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峰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共产主义社会时,准确阐明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基本属性,即“自由个性”,而其前提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也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是“自由个性”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章程》清楚表明要“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社会财富的关系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他还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些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财富的思想。
《现代汉语词典》对财富的解释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经济学上所定义的财富,因涉及财富的来源不同,解释各异,如认为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是财富;人创造的价值才能称其为财富;只有物质财富才能称其为财富,等等。关于财富的定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色诺芬,他在《经济论》这部集中反映其经济思想的著作中提出了关于财富的观点,他认为, “一切以其所有者有用的东西,都是财富”[2],至于是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不重要。不难看出,色诺芬仅仅将财富归结为物的有用性。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 “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这还不够,他更进一步说明,财富是“属于家庭和国家的经过加工的丰富的物质”,即财富必须是劳动产品。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具有唯物性,但只是从物质属性来看待财富,而没有看到财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及财富背后隐藏的价值,所以在遇到阳光、空气这类“有价值”的物质时,就无法解释它们是不是财富了[3]。
对财富的认识是同社会的发育程度密切关联的,当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只是作为交换的工具时,人们只是从物的有用性上来判断什么是财富[4]。如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认为财富就是触手可及的物质。随着物品的丰富和交易范围的扩大,商品和货币交易变为“一般的交易行为“,商品交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货币,重商主义者从这种表象出发,认为财富就是货币或金银,谁拥有货币数量多谁就富有,所以拼命赚钱是商人的唯一目的,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赚取财富的手段。任何学说的产生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重商主义难以自圆其说的囧境及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催生了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重农学派。他们认为,金和银并不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财富不应该是储存多少冷冰冰的金属块,它们只是在商品交换时才有用,这些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称其为财富。重农学派由此把农产品的价值推到了极致,他们认为, “土地是财富之母”,只有可以消费的农业产品才算得上财富。
思想的启蒙必然伴随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产生,并且时代变迁越剧烈,越呼唤伟大思想的产生。经过了重商学派、重农学派的多元思想争鸣,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飞跃,其集大成者就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分析了财富的形态和构成,即价值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构成物质财富。社会财富是“用来购得世界上的全部财富的,不是金或银,而是劳动”;物质财富是指满足生活需要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等实物形态[5]。后来,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丰富和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且从此出发,阐述了财富与价值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他分析到,“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品、享乐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两倍和三倍,但他们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物质财富虽然增加了,但它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不是劳动量增加的结果。既然劳动量没有增加,由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也不会增加。李嘉图从这里出发,批判了萨伊关于财富与价值成正比的说法,坚持了劳动价值论[6]。由于李嘉图的阶级局限性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他并没有也没有能力对劳动进行进一步区分,也就不可能研究出剥削的根源。斯密之后,围绕财富定义的争论成为热点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深陷其中。
理论争论的热闹场面总需要智者来收场,那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对革命战友。在吸收前人特别是古典经济学研究成果又除去其糟粕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从此冲破了资产阶级学者在劳动和劳动产品上的模糊认识,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最终革命[7]。马克思的贡献之一是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并科学地分析了社会财富两重形态。他认为,经济学上的财富是指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是通过劳动形成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可分解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方面分析,它来源于不同生产领域的各种特殊形式的具体劳动;从社会财富的价值方面分析,其来源于劳动者的抽象劳动。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古典经济学者财富学说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财富理论[8]。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脉络,我们可以归纳出社会财富的三重关联属性: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财富是一个综合体,并不仅仅是指人类拥有的自然财富,而且是指人类经济活动范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其二,社会财富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成果,凝聚着一般人类劳动;其三,这一存在物必须具有“有用性”,是有用的人类劳动产品。再简单看一下三者的逻辑关系:经济学上的社会财富同一般意义上的财富不同;社会财富是劳动产品;财富必须是有用的。社会财富是劳动的产物,凝聚着一般的人类劳动,从而具有价值,它依附于一定的经济关系而存在,这是社会财富的社会属性,是质的规定性。但同时它也是自然物,是商品价值的承载物,又必须具有商品的自然属性。这是社会财富统一体下的二重属性。在这里,马克思对此作了被学者们广泛引用的论述:“在所有的所有制形态里面,财富都是以物的形象出现的,不管那是些实物,或者是通过那处于个人之外偶然与个人同时并存的实物而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9]社会财富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全面理解社会财富性质的钥匙。马克思更前瞻性地写到,社会财富“包括一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0]。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广义国民财富概念是在一定时间节点内全社会共同占有的国内外的物质资源的总和。具体说,国民财富包括了历史上全部由社会劳动创造并积累下来的劳动产品的总和、所有已探明并实际使有或可能被使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外汇储备和对外债权(被视同为物质资料的等价物)。这里的国民财富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三部分:劳动产品、自然资源和外汇储备[11]。那些未被探明的自然资源及未被发掘的地下藏品因为不可知或不确定性不能计作国民财富,一旦自然资源或后天藏品被开发、使用,就成为物质财富的构成部分。另外,股票、有价证券等无形资产因其属于虚拟财富,不能算作国民财富。狭义国民财富单指劳动产品总额,这是普遍采用的统计国民财富的计算办法,并不包括自然资源的价值。国民财产在形态上又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金融资产三部分[12]。
从理论研究和现实认知出发,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财富的有关论述,从广义社会财富角度分析社会财富的构成(暂不包括精神财富)。
