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 钺
如何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乡村孩子“读好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新阶段亟须破解的问题。2020年底,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教共体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宁波教共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地实现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不仅为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提升了结对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还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但是,要实现“城乡学校基本达到同一教育质量水平”这一目标,宁波依然任重道远。从实践来看,宁波教共体建设目前还不同程度存在学情分析不足、帮扶内容单一、应用环境不畅等问题。笔者认为,以教共体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需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专题研究,提高教学针对性。基于互联网手段的同步课堂,是教共体开展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它打破了校际壁垒,跨过城乡差距,让乡村学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实际需求。但是,与传统课堂相比,同步课堂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同步课堂需要同时互动不同学校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学情不同,知识起点不同,导致教学进度不够统一,课堂互动存在一定困难。在同步课堂实施中,部分教师由于不能准确把握城乡学生的学情,以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育部门要针对城乡学生差异和教学差别,加强专项课题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资讯和参考信息,帮助他们适应不同学情,实现同步上课、同步备课、同步作业、同步辅导,撬动教学方式深度变革,以达到城乡教学一体化的目标,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加强思路创新,拓展帮扶形式和内容。教共体旨在通过开展常态化、多样化、有实效的教育帮扶工作,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乡村学校师资、管理、质量、文化等整体水平。但是,在推进过程中,部分教共体学校主要以同步课堂和教师网络研修两种模式为主,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活动内容基本局限于课堂教学,导致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各地应鼓励教共体学校进一步开拓思路,结合实际创新帮扶形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课堂互动、教研互动和研学互动,将帮扶从课堂拓展至课外,把帮扶内容延伸至德育管理、校园文化等领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教育部门要及时对典型帮扶经验进行总结培育,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样本,为各地教共体建设提供借鉴。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城乡师资流动。教共体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关键依靠教师。只有教师们愿意去、留得住、教得好,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因此,建设高质量教共体,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推动城乡师资流动。浙江省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专门对推动师资流动、优化激励机制等进行了明确。比如,精简收回和挖潜调剂出来的各类事业编制资源,统筹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向教共体适当倾斜。教育部门要抓好落实,加强统筹管理,优先满足教共体内教师的双向交流和城乡有序调动,优化教共体内各学校的师资结构。要在“县管校聘”中给予教共体核心校更多调配权,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同步课堂环境。教共体同步课堂需要完善的信息设备和技术支撑,对信息网络要求较高。虽然“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为宁波的教共体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设备、网络等硬件基础,但部分学校因为设备故障、网络带宽承载量不够等原因,依然存在声音延迟、画面卡顿等现象,对同步课堂实施效果带来影响。各共同体学校要定期对信息设备进行检查,根据实际更新换代,保证同步课堂正常开展。教育部门也要定期对校园网络环境进行排摸,努力改善校园网络应用环境,为帮扶活动有效开展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