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青松
我从事创作近四十年了,创作了上千首歌词和诗歌作品,其间也参与了很多采风活动,有许多活动和作品都淡忘了,唯有一次采风记忆深刻,而留下的作品也常萦绕心怀。
那是2014年7月23日至8月2日,北京市文联组织所属各协会艺术家组成了大型采风团前往南水北调水源地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所属县乡村进行采风创作。这次采风创作活动是一次思源寻根之行,也是一次学习感恩之旅。采风主办方安排得很周到,出发前,北京市文联就组织我们观看了南水北调的专题片,在之后十多天的时间里,我们上工地、入农户,吊旧址、看新貌,寻水源、找文脉,听故事、看戏曲……大家为移民的难舍之情感叹,为干部的奉献精神感动,为新区的建设速度称赞,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敬仰,为秀美的山川放歌,为南水北调工程感恩……我也一次次被感动,写下了如有关移民情感的《故土难离》《老根》《水下的老家》,有关工程建设者的《代代强》,有关山水情怀的《分水岭》《好山好水好心情》,有关历史文化的《沧浪之水》,表达感恩之情的《饮水思源》《流来的故乡》等十多首歌词作品。在出发前观看电视片时,用作品反映基层干部的形象就被列入了我的创作计划中,于是在采风开始前,我试写了一稿:
好干部
张家的地收没收完?
李家的菜卖没卖出?
老赵家的大喜事儿,
还有什么需要咱忙乎?
村前的路再加点宽,
屋后的地多栽些树,
奔小康的大目标,
还得规划一张好蓝图。
养老院再添些棋牌,
小学校该买些新书,
老少爷们信任咱,
咱就担起个顶梁的柱。
做人就做孔繁森,
当官咱学焦裕禄,
虽然没有大本事,
可一心一意当个好干部。
2014年7月23日
这首词是我在采风前根据视频资料及相关报道加上自己的想象写的,也努力从一个普通干部的具体工作和生活写起,为了更显亲切,用的是第一人称。可是经过几天深入的采风和观察,我觉得如此写法还是陷入了一个套路,无法表达真实的情感,于是自己就先把它否掉了。我觉得应该写鲜活的、具体到某一个人的形象——我们在听移民干部的事迹报告时,一次次被感动,在综合了许多干部的事迹后,一位叫刘峙清的干部形象在我眼前逐渐丰满起来:
刘峙清自2009年起担任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负责全镇移民的后勤保障和信访维稳工作。作为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最大的移民乡镇,均县镇移民人数多、任务重、时间紧,维稳工作异常艰巨。据统计,在22批次的移民外迁过程中,刘峙清累计负责调配三轮车上千辆次、民工近万人次、客货机动车辆近千台次;他52次赴枣阳、宜城,完成了2300多户9100多人次的移民搬迁护送任务。
在2011年启动的移民内安工作中,刘峙清又勇挑重担,兼任均县镇最大的移民内安村关门岩村的工作组组长。他亲自参与全镇34个移民安置点的设计规划评审,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患有高血压的他曾达到低压160mmHg、高压220mmHg的血压值,常常忙碌起来就忘记吃药。当年的4月1日,他在报送移民材料时突发脑出血,经抢救后不治逝世。
在人们眼里,刘峙清并未走远,他对移民的关怀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头。“移民利益无小事,要时刻把移民的愿望放在心上,才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移民干部的贴心。”刘峙清生前常这样说。他就是凭着一颗“待移民如亲人”的诚心,打动了无数人。
以上是新华社等媒体对刘峙清事迹的相关报道,应该说够具体实在的了,但这些数据和概述化的文字还是无法触动我的创作神经。我们走村串户,在采访中听到了许多更为具体的细节,这也让我的创作更有内在动力。比如,他们动员村民搬迁时,有些人家根本不开门,进去还会被推出来,移民干部不得不趁着天还没亮就蹲在那些人家的门口守候。为了动员一些人家迁坟,他们甚至还要放下身段给别人的祖坟磕头,为了得到理解支持,他们不放弃任何一次可以接近移民的机会:到家中看望老人,为孩子安排上学,无论分内分外的事,他们都努力去做,只为赢得移民的理解支持。一次,一位女干部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村里有个老年钉子户,怎么劝都不搬,有一天,听说老人家病了,他们“高兴”地想:机会终于来了!赶紧准备补品去慰问老人家,并帮着联系医院,最后老人家终于被感动了,不但自己同意了搬迁,还帮着动员其他村民。这种别人有病还“高兴”的故事是在材料和报道中是无法看到的,只有深入采访才能听到这些真实的细节,还有许多无法细数的口述,让我们一次次感动得热泪直流。
在移民工作中有许多干部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仅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就有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副镇长谭波、怀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程时华把生命献给了南水北调移民工作。听移民干部讲述移民过程的甘苦令人动容,看到农民搬入宽敞的新居我们又感到欣慰。在深度的交流后,我甚至忘了自己作者的身份,瞬间代入一个老农民的身份,理解了这些干部,含泪写下了这首词:
老刘
——受移民干部事迹感动而创作
好像还守在俺家门口,
一遍遍劝俺跟着希望走;
好像又来到了五保户,
一手捧着菜一手拎着油。
好像又弯下、弯下你的腰,
把放学的孩子背过小河沟;
好像又举起一幅画,
让新生活的美景在俺眼底收。
老刘啊老刘,
水说要带你走,
老刘啊老刘,
山说要把你留,
你为何偏扎在俺的心里头?
