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宁波样本”

2022-02-04 20:03文|张
宁波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宁波文化产业建设

文|张 英

当前,国家、省、市相继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宁波文化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对照要求,加强谋划,自觉将地方的文化实践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开启全面建设文化高地的新阶段,努力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

发展基础:宁波文化高地建设的底气

宁波文脉悠长、人文厚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化基因。近年来,宁波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新时期文化高地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数量众多、类型多元的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悠久的文化根脉。宁波是7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历史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二是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宁波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大运河宁波段跻身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目前,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还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6个,均位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三是具有多元的文化类型。经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宁波形成了以海洋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为主体,红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水利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有机融合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时期,宁波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文化惠民”的使命担当,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能和文化支撑。一是文明城市建设达到新高度。2020年11月,宁波以全国第二名的历史最好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镇乡(街道)全覆盖。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指标走在同类城市前列,2020年10月,宁波所有区县(市)率先通过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乡镇文化站平均面积4781平方米,居全省第一。三是文艺精品创作成绩显著。先后有21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89部作品入选省“五个一工程”,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产业快速推进。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已成为宁波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一是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2092.86亿元,同比增长22.15%,较国家平均水平高6.15%。二是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全市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万余家,与上年同期相比,2021年前三季度企业营业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产业集聚水平稳步提升。全市文化产业园区从2015年的31个增加到79个,其中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从2015年的5个上升到69个。

发展短板:宁波文化高地建设的痛点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宁波的文化发展整体水平取得不断进步,然而,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的地位和贡献相比仍有差距。

文化战略地位有待提升。一方面,文化战略地位不高。相较于国际和国内先进城市,宁波的文化发展战略还只是一种从属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子战略,且文化发展目标缺少大格局大愿景。另一方面,文化发展方向不明。宁波文化资源丰富,但同时也存在驳杂散碎的情况,对于应重点打造的优势文化资源没有形成共识,导致主攻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投入不集中。

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待激发。一是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按照省统一口径比较,宁波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达到了8%,但仍低于杭州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二是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文化内容产业增加值在文化产业总量中占比较低。三是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按照第四次经普统计,宁波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为25106个,而杭州为40049个,深圳超过10万个。龙头企业数量更少,宁波规(限)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为915家,仅占法人单位总数的3.64%,且没有一家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文化地标建设有待加强。一是缺乏新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十三五”期间,市级层面投入使用的重大文化设施仅有市图书馆新馆,其他列入“十三五”规划的重大文化设施,包括河海博物馆、非遗馆、新音乐厅、文化馆新馆等,均未实质性启动。二是原有重大文化设施提升改造力度不够。如市图书馆新馆(3.2万平方米)加老馆(1万平方米)的面积,也没有超过5万平方米,与同类城市同级别图书馆相比,仍然偏小。

文化发展要素保障有待加大。其一,在文化人才队伍方面,文化从业人员占比较小。根据2020年统计概览数据显示,宁波文化、体育和娱乐从业人员数为3.71万,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为0.63%,占比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处于下游,数量与我市人口总量和城市地位还不相称。其二,在文化投入方面,2016年至2020年,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总体呈下降态势。其三,在项目用地指标方面,部分标志性文化设施、文创产业园、文化礼堂等文化项目用地指标争取困难,项目进度受阻。

发展路径:宁波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策略分析

当前,宁波文化建设应立足区域独特资源,瞄准发展短板,扬长避短,不断推进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

打响四张文化名片,着力彰显“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文化标识。

宁波的城市形象主题口号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一主题口号不仅直观反映了宁波最具核心的两大文化特质——“书”和“港”,而且也生动折射出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高度的四张文化名片——海洋文化、藏书文化、阳明文化、商帮文化。其中,与“书藏古今”密切关联的主要是藏书文化和阳明文化,与“港通天下”紧密相连的是海洋文化和商帮文化。

其一,弘扬“海洋文化”,打造高水平海洋文明起源地。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积极整合创新海洋文化资源,把宁波打造成为海洋文化特色品牌鲜明、海洋文化产业发达、海洋文化科研与交流活跃的高水平海洋文明起源地。

其二,弘扬“藏书文化”,打造高品质书香之城。精心打造天一阁·月湖文化区,进一步确立“南国书城”品牌。深入实施宁波文化研究工程,启动“四明文库”编纂,传播宁波文化经典。进一步培育全民阅读氛围,提升全民“悦”读之城的品质。

其三,弘扬“阳明文化”,打造高品位心学圣地。大力推进阳明文化挖掘研究、传承弘扬工作,推进余姚阳明古镇等项目的建设和产品开发,提高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周活动规格,加强阳明文化文旅开发,把宁波打造成形神俱备、切实可感的心学圣地。

其四,弘扬“商帮文化”,打造高能级文化商贸中心。商帮文化是宁波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文化形态,是宁波作为商埠名城的文化写照。当前要总结提炼好商帮文化,弘扬“宁波帮”精神,着力推动宁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宁波文化竞争力。

其一,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能级。将高端文化智造作为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科技在文化制造业的深度应用,实现从“文化制造”到“文化智造”的转型提升,将宁波打造成为全球文化智造中心。加快文旅融合提质,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空间,打造一批文旅综合体、文旅融合品牌和文旅消费集聚区。

其二,壮大核心产业规模。推动以创意和内容为内核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宁波文化产业结构。推进创意设计产业更好地服务城市品位提升、经济结构优化、传统文化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影视产业全产业链,做大做强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传播、资源交易等产业关键环节。提升宁波音乐演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构建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母港,建设长三角音乐时尚消费中心。加强书香宁波建设,构建起集内容创作、终端应用、数字传播、运营出版、营销推广等于一体的传媒出版全链条产业体系。

其三,补齐数字文化产业短板。实施数字文化发展战略,依托宁波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区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融合和应用,加快数字内容创新,重点补齐数字文化新业态短板,布局文化科技前沿产业,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新兴集聚区。

加强文化地标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大型公共文化建筑水平。

一是建设“新时代八大文化设施”。着眼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建设天一阁·月湖核心人文地标、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宁波河海博物馆、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新馆、宁波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新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宁波博物馆新馆八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设施。

二是振兴历史文化街区。以三江都市文化核心区为重心,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原则,进一步改造提升月湖、郁家巷、南塘河、鼓楼公园路、永寿街伏跗室、秀水街、郡庙天封塔、天主教堂外马路,以及余姚市府前路、奉化区西街南大路等“十大历史文化街区”,支持建设体现宁波文化特质的城市景观小品。

三是打造宁波文化遗产重大标识。依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宁波段),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国大运河出海口”城市形象。加强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上林湖越窑遗址等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建设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文明之源”标志地。

落实文化发展要素支撑,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环境。

其一,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调整优化文化投入结构,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和重要区块建设需要,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其二,打造文化人才汇聚地。加强高端和紧缺人才引进。推动培养和塑造本地艺术大师,推进“文化艺术新秀”人才工程,实施“青年文旅优才”培养计划等。同时,做好市“甬江引才工程”文化体育领域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和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基础文化人才培育,全面提高基层公共文化队伍能力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定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完善文化人才的评定标准及办法,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

其三,完善文化政策体系。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不仅要着眼于“十四五”时期的文化发展,还要谋划好到2035年的文化发展远期目标,加强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强化政策集聚,无论是横向的文化税收、财政、科技、人才等政策,还是纵向的文化年度政策,都要有一定的衔接性。

猜你喜欢
宁波文化产业建设
一图读懂宁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喜相迎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