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骅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最高层次的空间组织形式,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以现代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为抓手,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走好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理性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把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进行部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做了具体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更加明确了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着力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1)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让人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更加适配,重塑区域发展的空间形态,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持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与发展能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与价值引领。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的城市群生长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发挥城市群、都市圈的带动作用,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促进区域整体发展能级的提升。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表明,没有以城镇化和城市群为主导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就很难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集聚起高端化的创新要素,无法攀上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节点位置,进而实现发展能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国特色现代城市群的诞生与生长,直接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双轮驱动。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从城镇的单点突破到跨区域的空间格局变动,再到一体化的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形态重塑,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既顺应和验证了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又有效破解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问题,走出了从注重区域增长极的培育到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如果说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城镇化奇迹,那么新时代必须更加突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策略,注重发挥空间策略与制度创新的总牵引作用,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2)樊杰、赵艳楠:《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经济地理》2021年第1期。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要载体来构筑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带动区域能级的整体提升,打破原来大中小城市、城镇与乡村等级化、不平等的发展格局,将为中国未来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创新动能,释放出新一轮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巨大红利,驱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果的量质齐升。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程中,城市群、都市圈空间体系托起的区域性或跨区域的创新集群与开放枢纽或重要节点,已成为代表国家或区域参与全球产业竞争、进入高端价值链和创新链的主体力量,不断强化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核心竞争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关键支撑。(3)李程骅:《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光明日报》2018年2月23日。
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尽管妥善应对东中西和南北发展的区域差异性问题,依然是从根本上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必须把发展的重心转向由城市群、都市圈主导的一体化发展新空间。特别是随着区域发展大空间尺度的差距缩小、小空间尺度的经济聚集和不平衡布局加剧,亟须通过规划建设城市群来有效遏制这一趋势。(4)孙久文:《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发展与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土空间形成了19个主要城市群,规划建设36个都市圈,在这一空间新格局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既符合主体功能区战略,又有利于发展要素的空间流动与空间增长。2016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了2030年将长三角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此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跨区域的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表明我国已把发展的空间中心转向城市群、都市圈,以更好体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来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的理念和要求。(5)参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2019年12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强调现代化都市圈的创新引领与区域发展带动作用,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更加彰显。以此来审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格局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的江苏,其整体推进的区域功能定位升级与内部协调发展的实践行动,无疑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腹地的江苏,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共同构成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北翼核心区,但包括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在内的江苏沿江两岸的8个设区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与扬州、泰州和南通,因分属苏南与苏中两大板块,行政层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域文化都不相同,在省级层面上进行统筹,用现代城市群的理念进行一体化规划建设,协力打造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城市群,有助于加快沿江两岸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从空间格局来看,南沿江及沪宁线主导的苏南五市面积2.81万平方公里,北沿江的苏中三市面积2.04万平方公里,两岸承载的常住人口达到5000万,其一体化发展将会培育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中最大最优的区域增长带。(6)李程骅:《长三角城市群格局中的“扬子江城市群”构建策略》,《江海学刊》2016年第6期。为此,“十三五”期间,江苏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主动承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使命,实施由扬子江城市群带动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7)“1+3”重点功能区:“1”即扬子江城市群,“3”包括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和以徐州中心的淮海经济区。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城市群的实践进路。进入“十四五”之后,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大力促进区域协调联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带、引领带,加快培育造就高水平区域创新高地和核心竞争优势。(8)吴政隆:《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 走在前列 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日报》2021年11月29日。以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带、引领带的理念和目标,全面提升扬子江城市群的创新带动作用,“勾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生动场景,是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群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实践担当。
