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武 邓开玉 周天亮 刘 薇 王 慧 李 青
(湖南医药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水准的高低,将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当前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广大教师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在医学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占80%,课程中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1]。想要科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让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者精神的使命内化于心,就需要做到。“教育者(教师)应先受教育”[2]。
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院校最核心的专业,《外科学总论》是临床医学学生外科学知识的启蒙篇,对于庞大、复杂的外科学学科知识体系起到提纲举领作用。此课程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在完成医学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临床教学之前,正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正确面对后面临床学习的重要契机。将该课程作为课程思政改革试点,以该课程专业教师作为改革对象,以提升该教师群体思政能力为改革目标,对其他专业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本改革项目拟在学生成长的关键点,探索提升教师思政能力的方法和路径,去实现医学专业课中师生信仰同频共振的教育目标。本文以湖南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总论》课程为例,探索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取得较好成效。
自主设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自我评价调查问卷》,分为 “课程思政认知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等六个方面共计44个问题。发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全体专业课教师,收到有效问卷64份。其中男性27人(42.19%),女性37人(57.81%);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37岁;教龄1-33年,平均10.5年;高级职称22人(34.38%)。经过问卷分析,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意义已经形成共识,但仍存在以下明显问题。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开展均持接受和支持态度,但对其内涵常停留在对字面的浅层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93.75%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有必要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有益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95.31%)、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76.56%)、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64.06%)。仅20.31%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及要求认为非常了解,73.44%认为部分了解。对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生活经历、身心特征或思想动态的了解度显示较低。
目前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困难依次是:找不到合适的课程思政元素或素材(64.06%)、不知道融入课程思政的切入点(54.69%)、不知道课程思政的目标(31.25%)、不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26.56%)、不知道课程思政融入的方法(26.56%)。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研究学生的能力。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不仅仅了解其专业知识建构、学习习惯、兴趣、能力等,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深度研究,以便于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第二,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能力。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中,课程与教材开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课程思政是否可行,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预期效果。课程开发与教材设计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教师个人积极主动摸索,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课程论专家等外部智慧。第三,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第四,课程思政的评价能力。它要求课程思政教师能够利用评价工具,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还需要立足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第五,反思与发展能力。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而基于问题的反思,借助反思推动课程思政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教师对课堂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得分较高,但也有23.54%教师不关注课堂纪律,12.5%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不活跃。42.19%教师认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学校已推行形成性评价数年,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过程和标准的把握较好,有51.56%教师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检测和调整,但几乎都不会对学生素质目标的达成进行关注。
除了以上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方面的因素以外,我们的调查结果还显示:运用课程思政的主要阻碍依次是大学生学习条件和习惯制约(60.94%)、教师能力素质制约(64.06%)、教育体制和机制制约(45.31%)、学校条件制约(42.19%)。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制度。制度的导向、约束、整合、激励功能,能够保障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高校应当构建起评聘、培训、教学管理、激励、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支持体系。
掺杂Sc3+的Nd∶LuSGG晶体具有更宽的吸收和发射谱线、小的发射截面及长的荧光寿命,有利于在超短超快激光方面有所应用.Kaminskii A.A.在1994年[39]用提拉法首次生长出Nd∶Lu3Sc2Ga3O12晶体,在室温下用激光二极管和Xe闪光灯泵浦激发出1 062.2 nm波长的激光.武奎[40]利用Nd∶Lu3Sc1.5Ga3.5O12获得了斜率效率为33%、最高的输出功率为6.96 W的连续激光和最窄的脉冲宽度为5.1 ns、最大的脉冲能量为62.5 MJ、最高的峰值功率约为12 kW的被动调Q脉冲激光,由于该晶体生长制备的方法为浮区法,晶体的缺陷较多,其激光性能受到影响.
