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钊 张宏胜 蔡仕茂 邓雯雯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以人为中心的民生需求、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繁荣和提升区域形象等作用。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同样直接关乎人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收获感和幸福感。近十年乡村旅游接待量稳步增长,2019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达33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为乡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丰硕的成果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对乡村旅游环境、旅游产品产销等内容进行了细化,为乡村旅游发展保驾护航。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地方要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乡村新型服务业,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2020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发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业务,促进农商文旅融合,合力助力乡村旅游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国家对于乡村旅游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在产品建设、基础设施、财政、品牌建设、推广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契合国家发展战略。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简称“筑”。地处云贵高原东侧,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6°55′之间,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贵阳市的山、水、洞、林、瀑、峡谷等多种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多彩,并且适宜的光、热、气、水、土也适合动植物生长繁育,动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同时贵阳市属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具有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如此来看,贵阳市发展旅游业具有巨大潜力。
贵阳市围绕独特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先后出台《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贵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多项文件,鼓励、引导、支持贵阳市乡村旅游业的有序发展。
从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轴来看,其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农业旅游,经历了萌芽-兴起-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1年):这一时期属于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萌芽时期,开发者、消费者开始了解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点多属于“农家乐”型,生产者多以田园风光、农家美食吸引当地游客去体验观光,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
兴起阶段(2002—2007 年):贵州省2002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到“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自此贵州省乡村旅游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贵阳市乡村旅游也步入景区打造的兴起阶段。如红枫湖镇芦荻哨村、息烽县永靖镇梨安村,这一阶段开始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开发者或建设者对村落周边的自然资源进行改造,市场辐射贵州省及周边省省份,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逐渐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中,贵阳市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蓬勃发展阶段(2007 至今):2007年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编制实施了《贵州省乡村旅游规划》《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等一批方案和管理办法。给贵阳市乡村旅游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标准,涌现出蓬莱村、偏坡村、扰绕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的先进村寨,推出了“农业观光型”“森林康养型”“地方节庆型”等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地方节庆旅游产品以修文县折溪村梨花节、乌当阿栗村杨梅节等为代表;农业观光和森林康养旅游产品以花溪区镇山村、白云区大林村、开阳县十里画廊为代表。乡村旅游规模急速扩大,消费者辐射全国及全世界,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乡村旅游将更具发展前景。
从贵阳市2013—2021年的乡村旅游游客量及收入数据来看,贵阳市乡村旅游总游客量及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2019年总游客量从3,594.99万人次增长到8,684.73万人次,增长2.42倍,旅游收入从62.48亿元增长至180.85亿元,增长近2.89倍。2020年贵阳市年鉴对乡村旅游收入和游客量未进行统计,2021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80亿元,基本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的收入水平[1]。也说明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各旅游资源得到有序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释放了乡村的发展潜力。
(数据来源:2013-2019年贵阳市年鉴,2020年、2021年贵阳市年鉴对乡村旅游收入和游客量未做统计)图1 2010-2019年贵阳市乡村旅游游客量及收入变化
贵阳市各县域乡村旅游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也存在空间分布亟待优化、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分析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利于科学总结乡村旅游点的形成规律、有效发挥乡村旅游综合效益,为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综合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对乡村旅游点发展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不同的研究视角所得的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如曹诗怡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旅游发展、资源禀赋等因素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情况[2]。冯亚芬从市场、政策、交通、资源、品牌、村落拯救等因素出发分析乡村旅游的时空发展与演变[3]。
根据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结合相关理论,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农业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以及政策支持五大因素对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其影响的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贵阳市乡村旅游点分布影响机制图