在省域范围内高起点规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是做强做优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的战略需要,也是江苏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路径选择。从大的空间均衡布局来看,无论是大尺度的还是小尺度的区域协调发展,人口和经济与资源环境在空间分布上的基本均衡,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以重大生产力布局为抓手,形成更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与一体化的合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高质量的城市群与都市圈生长空间的重要途径。(9)樊杰、赵艳楠:《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经济地理》2021年第1期。尽管江苏是经济大省,城镇化率与城市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但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板块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与经济在空间布局上的不适配现象也未得到根本解决。新时代的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该怎么走?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江苏要完成“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任务。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迈上新台阶”的具体要求,强调“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针对江苏区域发展存在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的这一任务,江苏根据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动规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整体提升沿江地区发展能级,有效整合沿江苏南、苏中地区的空间资源、发展要素和创新网络,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合力打造出一体化、跨江融合发展的江苏沿江都市带,用“一张蓝图”为提升区域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构造更大的载体空间。从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来看,江苏沿江八市一体构建扬子江城市群,也是江苏全方位进入世界城市体系的重要门户和标志性区域,这一区域未来必定是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具有全球一流品质的巨型发展区。通过制度安排与政策引领来加快集聚高端要素,高位嵌入全球价值链,一体化推进沿江地区的规划建设,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将在长三角地区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集约发展上展现出先行探路、当好示范的使命。
高起点规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也是顺应城市群、都市圈主导的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统领重构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打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的战略之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江苏必须实现以区域竞争式发展为主向区域协同式发展为主的战略性转变,重塑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等多重国家战略中培育和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苏南及沿江地区是江苏发展的“金色名片”,只有先行促进苏南苏中进一步融合起来,实现沿江城市一体化发展,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增长核,才能更好辐射、带动和支撑包括苏北腹地在内的其他区域发展。(10)李强:《做好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大文章》,《群众》2017年第13期。“十三五”期间,随着扬子江城市群规划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加快实现了从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的转变,推动了各区域之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特色发展。“1+3”重点功能区战略,作为“1”的扬子江城市群,是标杆区、引领区和先导区,起到“头部”带动作用,被赋予引领省域协同发展和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多重任务和使命。扬子江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沿江城市南北畅通、跨江联动发展,以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为导向、加快形成集聚协同效应,建成面向世界、接轨上海、辐射苏北、带动周边、支撑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北翼核心区。未来的目标是成为全球产业创新高地、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国际开放门户、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美丽宜居幸福家园、体制机制改革排头兵,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网络化现代城市群。这种定位和导向,是基于江苏“十三五”期间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促进扬子江城市群成长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策源地、全球产业价值链制高点、全球信息网络枢纽、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标志性区域,并在合作共建长江经济带和协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战略使命中,更好地发挥江苏的创新标杆与集成示范作用。
高站位的区域布局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集中反映,也是发展内涵和发展水平的直观映现。以扬子江城市群为龙头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筑造了高质量的空间载体和平台,也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供了坚强支撑。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家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的优化。随着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出台,由沪苏浙皖共同推进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提速,江苏立足扬子江城市群高质量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政策扩散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浙江、安徽的对接,努力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前列。此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一起,成为新时代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共同承担起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高层次对外开放、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扬子江城市群的战略设计,是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发出的时代先声,是在把握城市群发展规律下、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行探索与实践创新,为我国发达地区更有效破除行政区经济、强化功能区经济,建立空间融合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机制,在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上提供了引领示范。
高起点一体化规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不仅是江苏打造高质量发展战略载体的现实需要,也是培育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核的重要举措,并且以创新引领的丰厚成果验证了江苏推进这一战略的前瞻性、可行性与科学性。“十三五”期间,江苏以“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引领,区域发展走出了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特色路径,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2020年达到10.27万亿元,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持续超过十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值稳居全国省区第一,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市。(11)数据来自江苏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江苏以扬子江城市群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性引领性实践探索,为兄弟省份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化落实,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借鉴。