让俺的泪水和着那江水流。
老刘啊老刘,
累了你歇一歇,
老刘啊老刘,
闷了你吼一吼,
说好了安居后你来喝杯酒,
俺却只能把天下好人都当老刘。
2014年7月30日
写于湖北省丹江口市
写这首词时正是午休时间,我有午睡的习惯,可那天怎么也睡不着,移民干部的形象总在眼前浮现,好像催着我写。一首十几行的小词,写时我哭了三次,因为那时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正在追悼会现场送别的搬迁户,望着遗像怀念这样一个具体实在的好干部。著名作曲家伍嘉冀谱曲时也老泪纵横。北京音协秘书长赵金波用他的真情当场演唱了这首歌曲,许多人听着听着眼角流出了泪水。
这次采风的部分作品于2014年秋冬曾在南水北调水源地河南、湖北演出十三场,在北京演出三场,并在北京音乐广播、湖北音乐广播电台中播出。其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歌曲《老刘》,2015年2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新春音乐会上,这首歌曲再次被演唱。
这首作品演出后,当地一位县领导专程到北京向词曲作者表达谢意。他对我说:“你有一句话说到我心坎上了,”我问他是哪句,他接着说,“就是那句‘累了你歇一歇,闷了你吼一吼’。当时我们实在太难了,为了让北京早日喝上丹江口的水,我们自我加压,争取四年的移民任务两年完成,天天加班加点,可农民谁愿意离开祖辈生活的老家?何况当时拆迁房还没有落实,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不但要动员活人走,还要动员迁坟,我们这些干部有的可能对自己家的祖坟都没跪过,上坟时最多也就鞠个躬,给别人家的祖坟却要下跪磕头。我们的工作往往得不到理解,有个女干部到其中一户人家中动员时,一下子被推到猪圈的粪坑里了,爬上来时却还不忘去劝说那户人家早点搬迁。即使这样,有时还不能完成任务,有一次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觉得胸口都要炸了,把车停在路边,大吼了几声才缓过气来……”
我反思自己的创作,如果不是到一线去,而是只看那些报告和材料,是写不出“累了你歇一歇,闷了你吼一吼”这样的句子的。这首作品经演唱后,虽然听过的人都会被感动,却一直没有传唱开来,有人建议我改一下作品的名字和内容,让歌曲有更多的普适性,便于推广和传唱。我也想尝试着改动一下,可改任何一个地方都感觉不对,如果作品离开了那个真实的人、那些真实的事,从我的感情上说不过去,别人听后也许就不会感动了,作曲家伍嘉冀也坚持说不要改,离开了那个真实的“老刘”,这个作品就没味道了。哪怕作品无法传唱开来,我和伍嘉冀也都愿意珍藏这份感动和真情。
我们向古人学习,向名家学习,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法、他们的语言,可是却无法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当时创作的心境,我们自己在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技巧后,更应该将这些方法忘掉,回归真实的生活,少一些纸上得来的技巧、方法和文字,用『真人真事真感动』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感人、生动的艺术作品。
在创作中我觉得有两个词特别重要,一个是“亲身感受”,比如我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写自己从学生到老师身份转换过程中的亲身感受。虽然每个人的经历有限,许多事我们无法亲身感受,但我们也应该努力做到第二个词“感同身受”,这次南水北调12天的深入采风采访活动,确实让我对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感同身受,也留下了至今还让自己和同行者感动的作品。
可是,现在我们许多创作者不关注自己的生活,往往追热点,跟风创作,从报道中找素材、从报告中找主题、从别人的作品中找句子……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只是从纸上学来的写作功夫也难出精品。我们向古人学习,向名家学习,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法、他们的语言,可是却无法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当时创作的心境,我们自己在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技巧后,更应该将这些方法忘掉,回归真实的生活,少一些纸上得来的技巧、方法和文字,用“真人真事真感动”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感人、生动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