□北京市服务工会 刘倩
北京市服务产业工会(以下简称服务工会)直属单位25 家,其中市属企事业单位15 家,中央在京双管企业8 家,市投促局下属北京市外企工会联合会1 家,直属外企公司工会1 家;指导管理市级行业工会联合会3 个,包括市园林绿化企业、市清洁行业和市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直接联系20 家重点非公企业,直接联系行业会员13 万人(与企业所在区有交叉),覆盖行业职工约56 万人。服务工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涉及产业领域广: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既包括养殖业、农业等第一产业企业,也包括像石油等第二产业企业以及首旅、外企服务集团等服务类第三产业,涵盖了传统服务业态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二是非公企业多:北京市服务产业工会是市属产业工会中外商投资和外商独资企业最多的产业,外企工会联合会联系的外资企业近百家。新业态集中,民营企业多。三是职工队伍结构复杂:包括国企职工、劳务派遣工、外企员工、农民工、外籍员工等。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维权与服务诉求存在诸多差异。
(一)以劳动竞赛为平台,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 等主题劳动竞赛,有效推进各单位岗位练兵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在职工中不断深入,有效推进了服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服务行业各基层工会紧紧围绕深化改革目标和生产经营任务,引导全系统产业职工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十三五” 期间共开展职工各类技能培训80.6 万人次,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1.2 万名,工匠、首席技师、师带徒覆盖1.3万余人,产业工人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打造了一支知识型、技术型产业工人队伍。
(二)营造持续推动职工创新发展氛围。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推动各级工会建立和完善技术培训、技能比武。先后开展“创新促发展、汇智比贡献” “十佳劳模先进创新” 等主题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十三五” 期间共创建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39 个,集团级职工创新工作室78 个,获得市级职工创新项目、发明助推55 个,合理化建议参与13 万人次,“五小” 创新类活动参与7.5 万人次,充分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释放了创造潜能,为首都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凝聚发展动力。
(三)职工维权服务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以规范健全职代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提高各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实效。推动各级工会做好集体协商工作的续签、数据库备案工作,有效推进了行业协商促进企业协商,市级餐饮行业和园林绿化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将“四必谈” 作为协商重点写入合同文本,从法律角度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扎实做好各具特色的工会品牌服务工作,做强做实职工互助保险等品牌项目。持续为清洁、快递行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免费办理在职意外伤害保险,累计投保3.25 万人次,为快递员、环卫和园林绿化一线职工等近2 万名户外劳动者进行免费体检及健康评估,持续开展职工素质大讲堂活动。
(四)持续开展“建家” 工作。坚持将工会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建家” 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职工之家、暖心驿站、心灵驿站、母婴关爱室建设。扎实推进“会、站、家” 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文体活动中心、职工书屋等阵地作用,结合实际打造特色职工之家、职工小家和暖心驿站,创新和丰富职工之家的服务方式。针对非公企业特点,外企服务集团工会创新服务职工方式,打造的网上职工之家深受广大外企员工的欢迎。北京石油400 余家暖心驿站率先面向户外劳动者提供服务,有效延伸了职工之家的服务手臂。“十三五” 期间服务工会系统建成职工之家484 个,职工暖心驿站909 个,职工书屋5874 个,母婴关爱室240 个,职工心灵驿站67 个。
(一)组织体系不够健全、协调机制有待加强。与地方工会相比,产业工会组织不够健全,职责划分标准不明晰,不能准确对接上级产业工会,反映在基层工会组织与上级工会组织的业务指导条块关系不顺畅等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地区工会与产业工会、部门与产业工会、政府与产业工会没有建立定期沟通和联动机制,各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基层行业工会力量薄弱,市、区(含)级以下产业工会及行业工会联合会的建设力度不够,组织覆盖还有较大空间,目前呈现“倒三角” 结构。
(二)切实履职力度不够。一方面,产业工会有调查研究和反映本产业改革发展和职工权益维护等问题,参与涉及本产业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调查、监督检查,维护本产业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但实际运行中执行不到位;另一方面,因服务产业职工构成复杂,不同群体在维权、服务方面的关注点不同,对工会的工作内容、方式、标准和要求差异较大,差异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服务手段与方式不适应服务对象的新变化。从现实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些非公企业仍然存在工会“建不起来、转不起来、活不起来” 的问题;一些企业中新生代青年职工、刚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活跃,教育引领职工的方式方法不够创新,难以吸引职工;依托互联网行业发展起来的新业态、新产业,更多采用灵活就业方式,劳动者的工伤、保险、职业培训等权益普遍难以保障,劳动关系松散,影响产业职工队伍稳定。
(一)着重探索创新产业工会组织体系。统一产业工会划分标准,组织建设科学性进一步提高。根据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实际,支持行业特征明显、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行业,建立更多的产业工会领导下的行业工会联合会。大力发展市、区(含)级以下产业工会(行业工会联合会),健全产业工会组织体系,通过它们把基层工会特别是小微企业工会建立起来、凝聚起来,并为之注入活力,带动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注重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行业)工会委员构成,适当增加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新行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扩大覆盖面。
(二)创新维权举措,为职工解决难题。积极探索建立灵活就业群体行业联合会,解决入会难的问题。依托信息服务平台、服务热线、法律服务中心,安排专门律师团队,主动为“三新” 领域就业的职工提供线上线下的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法律援助,做到接诉即办、应援尽援,解决调解难的问题。依托全国总工会就业服务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与智联招聘合作开发首都职工线上就业服务专区,及时提供岗位需求和就业指导,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三)创新阵地建设,让职工享受有品质的服务。运用多种方法、形式和途径解决不同职工群体需求的多元化问题。各级工会工作的内容由“面面俱到” 向“有进有退” 转化,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向,确保不同职工群体的不同需求,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稳定发展。如,对于户外劳动者群体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大、工作时间不规律的特点,解决“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加强对服务设施的建设。围绕“三新” 领域就业群体的活动范围,在园区、楼宇、购物中心、卖场商超等职工密集地区建立更多的职工之家、暖心驿站,为有需求的职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打破原有职工之家、暖心驿站的服务局限,敞开大门服务职工,在现代服务业和文创产业密集区建立公共区域职工之家,集休息娱乐、法律咨询、工会服务、智能体验、学习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满足职工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整合借助社会资源,依托便利店、银行网点、加油站等场所建立暖心驿站,抬脚可进、伸手可及,方便户外劳动者就近享受服务。利用工会APP,逐步实现职工之家、暖心驿站线上地图定位,方便职工查找。
(四)健全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提高产业、行业政策制定参与程度。建立列席参与政府相关部门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机制;建立工会部门、相关部门和企业三方的协调机制和社会对话机制;凡涉及到产业职工利益的突出问题和意见建议,可由产业工会形成相关提案;建议地区、部门、政府支持产业工会、行业工会联合会结合实际,积极主动参与产业、行业政策以及涉及产业职工切身利益的法规政策制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劳动和技能竞赛、劳模(工匠)选树、职工维权服务等具有本产业、本行业特点特色的工作。对新行业、新业态从业者创新工作方法、创制特色项目,提供更多维权服务平台和专项资金保障。加大经费保障、工会干部培训力度和理论支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