离开了自然资源,劳动也就不称其为劳动了。马克思认为: “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也认为: “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3]创造社会财富,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缺一不可,劳动同资源的结合才能构成财富整体。所谓的财富,首先,必须是有用物,但有用物不一定是财富;其次,能够成为财富的自然资源是它与人类劳动的结合物,未被认知的自然资源不能算作财富;再次,人力资源的多寡强弱,如人口数量、人才数量、科技能力等,对财富的创造至关重要。劳动本身不是财富,只有同劳动对象结合才能创造、生成财富。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形成社会财富的资源指的是所有能够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总称,是各种自然存在物或各种可以为人们创造财富的物质,如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石油、人力、信息等各种资源。比如中东储备丰富的石油资源,被人开采出来就变成了中东国家的财富[1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也是我国宝贵的财富。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的手段是人的劳动,只有通过劳动,自然资源才能转化为有用物,否则自然资源就不能称为财富,像空气和阳光。从这种分析得出了经济学对财富的定义,它是不同于地理资源(非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源,被人类开发和利用,成为社会有用物。
它既是劳动的产品,又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手段和条件。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工农业生产体系。伴随科技进步,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对冶金、能源、纺织、机械、航运等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转型。家用电器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电饭煲等已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和部分出口。我国钢材、煤炭、水泥、铜镁铝铅锌等金属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发电装机容量、造纸总量、合成橡胶、造船、汽车产量,炼油和乙烯产能名列世界前茅。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产品产量从改革开放前的6000多亿斤增加到了现在的1.2万亿斤,肉蛋菜果茶鱼等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农村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人均住房面积明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15]。我国社会财富加速积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进一步巩固。
外汇储备的多寡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反映,其来源是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外汇是物质财富货币化的表现,这部分储备是可以随时变为购买行为的,所以在统计上把它作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我国是外汇储备大国,截至2021年12月末,我国已经拥有3250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近些年,我国外汇储备数量基本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拥有一定的外汇储备对于一个经济大国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情况下,防止金融市场波动、维护金融市场安全、保持经济增长弹性、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重大。但外汇是通过货物出口赚得的,理论上讲是以牺牲国内消费为代价的,所以也不是越多越好。并且外汇储备受外币汇率或金融市场的波动影响较大,储存规模适度为宜。
科技是宝贵的社会财富,谁占领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占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原,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拥有关键技术才能防止被“卡脖子”。技术是人把科学知识应用在生产过程中而形成的成果,它既是社会财富的体现物,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高铁、水电站、核电站、运载火箭、核兵器、高性能计算机、第五代移动通讯、超级杂交水稻等是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对象上的丰硕成果。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16],因为只有科技人才的参与,才能引导劳动工具的进步,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加速社会财富的积累步伐,推动人类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文明进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作了至高无上的讴歌,他指出: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7]劳动创造了人,人通过劳动改变了世界。马克思在作了上述经典的论述后,又对劳动进行了诗意的赞美: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8]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劳动通常被放在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来认识,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人自身进化的阶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1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是无产阶级政党劳动创造历史的集中体现。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富强”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硬道理,甚至到本世纪中叶以后,创造社会财富仍是重中之重。
马克思在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为,劳动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活动方法。人通过劳动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自身。劳动是人有目的、自觉的能动创造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化活动,也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马克思在这里用三个“活动”规定了劳动的性质、价值和作用,并且剖析了人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身的进化和提升。劳动主体通过自身有目的的活动,把愿望、经验、理论、知识及情感、意志、感悟等传导于劳动对象,凝结为全新的更高级的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的劳动产物。再经过不断进化的劳动对象的内在属性和规律以及使用新的劳动产品的过程,又反过来影响、启迪、激励劳动主体完成自身脑力进化和灵感迸发,积淀和丰富人的认知,促进人的进步[20]。
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形态决定了劳动的组织形式、社会分工、产品分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属于国家、属于社会、也属于人民。我们党是坚定的人民至上主义者,从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到我们都是追梦人,通过民生工程、脱贫攻坚、公共服务、三次分配等形式,让“人民奋斗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2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村要“两不愁三保障”,再加上用水安全,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使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接地气。2021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共同富裕观的具体行动。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更高效率实现劳动与资源的有机结合,同时,一切社会财富属于人民,人民群众又是社会财富的共享者和最终消费者。
