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宁波实践

2022-02-04 20:03张逸龙通讯员
宁波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鄞州区宁波优质

文|本刊记者 张逸龙 通讯员 柏 雯

两块电子屏幕,几个摄像头,一张白板,一根网线,宁波市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学生和东吴镇天童小学学生上起了同一堂课。新西兰老师带来的《共同的桥》,让两校学生在不同区域实时共享了全英文STEAM课堂。

作为浙江省走在信息化建设前列的城区学校,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与位于乡镇的东吴镇天童小学牵手组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教共体”)后,建立了同步规划、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研讨等一系列配套机制,从而推动了两校的共同发展。

教共体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城区或镇区优质学校(以下简称“城镇学校”)与乡村或镇区学校(以下简称“乡镇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学校发展模式。2021年,“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浙江省政府和宁波市政府也将“新增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列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宁波教育系统细化目标责任,出台考核方案,并通过线上同步课堂、线上线下教研、教共体间教师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该项民生实事任务高质量推进。截至2021年底,宁波教共体已覆盖所有乡村学校和60%以上的镇区学校,较好地实现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沉。

“示范+普及”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宁波积极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通过城乡同步课堂、教师网络研修、远程专递课堂、名师网络课堂等,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教共体与“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内容有部分重合性,因此,在该项目推进过程中,宁波采取“渐进推进、全面覆盖”的策略,由“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基础较好的学校牵头示范,引领全大市乡镇学校全面普及覆盖,让所有乡村孩子都能享受到城区的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8年,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与东吴镇天童小学、宁波第七中学与横溪镇中学被列入浙江省“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城乡同步课堂经验。鄞州区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把帮扶活动融入学校常规教学活动中,帮扶内容从常规课程延伸至特色课程、德育管理、校园文化等领域。2020年,借助全面建设“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契机,鄞州区提速布局教共体建设。截至2021年底,鄞州区已实现区域内义务段学校教共体全覆盖。

“互联网+义务教育”打破了地域限制,通过网络实现两地师生同课共上、同题共研,让城乡学校无障碍地共享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为教共体建设奠定了基础。

2019年5月,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和横街镇中心小学启动“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系列活动,依托同步开课、实时诊断、连线交流等方式,形成共建共促的长效机制。在以深度交互、群体协同、探究分享为特征的网络学习中,生生间观点碰撞、师师间教学研讨、师生间交流互动、资源间整合共享,充分发挥了城区学校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去年,教共体政府民生实事任务下发后,海曙区对“互联网+义务教育”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并在此基础上新增了10所教共体学校。

宁波各区县(市)在坚持示范引领的同时,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探索创新。比如,余姚市针对学校城区优乡镇弱、布局不够合理、校际优质均衡差异凸显以及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较多等问题,设立片区长学校,即一所城镇品牌学校与若干所成员学校结对联盟,形成片区学校共同体。片区长学校以办学特色品牌引领城镇优质学校,指导和帮扶成员学校规划办学方向,研究和完善教共体高效运作机制,积极构建和创新教共体协作交流平台,指导和督促片区内教共体高效运作。

余姚市兰江小学校长许憬说:“一段时间下来,大家对片区学校教共体的认同感变高了。现在举办活动时,都会惦记着片区内的成员学校,想办法让他们都来参与一下。这种模式,让大家真正结成了一个抱团式发展的成长共同体。”

“线上+线下”实现教学深层次协作

去年,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与杭州湾小学、义四小学共同组建了教共体。但是,在借助互联网开展同步课堂的过程中,该校校长谢梦璐发现,由于学生的批次不同、学科不同,课堂教学呈现随机性和碎片化,而且线下得不到有效互动延续和跟踪保障,学生缺乏系统性的深度学习。于是,她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铁生锈了》《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等课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构,注入乡土元素,设计并实施了STEAM课程《设计和制作时间胶囊》。