2021年贵阳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711.04亿元,其中旅游收入1,821.38亿元,占比约为38.67%。可以看出贵阳市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需要依赖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而政府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旅游项目投资建设提供财力,不断扩张旅游空间和旅游景点,丰富旅游供给。而乡村旅游发展会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带动旅游消费,从而提升贵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禀赋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唐烨认为旅游资源禀赋越多、越独特,乡村旅游开发的竞争力越强,发展前景越好[4]。贵阳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挖掘优势资源,在自然风光、气候资源、民族风情、红色文化等资源中发现和培育项目。
1.挖掘独特的气候资源
贵阳市舒爽的气候条件具有独有的优势。常年天气湿润,空气清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旅游居住。空气清新具体体现为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53.81%,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8.9%。气候凉爽体现在年平均气温在15.3℃,年极端高温为35℃,年极端低温为-7.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宜居体现在贵阳市纬度是北纬26°附近,处在人类最佳居住维度区间(20°~30°),平均海拔1,100米,紫外线辐射较低。
2.开发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贵州省是一片赤热的“红土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意义最重、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贵阳市至今保留红色遗迹和历史名人的革命故事,具有代表性的是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九庄红军坟等一批红色文化基地,说明贵阳是一座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英勇的革命先烈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斗,其光辉事迹可歌可泣,发人深省。
3.利用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贵阳市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房屋、服饰、礼仪、习俗及喜庆活动和传统的民族节日等各方面,具备独一无二的魅力,为广大游客感受民族风情提供绝好场所。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游客的需求推动下农业和旅游业逐渐实现融合发展。特别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一系列的政策带动下,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得到健康发展,涌现了花溪高坡、开阳水东乡舍、白云蓬莱仙界等一批可看性、可玩性的农旅体验项目。涉及农产品采摘体验、田园游乐、农家美食,极大地满足游客吃、喝、游、玩、住的需求,充分展示农业丰收成果,尽显农耕文化地独有魅力。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聚力农业现代化,更能彰显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亮点。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交通运输体系的“心脏”。随着贵广高铁、沪昆高铁、渝黔高铁、成贵高铁等相继通车,可以说贵阳市现已成为北上川渝、南下珠三角、东进长三角、西达昆明的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极大地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便捷性,良好的交通条件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能延长游客在景区的驻留时间,所以交通可达性越好,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自然就会越高。
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政策大力、有序的支持是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在2005年左右,国家就明确了中国乡村旅游这一旅游主题词,说明了国家对乡村旅游的重视,贵州省抓住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重点旅游村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贵阳市相应地先后出台了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贵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实施规划和意见。完善的政策体系使乡村旅游释放更多活力。
本文选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来评估各影响因素与乡村旅游点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和影响力。学术上,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的方法,常用于了解某个我们所关注的某个因素受其他的因素影响的相对强弱。如两者关联度数值大,说明两者的发展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关联度数值小,则两者呈相异的变化趋势[5]。
其指标的构建和选取为以贵阳市乡村旅游收入(Y)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X1)、城市可支配收入(X2)、乡村可支配收入(X3)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A 级旅游景区个数(X4)衡量其资源禀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5)衡量农业发展水平、旅客发送量(X6)衡量交通可达性,贵阳市推进旅游项目投资金额(X7)衡量其政策支持。
灰色关联度演算的基本步骤如下:
1. 确定数据序列,本文选取2013—2019年贵阳市年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贵阳市尚未公布2020年、2021年的乡村旅游收入、旅游项目投资金额数据,为保持时间维度统一,本文的客流采用2013—2019年的数据。其中,乡村旅游收入为参考序列,把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可支配收入、乡村可支配收入、A 级旅游景区个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旅客发送量、旅游项目投资金额做比较序列,具体数值见表4。
表4 2013—2019年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变量
2.对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计算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的绝对差值,确定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
3.用(公式1)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其中ρ为分辨系数,是常数,取值区间为ρ∈{0,1},通常情况下取ρ0.5。
公式1
4.用(公式2)计算关联度。
公式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计算公式与推演步骤,得出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及排序如下,见表5。结果表明影响变量与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别是0.75、0.78、0.84、0.7、0.62。数值均大于0.6,这说明影响变量与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显著关联,反映出5个影响因素对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具有较大影响。从灰色关联度数值的大小来看,5个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由强到弱的排序是:农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政策支持。
表5 2013—2019年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排序
由结果可知:
1.贵阳市农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政策支持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大于或等于0.6,说明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这些因素密不可分。
