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宰相王安石的朋友圈

2022-02-03 22:29
新传奇 2022年2期
关键词:曾巩京城欧阳修

千百年来,王安石一直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到底是怎样的成长经历磨炼出了众说纷纭的王安石?他不修边幅、不近人情、毫无机趣而又殚精竭虑、锐意改革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人生底色在支撑他?

科举高中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江军府治清河县(今江西省樟树市)。当时,他的父亲王益是临江军判官。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王安石年轻时走上科举之路,竟是为了解决一家人生计的无奈之举。19岁时,一场突然的家庭变故,让潜心攻读的王安石不得不从书本抽身,直面惨淡的现实:父亲突患急病离世,年仅46岁。斯时,最小的弟弟王安上还在襁褓之中,祖母已经75岁高龄,大哥王安仁科举未第,尚在一州县任学官,二哥王安道还没步入仕途。家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一大家子生存面临巨大的困难,连安葬父亲的能力都没有,更不要说扶柩还乡了。

居丧尽孝期间,王安石不得不思考赡亲养家的重任,不是长子的他,在现实面前担起了长兄的担子。对于仕宦之家的子弟,科举考试无疑是一条好的路径。

幸运的是,王安石在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参加科举考试不仅高中,还以优异的成绩名列一甲第四名。

数度辞官非沽名,忍谤负重为亲人

王安石一生有两件事在史册上留下了身后名:一是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二是一生累计辞官几十次。

王安石在担任基层地方官員期间,面对调他到京城的敕书,他一次次地拒绝。这让很多不理解他的同僚认为他是以退为进、沽名钓誉,随之而来的是对他的各种攻击和质疑。只有极少数真正理解他的朋友,诸如曾巩说出了不一般的见解:“辱书说介甫事,或有以为矫者,而叹自信独立之难,因以教巩以谓不仕未为非得计者。”

但王安石辞官的客观原因正如他所陈述的一样,一方面家族的兄弟姊妹需要他的帮助,另一方面他有6个子女(三子三女,长女和次子早夭)需要照顾。

王安石安葬了父亲,为病逝的祖母送终,处理了两兄一嫂暴病身亡的家族后事,为两个弟弟完婚,送大妹、二妹和大女儿出嫁……作为一个基层官吏家族的主心骨,这些婚丧嫁娶的重大事宜,全要他操心操劳。

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当时京城的繁文缛节,远没有在基层实践中为老百姓实打实服务那么立竿见影地实现王安石的救世理想。

王安石的朋友圈

在王安石的朋友圈中,有两个人对他日后成为宰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是曾巩,另一个是韩维。

曾巩比王安石年长,两家是亲戚,辈分上曾巩还高一辈。他们的相识是在京城参加国子监考试时,王安石首战告捷,而曾巩落榜。多日的相交和倾谈之后,在曾巩眼中,王安石是继孟子、韩愈之后难得的儒学传人,而在王安石的心中,曾巩也是当世真正让他倾慕敬重的贤人。众所周知的是,曾巩是当世翰林学士、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曾巩多次致信欧阳修向其推荐王安石。

欧阳修不仅接受了曾巩对王安石的推荐,还附信对王安石早期的诗文进行了指导。后来,还推荐他做了群牧司判官,破格授予了集贤校理的职衔,担任贡举锁厅试考官,经常邀请他参加自己朋友圈的雅聚。再后来,欧阳修甚至想将文坛盟主的衣钵也“付托斯文”。

可以说,欧阳修对王安石在京官崭露头角的最初阶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穿针引线和提携作用,让他早日结束了基层官吏的生涯,提前看到了北宋官场更为辽阔的世界。

初到京城为官的日子,王安石除了参加以欧阳修为核心的社交圈,还和一些同辈朋友交往密切,其中一位就是韩维。韩维是王安石的好友韩缜的哥哥。韩氏一家是北宋颇有声望的大族,父亲韩亿是北宋名臣,官至参知政事。韩维斯时在京城担任国子监主簿。

神宗皇帝赵顼没有登基时,韩维是王府的记事参军,其工作能力和水平颇受其赏识,深得其信任,经常向韩维请教。赵顼感慨其学识渊博时,韩维每每自谦说:“这些都不是我的主意,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告诉我的。”也就是说,当神宗皇帝还未登基时,王安石的大名就通过韩维在其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韩维的眼中,王安石是一个有经世之志的难得大才,一旦放到重要的位置,就会有一番大作为。

然而,随着轰轰烈烈的变法大幕拉开,曾巩、韩维与王安石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渐行渐远。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再次罢相的王安石以使相判江宁府回到南京,度过余生。

抛开政治家身份的王安石并不是冷血无情、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官僚,而是一个如此普通、如此真实、如此鲜活的个体。他对于故乡的眷恋,对于亲情的看重,对于友人的牵挂,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曾巩京城欧阳修
五环再耀京城
胸怀理想,百折不挠
洛阳纸贵
快乐的“长工”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曾巩生平
四月,是你的谎言
曾巩猜字
勤奋的欧阳修
欧阳修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