为了使信息共享的参与度更高、探究学习更有针对性,谢梦璐把“电子书包”和“个人移动终端”引入课堂,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了别样的实验报告分享会。此外,她还借助互联网对学生线下实践活动进行及时跟踪指导。成员校学生对这种独特的项目式学习模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表示:“整个课程既新鲜又有趣,自己动手、动脑筋,好玩又能学到知识。”谢梦璐也通过教共体将这种多领域融合的STEAM教育理念进行了推广。

宁波各地在推进教共体建设过程中,不仅利用同步课堂网络平台的在线听课、在线互动、资源分享等功能,将城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推广到乡镇学校,还在线下开展考察互动、研讨交流等活动,推动各结对学校之间深层次的教学协作。

北仑区春晓实验学校和三山学校组建教共体后,两校教研组活动无缝对接。在两校统一作息的前提下,确定每周二下午为两校语文教研时间,周三下午为数学教研时间,周四上午为英语、科学教研时间,周五上午为其他学科教研时间,每周举行,风雨无阻。宁波市惠贞书院与育才实验学校组建教共体后,举办“惠贞·育实”首届青年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让两校青年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处理特殊事件的案例分析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升理论与实践能力。

除了研讨交流,宁波各地还通过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学科区域合作、结对学校支教等形式,提升教共体学校教师教学素养,提高教共体质量。

在慈溪,多所教共体学校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培养骨干教师,推广教学成果。比如,宗汉街道组建的六校教共体,依托慈溪市教研室专家设立9个小学分学科名师工作室。胜山镇中心小学以业务党员骨干、名教师为负责人,共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艺、科技、班主任等6个“YOU爱”党员名师工作室。这些学校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名优群体效应。

“输入+输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高质量推进教共体建设,宁波坚持“输入”和“输出”相结合,不断推进结对学校间的师资交流、管理学习和文化融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鄞州区在推进教共体建设过程中,由鄞州区基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牵头,完成制定区域教学实施指南,建立了“输入+输出”教学双向可逆机制。通过这种双向机制,成员校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同步课堂学习核心校教师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技术,还可以定期对成员校进行授课,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

象山县新桥学校与象山县实验小学结对后,定期安排教师到象山县实验小学跟岗学习。其间,跟岗教师要结合本人实际,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全程参与所有学习活动。而且,每天撰写学习日志,记录收获与体会,并在学期结束后撰写跟岗学习总结。这种研修模式让跟岗教师得到了迅速成长,成为学校教学中坚力量。

“输入+输出”双向机制,不仅提升了成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实现了优质师资共享。比如,北仑春晓实验学校三年级英语教师丁春芬,同时参与三山学校六年级英语教学,三山学校书法骨干教师吴群娜,同时参与春晓实验学校书法课堂教学。据统计,2021年,北仑春晓实验学校和三山学校师资交流人数达16人,占两校师资人数总和的12.8%,较好地促进了两校间的师资均衡。

在学校管理方面,“输入+输出”双向机制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推动了结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海曙区启动教共体建设工作后,结对学校研究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师生教育活动、教研活动、校本培训等,采取核心校管理人员到成员校挂职或短期交流指导、成员校有潜质的管理人员到核心校跟岗学习等方式全力推进管理互融工作,使核心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得以输出,成员校制度建设得到加强,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输入+输出”双向机制还有效推动了教共体学校间的文化融合。比如:乡镇学校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将地方文化竹编工艺课程输出给城区学校江东实验小学;钟公庙中学与塘溪镇中学这两所教共体学校自编自导自演MV,在网络视频中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系统持续努力的方向。“今年,宁波将继续以教共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打破校际壁垒,促进师资流动,缩小校际差距,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实现教共体覆盖全市90%以上公办小学、初中。”同时,今年宁波还将跨地区组建教共体,作为支援方与温州、衢州、舟山、丽水等地的49所学校结对,为缩小省内不同区域教育资源差距作贡献。

猜你喜欢
鄞州区宁波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图读懂宁波
宁波市鄞州区德培小学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鄞州区非遗展示馆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