新型城镇化、城市现代化驱动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12)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对于我国现代城市群的建设,他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13)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求是》2020年第21期。可见,用好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充分尊重经济规律,是高水平建构“中国情景”的现代化城市群的根本前提。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群,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绘出创新驱动、协调共进、高度开放、共富共享、绿色低碳的生动场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健康前行提供重要支撑。以此对照,承载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的扬子江城市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将以改革创新集成示范的“新场景”,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并进一步验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扬子江城市群所覆盖的江苏沿江八市是长三角核心腹地,被赋予创新引领与辐射带动的重要使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涵盖沪苏浙皖全域,从超级城市群的“差序格局”来看,扬子江城市群是紧紧围绕“龙头”上海的一体联动的核心腹地,不仅有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以及北向的沿海发展带的顶托,苏锡常通四市还成了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上海大都市圈与扬子江城市群中苏锡常通区域形成叠加发展之势,进一步彰显出扬子江城市群更加重要的战略新使命——在与上海一体化发展中,为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当好先行示范。(14)参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12月)。江苏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准确把握“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则,加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等一体化,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江苏“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显著增强扬子江城市群对国际高端要素的配置能力”。(15)参见《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可见,无论是从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对接和服务上海这个“一极”的任务,还是从江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应有担当来看,更高水平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是新时代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
深入推进扬子江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搭建承载高质量发展的沿江空间组织结构的新形态,对培育造就长三角核心区创新高地和核心竞争优势意义重大。城市群是一个国家或区域进入世界经济循环的枢纽,也是全球各类发展要素进入该枢纽的门户。当代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扩张,已经从“点—轴”体系上升为“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的城市群、都市圈的结构形态,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十三五”时期,我国成功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由此带来了城市格局、人口布局、经济版图的积极变化。(16)陆东福:《打造中国高铁亮丽名片》,《求是》2021年第15期。立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有助于加速推进区域与城市群间的城市、发展单元的一体化、同城化,不断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源,生成跨域跨界的创新集群,从而带动整体发展能级的提升。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体系中,扬子江城市群必须整体提升发展质量与开放层次,“等高”对接上海,在制度设计、政策设计、机制设计上驱动创新融合。从现代交通体系支撑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条件来看,“十四五”时期,“轨道上的长三角”将率先在江苏沿江区域落地,以南沿江高铁与沪宁主轴为动脉,加上网络化的苏南城际铁路、轻轨系统,使苏南五市与上海构成大都市区的通勤系统;而北沿江高铁的建设、密集的跨江桥隧的开通,则使“一江两岸”的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图景日益清晰。因此,把扬子江城市群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标志区域,必须以更高标准构建快捷高效的高铁、城际、城市地铁一体化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并在完善通勤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的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超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规律表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都市圈主导的内部发展协同。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体系中,扬子江城市群区域涵盖与涉及南京、苏锡常与上海三个都市圈及多条发展带,必须统筹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方面的要求,协同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为长三角地区整体的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多重支撑。面向“十四五”,扬子江城市群必须把都市圈之间、都市圈内部的通勤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并以此带动相邻非都市圈区域的同步发展,实现整体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目前扬子江城市群的内部轨道交通体系已经规划成网,但还需要重点加强北沿江地区的连接强度与联系密度。未来,长三角核心区的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及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将托起沿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空间形态,打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杆区。
从世界主要城市群的演进规律与基本特征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必须依托大城市和城市群;城市群快速成长以及对高端要素的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分工,有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行。(17)李程骅:《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光明日报》2018年2月23日。扬子江城市群是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度集聚区域,具有汇聚各类高端要素的创新集群高地的综合优势。从现代化产业体系驱动的城市群空间演进趋势来看,扬子江城市群还要从原来重点着眼于省内的生产力布局重组,上升到在长三角产业大空间中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腾挪。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创新集群高地的目标,要充分发挥沿江地区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大力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深度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和强劲活跃增长极,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同时,应对沿江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挑战,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新风口,聚焦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应用场景,以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兴数字产业,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高地。要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超前布局绿色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引导数据中心集群化发展,聚力打造“大数据+”卓越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在长三角和国内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试验区、特色数字产业创新基地。
城市群、都市圈主导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向主体功能要质量、向空间重组要动力,将重构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造就以产业集群、创新集群为代表的新增长极。江苏要在“十四五”时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更加强化创新驱动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打造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当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可参照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的国家大科学中心的投入与支持机制,加大省级层面对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实验室的支持与协调力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全力支持中心城市创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在科学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前提下,以聚力建设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苏州的姑苏实验室、无锡的太湖实验室等为突破,着力创建前沿性、引领性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在扬子江城市群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产业与创新集群。
