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韦 棋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而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可以说,金融和实体经济从来都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实体经济发展遭遇一定瓶颈,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金融行业“以钱炒钱”“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问题较为突出。中央反复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更是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放在了重要位置,要求金融部门尽最大努力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在笔者看来,要解决好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好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关键须从金融供给侧进行发力。
一是要从供给机构上发力。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国内金融业规模日益壮大,功能逐渐完善。以宁波为例,目前已形成了银、证、保法人机构全覆盖的金融体系。但对比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需求,多层次的金融机构覆盖面仍显不足。下一步,需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以实体经济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比如,可以探索设立一批针对性强的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小微银行,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同时,要抓住金融业扩大开放机遇,支持外资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和子行,鼓励外资进入信托、金融租赁、消费金融、养老保险等领域。当然,在发展新兴金融的同时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要防止伪金融创新、P2P等金融乱象死灰复燃。
二是要从供给结构上发力。合理的金融供给结构是随着产业发展方向、企业业务规模形态变化随时跟进调整的。尤其是当前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旧产业的退出、新产业的扩张,金融却有点“跟不上趟、慢人一拍”,资本流不到有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部门。以宁波为例,去年每万元贷款驱动的GDP仅为4953元,在计划单列市中排名靠后。这里面有贷款流入市外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大量信贷资源发生了错配,在一些落后产能、低效企业里“空转”和“躺平”。下一步,关键是要引导金融机构以精准方式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将有限的金融资源从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中逐步退出,使金融资源流向真正需要的相关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支持。
三是要从供给效率上发力。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治理不规范、缺少抵押担保物等瓶颈问题,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利用好金融科技,降低金融机构搜寻成本、交易费用,提升金融供给效率。以蚂蚁金服为例,其通过搜集客户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画像和精准放款,每笔贷款的成本降到3毛钱。互联网时代“大象也要学会跳舞”。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要拥抱互联网,打破“唯报表是从”的授信模式,建立水电费、银行结算量、纳税额等多维度的授信体系,发挥好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作用,通过科技变革为企业提供普惠化、个性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数字翅膀。
四是要从供给机制上发力。当前金融业之所以没能充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主要原因还是多元化供给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还做不到“看人下菜”。新的技术、新的创业企业,往往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财务数据比较少,没有抵押资产,而且大多都是民营企业,没有政府担保。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特点,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比如:针对抵押难问题,探索推广以知识产权、应收账款、排放权、节能指标等为抵押物的新型融资方式;针对担保难问题,除了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还可以探索“银税互动”“保险+信贷”等金融服务模式,多渠道帮助企业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