2.农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在排序中处于第一、第二的位置。说明贵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主要源于大都市的消费者对乡村生活、自然风光、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具有巨大的需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采摘体验、田园游乐、农家美食对游客更有吸引力。也进一步说明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繁荣和农村的振兴。但从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来看,农旅融合上还存在旅游景区和农业产业各自为营、独自发展的情况,农旅融合度还不高。同时对于资源禀赋的开发利用不够深入,利用机制还未形成。
3.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的关联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两因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效果还有提升空间。尽管近年贵阳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相对于沿海发达市域来说经济底子较薄,对乡村旅游的基础投入还有待提高。其次就交通可达性而言,尽管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交通条件,但项目实施时间较短,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布局调整还不够优化,另外旅游交通与普通交通存在区别,乡村旅游点“最后一公里”是游客最关心的路程,贵阳市运行中存在缺少交通引导标识牌,景区路线指引不明确等问题,也影响了乡村旅游更有序、健康的发展。
4.政策支持的关联度最低,并不是否定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因政策实施是促使乡村旅游能自我“造血”能力,产生的正向效果较多,未对其进行一一量化测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
贵阳市不论是自然资源禀赋、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都具有很强的旅游潜力。十四五规划期间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红色文化、各具风格的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随着乡村旅游逐渐步入正轨,逐渐成为贵阳市新的经济增加点。但贵阳市乡村旅游也存有问题,制约了其更好、更快的发展步伐。为此基于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其他市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提出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农旅的融合过程由粗糙到精细、由生硬组合到有机融合,其发展经历农业资源开发、形成旅游产品、市场竞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资源开发阶段,因旅游市场变化,农业的有关资源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具备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那么在当地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有序对农业农村资源进行利用,强化三农资源的旅游属性。如白云区蓬莱村依托蓬莱仙界景区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动员村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服务,逐渐成为市民近郊游、休闲游的热门目的地。第二阶段是农旅产品形成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利用田园风光、特色农产品生产种植、农耕活动等招揽和接待旅游者,一般来说具体形成的旅游产品有村寨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采摘、农业博物馆、渔文化、垂钓、民间工艺等项目。如开阳龙广村,依托省级风景区“南江大峡谷景区”和“十里画廊”清龙河区段,将农民的自留地打造为果园、菜园等,将农事体验、赏花品果、采摘游乐有机结合,为乡村旅游提供配套服务,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助力当地村民增收。第三阶段为市场竞争阶段,农旅融合的开发方整合开发主体,构建开发优势,疏通旅客的消费渠道,打造旅游品牌,强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要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建设村寨、按规合理安排农村土地指标,优先安排“农旅融合”项目,同时各个村落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尽最大可能地开发和实现农业观光产业功能、农村发展定位和三农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色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文资源是无限的,因此要依托自然资源,有机融合人文内涵,打造有明显特色的旅游景点,形成乡村旅游区域品牌。
具体实现路径可以从几个方面,一是升级乡村旅游产品,农家乐、菜摘园等乡村旅游传统形式并不是未来乡村旅游的主流趋势,从国际经验来看,乡村旅游的方向多为休闲度假、康养娱乐,因此要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如打造旅客第二住宅、分时令农业、会展等活动。二是留住乡村文化本色,乡村旅游发展应保持村寨原始风貌、淳朴的民风,因此在旅游项目设计上,要合理利用民风民俗等人文资源,凸显乡村独有的情趣和格调,结合儿童、青年、老年等不同年龄群体,打造游玩、娱乐、民俗体验、旅居为一体的旅游项目,过程中要汲取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新风,凸显旅游主题的传承性和时代性。三是在旅游区域建设结构上,要求乡村旅游区域群的发展应以优化内部结构,释放资源的效益,各县域凸显各自的主打旅游商品,如花溪区可以主推体验农村生活、修文县可以主打农家工艺品、食品等。给予消费者时空的身心体验,更好地融入大自然,全方位体验乡村生活,形成认可度好、感受强度高乡村旅游品牌。
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缩短了旅客旅游的时间与空间,更方便、更快捷、更开放的交通方式可以带来更多的旅客到贵阳市消费,带动了住宿、餐饮、零售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实践中交通赋能乡村旅游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各方面,一是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公路运输能力。继续优化运输网络结构,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的深度与密度要求。增强公路与公路之间、公路与铁路、水运之间的协调性,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衔接通畅的运输网络体系,使得乡村旅游景点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二是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首先以“交通+旅游+农业”为导向,完善乡村路的布局建设;其次同步配套包括公路公厕、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等丰富功能的公交站,有需要的地方安装太阳能路灯、标识牌和路引;最后对公路沿线进行绿化美化,确定一个道路主题,把农村路养护成特色路、文化路、景观路。让游客旅游体验更加舒适、舒心、舒坦,提升贵阳市乡村旅游满意度,为贵阳市乡村旅游进入更大的市场打牢基础。
乡村旅游是一项惠农助农系统产业,涉及政府、开发者、消费者、农民各方的利益,平衡市场和政策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使得各方获得较大效益,是乡村旅游有序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政策的宏观调控要时刻对市场做出反应,避免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在扶持政策上:根据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来看,针对旅游资源具有优势而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县域(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乡村旅游的障碍是缺少资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及资金支持,制定政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社会资本注入乡村旅游,拓宽旅游项目融资渠道和效率,让更多的社会资金合理合法投入乡村旅游的建设开发中。而对于乌当区、观山湖区、清镇市等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乡村旅游容易出现同质化问题,政府应牵头建立差异化的竞争环境,实现良性竞争,差异化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