现代城市群与都市圈是融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高水平链接世界的平台和枢纽,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国际影响力。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体系中,扬子江城市群区位优越、综合实力强,未来发展的潜能大,要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网络化现代城市群,必须强化全球产业创新高地、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国际开放门户和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标志区等的系统支撑,通过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双向开放空间,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在推动多重国家战略落地的过程中,扬子江城市群要与上海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主动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行动。在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的硬件建设中,扬子江城市群要发挥江海联动的特色优势,对标国际发达的“湾区城市群”,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统筹沿江和入海区的港口布局,推进港航资源整合,加强联动协作,加快建设长江南京以下的海江河一体化联运港区,协力做优做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
新发展理念统领下的现代化城市群,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绿色低碳发展价值的宏大空间载体,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也是高品质的生活圈、美丽幸福家园的样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18)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5日。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定位是“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理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方位践行美丽绿色低碳的理念与准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与城市群上当好示范。面向未来,扬子江城市群要在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和美丽长三角的建设进程中彰显绿色低碳的担当,率先建成既富又美的美丽型城市群、低碳型城市群。就江苏省域范围来说,要按照“三圈四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19)根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2021年6月发布的《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三圈”指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四带”指扬子江绿色发展带、沿海陆海统筹带、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陆桥东部联动带。把准绿色发展的具体要求,重构全域绿色生产力布局,推进江苏沿江与沿海地区的产业空间与生态资源的整合,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新高地。随着江苏沿海南北(陆地)区域主发展轴、临海新兴发展轴和近海海洋经济发展轴的协同崛起,沿江地区的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将进一步放大扬子江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有助于实现江苏“江强海兴”“南北均衡”的预期目标。从北向辐射带动来看,依托扬子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以大运河串联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徐州五市以及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和淮河、古黄河等流域的江淮生态发展带,联动苏中苏北发展腹地,打造南北生态绿轴,可有效探索破解江苏南北发展不平衡的新路径,走出现代化轨道上的江苏共富之路。
加快建设一体联动的韧性城市群,成为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扬子江城市群处在水系发达、水域辽阔的长江下游,拥江临海的自然生态较为脆弱,但又是长三角核心区城镇最密集、人口最集中、产业高集聚的区域,发展和安全的矛盾愈加突出。从区域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打破现有的行政壁垒,建设具有联动抗风险与危机处置能力的“韧性”城市群已经被提上议程。扬子江城市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全面提升“韧性”水平,在设施韧性、信息韧性、生态韧性与社会韧性上下功夫,统筹布局可替代的防灾抗灾设施,建立应急资源保障合作机制,以联动弥补单个城市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要重点发挥好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设施完善、资源服务水平高的优势,在危机应对中主动为相邻中小城市分担风险。(20)汪毅:《建设韧性城市群 提升区域抗风险能力》,《群众》2020年第9期。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通过强化制度设计与常规演练,集成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共同防范风险的能力,为现代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规划建设好现代城市群,不是简单地在空间布局上“画圈”,更重要的是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建立起区域内外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在充分把握其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完善推进路径和实践对策,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群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持。从学理层面来系统观照扬子江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有助于更加全面把握超级城市群下多核心格局形成机理,认清在超级城市群的大空间中,构建主体功能明晰的次级城市群、现代化都市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以创新高地建设和综合竞争优势培育来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为当代中国情境下的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向。正是基于这种前瞻性的认知,《扬子江城市群与区域一体化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基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大格局中,以“十三五”期间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谋划与推进行动为主脉,系统论证了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是实现我国区域发展能级提升的必然选择。该书分别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扬子江城市群的整体构建策略、城市群空间驱动路径、沿江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协同治理、城市群协同构建创新空间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空间重塑等视角,对扬子江城市群这个引领江苏新型重点功能区重构、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样本”进行系统解析,对中国特色城市群现代化道路作出了有益的理论探索。
现代城市群是全球化时代经济转移的承载地,也是展示国家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的开放平台。推进现代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是中国走稳走好城市与区域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培育挖掘创新动能的战略性抓手。进一步发挥城市群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要素配置枢纽效应和创新引领效应,带动整个城市群及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推进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城市群的鲜明特质与重要特征。扬子江城市群的规划建设进程与正在创造的美好图景,不仅映射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模样,成为未来向世界展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的“最美窗口”,还将进一步验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理论统领作用与巨大实践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绿色为基底、以先进文化为魂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就能开辟出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与城市群发展的新境界,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篇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更加生动的现实样板,提供更具影响力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