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是西安交大剧团创作演出的一部校史剧。该剧从回望历史的角度,立意于“西迁精神”建设,讲述了西安交大在“西迁”之路上的艰难困苦,表现了几代西安交大师生的艰苦努力及其建设成就。该剧的戏剧结构、舞台美术和戏剧形式也很好地服务了故事叙述和主题思想表达。
【关键词】 戏剧结构;西安交大剧团;校园戏剧;西迁精神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4-0099-03
西安交大剧团的话剧《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为了祖国建设需要,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彭康校长的率领下内迁西安建设发展的故事。该剧由王华导演,于2016年4月6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宪梓堂公演。后来又在校内外演出多次,并获得过多个奖项,还被纳入陕西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剧目之中。
一、戏剧情节与结构模式
(一) 戏剧情节设置
作为一部校史剧,西安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以下简称《向西而歌》)以交大西迁历史为背景,采用倒叙手法,以老一辈西迁教师罗永生的口吻,讲述了从1956年8月10日交大第一批师生迁至西安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之后发生的许多故事,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老中青三代交大人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迁至西安,扎根西部、建设祖国的奋斗过程。60多年来,交大人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通过数十年的筚路蓝缕、几代人的薪火相传,为大西北贡献了一所著名学府,圆满完成了当年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使命,并形成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
话剧完美地还原了那个年代,那一代人积极贡献的精神。环境的恶劣,设施的简陋,资源的匮乏都没有动摇西迁师生的家国情。罗永生意气风发,桂花赤诚善良,大壮率性直爽,阿娇与家琪从娇嫩到坚强一路成长,陈志鸿一句“扎根黄土,不畏严寒”掷地有声,周老教授伤病中仍对科研念念不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发自肺腑的真情,既让观众欢笑,又让他们热泪盈眶。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演员们激情的演绎,将当年西迁先辈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向西而歌》全剧共分为“欢迎仪式”“实验课”“冬至送饺子”“打井失败”“回忆”“桂花送钢笔”“抢救草棚礼堂”“反迁浪潮”“西迁争辩”“情定大西北”十场,是典型的板块式结构,也就是一般戏剧理论中所说的“铺展形的结构,就是把戏剧的情节一段一段的铺展开来,有头有尾地呈现在舞台上。”[1]《向西而歌》十个板块十场戏,生动地再现了随校西迁的交大师生与西北人民之间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罗永生作为首批抵达西安的迁校建设者艰苦奋斗故事。迁校之初,罗永生感召于周林等老教授老骥伏枥的创业热情、陈志鸿老师大干事业的壮志豪情,感动于刘村长、牛桂花等普通西北人民对知识分子的爱戴,迎难而上。但迎接他们的不仅有大西北的干旱与风沙,还有新环境下事业起步面临的种种困难。剧中,罗永生的科研热情、牛桂花的大学梦、草棚的坍塌、科研设备的损坏……紧凑的情节,富有张力的表演,使观众一直沉浸在剧情之中。“全剧一个节点又一个节点,都与时代的重大命题迎面相遇,以史诗咏叹的方式,为中国高校建设留一部艰苦创业的文化史,为中国知识分子留一部爱国奋斗的精神史。”[2]
(二)对传统戏剧模式的改进
当今的国内校园戏剧,存在着内容单一和形式主义流行等问题,尤其对于题材的选择,青年学生们很容易陷入概念化与程式化的误区。而西安交大剧团《向西而歌》则颇有新意。该剧在讲述校史故事的同时,兼顾了生活化的场景,且场次切换并不以准确的时间为线索,而是设计了沙坡村,校内,教室等不同场景,并形象地呈现了在此发生的故事。《向西而歌》摒弃了内容单一化的“三一律”形式,每一幕都精心设计了不同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上海与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知识分子与村民之间的认知参差,以及思乡之情与理想精神的激情碰撞等矛盾与冲突使得剧情紧凑,情节生动感人。
优秀的历史劇一般要求“历史真实性”“历史主义精神”与“对当代现实生活的启示”三者相统一与平衡。虽然《向西而歌》重点刻画西迁环境与条件的艰苦,但其中也不乏诙谐幽默的情节设计。如对牛桂花与罗永舟爱情故事的讲述和大学生们淳朴情感的表现就很好地调节了全剧的气氛。这些特点使得《向西而歌》在西安地区的校史剧中脱颖而出。有笑有泪,有故事,有情怀,《向西而歌》尽力还原了五十年代驰援西北地区师生的真实情况。该剧的写实风格让观众对于情节脉络的梳理更加清晰。将当年西迁先辈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动人于心,催人泪下,激人奋进。
二、舞美设计与表演风格
《向西而歌》不仅在情节结构方面有所创新,在舞美设计和表演上也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舞美设计