从202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我国的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社会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踏上新发展征程的主要任务。要创造高质量的社会财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这是认识社会发展运动的根本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它们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都贯穿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历史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有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不行,比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生产力发展不可破除的魔咒。人为地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也不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序言里谈到的“两个决不会”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我国已经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所有制改革问题上,我们进行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即生产关系也包括经济运行体制和运行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方向。我们所要实现的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改革某些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方面和环节[23]。具体讲,所有制改革方面,要进一步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出发,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充分激发各个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分配关系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有利于社会公平;具体的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政府“放管服”改革,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为生产力的发展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国门越开越大”,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建立起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充满活力、拥有创新动力、开放共赢的市场运行模式,为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创造条件。
深刻认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点新任务,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新要求,对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的战略部署,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好2035年远景目标,再接续奋斗,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在“十四五”规划指引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国外协同整体均衡发展,弥补体制短板弱项,在不断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进一步满足全体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美好生活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将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石之上,这是发达国家给后起国家的历史教训。在当代世界,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国际社会呼吁保护环境的倡议下,每个国家都不是旁观者,都不能为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竭泽而渔、转嫁危机。各个国家既不能破坏自身的环境,也不能输出生态灾害。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护爱惜环境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的共识和一致行动,我国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24],我国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的生态链条并不会因为国家的疆界而中断,地球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需要全人类一起行动,在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积极协调与整合,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资源。
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产权保护是法治社会的主要标识,没有对产权的有效保护,产权所有人也很难做到“安居乐业”。法理上的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25]。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我国法制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体系和产权保护法律架构,进一步强化了产权保护的系统化建设[26]。为了充分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调动大众创业的积极性,2016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完整的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文件。包括按照完善产权保护体系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纠纷案件,严格规范涉及人民财产案件处置的司法程序,严格掌握处理产权和经济纠纷的司法政策,完善政府部门守信践诺机制,完善财产征收与征用管理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各项制度,积极构建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等内容,是中央关于产权保护意志的集中体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对经济主体财产权的有效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快健全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有助于提升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的动力和安全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完善的产权制度和对公民财产权的有效保护,能够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对外开放会增加社会财富,而闭关锁国会使一个国家囊中羞涩?原因在于通过国际交换可以获得比较利益。李嘉图作了如下的分析:如果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一种商品方面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生产另一种商品方面有比较优势,即当两个国家各自都有比较优势时,它们就能通过生产各自最擅长的商品并购买其他国家商品而获益。在相同的时间里,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尽相同。即便是其中一个国家在生产率方面全部占优,它本国生产的两种商品比较,也必然有一个相对更具优势。一个国家专注于生产一种在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效率更高,它可以把不具优势的另一种商品让别国生产,如此的话,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就更大。我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这一国际分工理论,其为自由贸易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好处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如果把对外开放的好处仅仅归纳在这里,这显然只看到了对外开放最为基础的部分。对外开放能够创造财富,显然是因为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借鉴、资源的互补共享及相互激发的竞争活力。中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同时又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不管国际环境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不能动摇。
财富不等同于价值,价值的实现只有通过劳动,别无他途。社会财富是劳动作用于自然物而形成的。没有劳动,自然物仍是自然物,但离开自然物,劳动本身也不是财富,这就是两者的相互关系。财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正如上面所说,没有劳动不行,有了劳动没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样不行。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要创造高质量的社会财富,一是财富本身要有较高品质,不能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甚至故意制造对人体有害的产品;二是财富的创造要高质量,要尊重自然法则,不能通过掠夺式开采、资源高耗费的方式生产产品;三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引导社会财富升级,生产更多符合人类进步方向的产品,比如节能、环保产品。按照财富分类的理论,财富分为消费性财富和增长性财富。消费性财富主要表现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财富,包括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像食品、服装、住所、金银首饰、公共设施等消费资料;增长性财富表现为能使财富增值的物品,如实业、古董、收藏品等[27]。随着人们对社会财富本质认识的深化,粗放式、以资源耗费为主的财富积累方式或以牺牲他人的方式竭泽而渔地追求财富的方式都不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同时,全社会都要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自然的崇高风尚,有效配置创造财富的各种要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