《向西而歌》的舞美设计主要包括布景的设计、灯光的设计和人物造型的设计。这些外在表现的设计要尽最大可能地符合剧本内容和恰到好处地衬托人物心情,为演员表演提供支点并表现出故事的真实性。舞台空间的假定性,是为了恰到好处地给剧本中虚拟的故事一个表演的场地,也是为了在一个封闭且固定的环境内,使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这个场景,并相信这个场景。在西安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这个时代感很强的剧目中,舞美设计的重要性更是显得格外重要。
《向西而歌》布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LED屏幕上显示的写实影像。虽然电子屏幕的背景没能够真实还原过去的生活环境,但可以随时根据剧情的变化需要,快速更换屏幕上的影像。这些影像与其他布景道具之间的空间结合也处理得比较好。《向西而歌》的大小道具也设置得不错,能把人物周围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如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其灯光、音响和背景音乐也很好地衬托了人物形象并渲染了情感气氛。当面对西迁这一艰巨任务,剧中人物的情感出现了多种变化,背景音乐随着情感跌宕,上下起伏,其变化恰到好处地应和着故事情节,也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因此,有的观众看后评论说该剧“舞台上放置的课桌、黑板,再加上背景LED屏幕上的写实影像,都给戏剧增加了真实感,并给观众以代入感。该剧的音乐也十分出彩,能够起到渲染气氛和解释剧情作用。” [3]
(二)表演风格
舞台剧不比影视剧,在没有后期剪辑、后期配音的情况下,演员们的现场表现、舞台演绎与观众紧密联系,直接影响演出效果。故而,演员表演的时候,不仅是简单复制剧本上的台词,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佳效果呈现出剧本中所塑造的性格。他们要在有限的舞台上,延伸出无限的感情,刻画那段漫长而深刻的时光,还要将观众的情绪也带入剧中,使其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每个演员把握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细节变化,才能将角色刻画得丰满真实,并使观众在演员扮演的角色身上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认同。看起来简单的演绎,却需要演员付出极大的努力,最终做到以形体、语言、情感为媒介,通过各种舞台动作,台词展现,才能表演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在观众面前创造出每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就像《向西而歌》中的主角罗永生内心的矛盾,是深刻的,心情的复杂和一波三折的转变,更需要演员用心,用时间去揣摩。
《向西而歌》中的大壮与桂花,阿娇与家琪的形象也十分真实。桂花赤诚善良,大壮率性直爽,那个时代的特征结合人物性格,才使戏剧的内容更加真实。摒弃华而不实的粉饰,选择恰到好处的表演,才更能引导观众产生对那个时代的思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这便是演员表演产生的魅力,能最高程度地描绘历史真实感和舞台美感的统一才是表演成功的关键。但是,戏剧演绎的难点却不仅仅是对于角色心理的描摹,在刻画出传神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还要兼顾表现艺术表演的美感。在《向西而歌》中,演员们卖力地演出,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与一致认可,当然,表演的成功也得益于舞台灯光与美术的设计感。演员们绘声绘色的表演,加之丰富的舞台效果,才能还原真实,使观众的情感融入演员们的表演之中。以陈诺和张景博饰演的牛桂花与罗永生为例,两人在剧中第三场、第六场以及第八场中,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演绎得淋漓尽致,桂花的情思,罗永生的迟钝,在被大壮拆穿时的恍然大悟,以及桂花害羞跑开的画面,都能看出戏剧在细枝末节处都处理得十分细致。
然而,戏剧是否具备看点要看演员的表演张力与恰到好处的妆效的结合。演员不仅要塑造舞台中的人物形象,还要富有丰富的感情。因为服装和化妆会直接影响观众对于角色的视觉感受,从而影响对整部戏剧内容的评价,所以也需要加强对演员外部形象的把控。剧中的角色定位都是20世纪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过于精美前卫的造型反而会影响戏剧效果。而女孩又长又粗的麻花辫,手中打着的油纸伞,布满碎花的白衬衣等等,则是应该保留的那个年代的风格和迹象。这些都为表演表演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环境和气氛。《向西而歌》的表演艺术是建立在恰到好处的舞台美术设计基础上的。
三、话剧形式与“西迁精神”
《向西而歌》作为一部著名高校的校史剧,其内涵及影响都极其深刻。“话剧表演是以真实化、生活化为其主要特点。”[4]以话剧的形式,用舞台演出作为内容传播的途径,易于将抽象的“西迁精神”形象化,也为宣扬其核心观点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在加深观众印象的同时,扩大了故事内容的传播范围,也增强了“西迁精神”的影响力。
轻以待己,重以报国。“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1955年,时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彭康说:“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自此,交大六千余名师生,开始投身西部,扎根黄土。弘扬“西迁精神”,就要学习和践行交大人“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的精神,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为了更好地表达戏的主题及“西迁精神”,《向西而歌》着眼于西迁之初,在教学条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交大师生的精神状态的呈现。全剧主要讲述了交大人迎难而上,通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取材废旧器材搭建而成的实验室建设成尖端精密设备集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把麦田里的旷野校园建设成樱花灿烂、梧桐成荫的大花园等一系列故事。《向西而歌》以弘扬“西迁精神”为核心的主要内容,以学习和践行交大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为传播目标。旨在告诫当代大学生:要把艰难困苦当作磨炼砥砺,以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排除万难、拼搏奋进;即使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情况下,也要继续保持艰苦奮斗的作风,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舍小家,顾大家,可谓交大人西迁的真实写照。迁校时,“中国电机之父”、钱学森的老师钟兆琳先生已年过半百,夫人卧病在床。他婉拒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怀,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后,便随着西迁大军只身来到西安。中国热力工程的先驱陈大燮,卖掉了在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偕夫人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数学家张鸿,毅然携病妻弱女,带头来到西安创业,不分昼夜地投入到紧张繁重的建校工作中。弘扬“西迁精神”,就要学习和践行交大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六十多年来,这些西迁高校师生,用扎根西部、报效祖国的精神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最朴实的台词,却诉说着最丰满的情感;最简单的服饰,却衬托出最美好的品格。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西迁高校就是在西部地区艰苦的环境中历练、成长、发展起来的,《向西而歌》也表达出了这一思想内容。
四、结语
戏剧的交流是由观众和演员两方面共同构成的。而戏剧舞台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能使每个走入剧院的观众在现场环境的烘托下,忘乎现实的自己,沉浸其中,感受内心的震撼。《向西而歌》中,演员们声情并茂的演绎,将抽象的“西迁精神”融入传神的表演中,并借此机会展示了西迁教师的伟大与坚韧,更收获了“西迁精神”的内核。在精妙绝伦的戏剧艺术面前,观众受到震撼与启发,引起内心的强烈激荡的情感共鸣,眼见别人故事的同时,体味现实的不易,感叹时代的变迁。寓教于乐,这才是戏剧真正的成功和意义。西安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作为一部优秀的校史剧,充分表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相较于其演出的《暗恋桃花源》等后现代艺术风格的作品,此剧更多着眼于现实,讴歌老一辈奉献者的同时,也重视对现实的启示作用。《向西而歌》的主题、演绎、舞美也很好地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时代中成长,在时代中进步。用活力、魄力和创造力面对逆境和挑战。
“在西安地区众多的校园戏剧社团中,西安交大剧团与西法大剧社是这些戏剧社团中历史最久,演出过剧目最多的戏剧社团,也是其中组织最健全、管理最规范的戏剧社团。它们都有二十多年的演剧历史,而且演剧风格相似,既演出现实主义剧目,也演出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剧目。”[5]除了《向西而歌》外,西安交大剧团创作演出的《镀金》《我和你,在一起》《徐家汇计划》《南洋风云会》《佛系中人》和《抉择》等都是现实主义剧目,他们演出的《百岁情书》《我叫安德烈》《魔法西交》《假如爱有天意》和《暗恋桃花源》等剧目都具有后现代艺术特征。但是,像许多校园戏剧社团一样,西安交大剧团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名称不合适,原创剧目的文学价值不大,一些演出活动还是文艺晚会性质等。作为艺术作品,《向西而歌》的名称也没有必要再加个副标题。该剧的意识形态内容太明显,人物对话中也存在着过多的宣传口号式语言。我们希望西安交大剧团能够在组织管理和演出活动方面更加规范,独立自主性再强一些,能创作演出更多具有较大文学价值和更高舞台艺术水平的剧目,这样才不愧为陕西校园戏剧社团中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1.
[2]陈诚.用时代记忆引领现实奋斗——评西安交大剧团的《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J].戏剧之家,2021,(19):9-11.
[3]张卓菲.评西安交大剧团的校史剧《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EB/OL].2021-10-19.光影故事的博客.
http://huangshizhi05.blog.sohu.com/.
[4]黄世智.中国话剧:形成、传播与常态[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84.
[5]潘春艳.生活就是一台戏——评西安交大剧团的《抉择》[J].艺术科技,2019,32(03):129-130+132.
作者简介:
郭睿琪,女,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影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