(1)增强“课程思政”融合能力
上述情况说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开展是广泛认可和支持的,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还存有较多缺陷。系统化构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是必要途径。
教师对普通话标准性,语言表达生动、流畅、清晰等方面自信程度较好。但有26.56%教师不能确定是否有感染力,7.8%教师自认为很少使用肢体语言。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媒体运用能力等六方面[3]。在课程思政的背景要求下,每一种能力又将拓展新的内涵,从而构建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体系的基本内涵框架,如表1所示。
布鲁氏杆菌病对牲畜以及人类的危害极大,情况严重时会影响我国养殖业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提升对布鲁氏杆菌病的预防。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各类畜禽交易活动随之增加,畜禽运输数量不断提升,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几率也在大幅度提升,其中最为典型的为布鲁氏杆菌病,因此,应掌握布鲁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制定预防该病的措施,以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促进养殖业的进步与发展。
表1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体系基本框架
如图1所示,以湖南某医学院校医学院专业课教师为例,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围绕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媒体运用能力六种教学能力,通过政策支持、学习支持、技能培训、团队协作、提炼思政元素等多途径开展研究和实践,最终构建以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育路径模型,从而推进医学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建设,助力一流医学人才的培养。
图1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构建思路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制度。制度的导向、约束、整合、激励功能,能够保障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高校应当构建起评聘、培训、教学管理、激励、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支持体系[4]。
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通过组织全校专任教师开展专题学习和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高校学习课程思政改革经验,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课程思政专题指导等系列举措,全面提升教师课程育人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
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引领学生成长,“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感化学生心灵,才能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种子;要有扎实的学识才能激励学生成才,才能用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海洋的憧憬;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关爱学生,才能用爱心滋润浇灌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备课,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进行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
不同的应用场景其复杂程度以及碰撞模拟量均是不同的,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如若用一般的包围盒,其精确度不符合要求,不能准确地描述对象,基于这点,考虑针对混合层次包围盒[6]的改进。
教学团队进一步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教法等按系统、分章节、合作挖掘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融入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实践。
学校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增强“课程思政”融合能力,挖掘思政元素,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2.1 使用全数据样本 传统的统计学根据有限的数据样本去分析推理,以达到理解研究对象及规律的目的,数据及样本的限制难免会产生误差,当数据量足够大的时候,就无需使用样本来理解事物,因此,大数据是全数据思维,全方位真实立体反映客观事物,发掘隐藏的规律和关联,甚至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测,也就是说,一切用数据说话。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各类矛盾交织、价值多元碰撞、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仅仅依靠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远远不够,价值引领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发挥各个学科优势,彰显各门课程的特色,实现全体教师、全课程、全课堂、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理念的终极价值在于育人为本、以德为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只有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让“立德树人”成为每位教师的神圣使命和岗位责任,牢记“育人”本质,把握学生需求,充分发掘所教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得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在育人上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教育与浸染,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大部分教师(84.38%)能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包括“学习通”“雨课堂”等辅助技术,能较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料。但仍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理念和技术不熟悉。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史都是一部科学探索发现的历史,前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断探索,寻找规律,造福人类。每一门课程都不同程度、不同侧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要素融入课堂教学,需要注重教育路径设计,强化思政元素与日常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夯实“铸魂”工程,筑牢“信仰、价值与精神”之基,重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参红通络颗粒以“痰瘀伏邪”为理论核心,由人参、红景天、丹参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作用。吴成哲等通过对CD34阳性新生微血管数(MVC)、微血管的密度(MVD)的观察,发现该颗粒对MVC、MVD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同时促进VEGF mRNA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mRNA因子的表达,促进心肌梗死区微血管的新生。
(2)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的能力
要选择贴近学生思想特点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动态,贴近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此产生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共振,才能催发学生良好的接受效果。把握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不单向灌输,不强加观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出发,把握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让学生融入课堂,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要结合课程特点适时嵌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要遵循“盐溶于汤”的原则,重点在于把握好“度”,把握其他各类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隐性”特点。推进“课程思政”最理想的境界是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实施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育。
其中,回气量为35.4 kg;压缩机排气量为223 m3/h;压缩机进气压力为0.2~0.3 MPa;压缩机进气温度由-100℃降至-106.7℃,压缩机排气温度由-20℃降至-60.4℃,进排气最小温差为46.3℃。
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每门课程教学全过程之中。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技能培训,观摩教学竞赛,参与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4)系统化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能力
(3)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划分概念较清晰,但思政覆盖面还不够,64.06%的教师在备课时能参考教学大纲的课程思政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经常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身心特征或思想动态。54.69%的教师在备课时会针对性挖掘思政元素及设计思政育人融入点。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等方面的知识较欠缺、在教学中运用较少(35.94%),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涵盖思政育人内容的仅占15.63%,有32.81%的教师很少或从未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1)区分挖
199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是我国首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启了中国老龄工作新时代,标志着我国老龄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在养老服务方面,《老年权益保障法》主要明确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赡养与扶养,对主要养老方式、赡养人概念和义务做出具体规定。二是社会保障,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功能、养老金的发放和来源、城市“三无”老年人和农村“五保户”的供养主体、政府老年人救济、抚养扶助协议做出具体规定[13]。
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课程的差别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挖掘的着力点。挖掘要考虑课程类型、课程特点,实事求是,各有侧重。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重点在于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思维,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情怀,运用科学造福人类而不是毁灭人类的科学伦理。
(2)合作挖
失眠是指不能正常获得睡眠的一种病症,目前约有10%~20%的人群受失眠所困扰[1]。长期失眠不仅会妨碍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常伴发注意力不集中、精神障碍、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精神和躯体疾病[2-3]。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和巴比妥类,但这些药物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容易形成药物依赖[4]。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些芳香植物精油具有改善睡眠的功效,且不良反应少,如薰衣草、缬草[5-6]。使用具有镇静催眠效果的芳香植物挥发性化合物来改善睡眠,是上述亚健康状态的重要辅助疗法,因此芳香植物精油的镇静催眠功效具有很大的研发价值。
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密切合作,这一点在“课程思政”开展的初期尤为重要。专业课教师在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和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思政课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从而和思政课教师产生密切的合作。为此,高校应该搭建便利两类教师合作的平台,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集体讨论备课、召开专题研讨、合作撰写论文和申报课题等。
虽然规范宪法学对增强宪法学的学术性、专业性贡献良多,但因其过于依赖对域外理论的引介与比附,并以基本权利保障和构建合宪性审查制度为主要关切。所以,不可避免地缺乏对中国宪法实践的解释力和行之有效的建设性方案,暴露出其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之间脱节的缺陷,因而被批评者称为中国宪法学的一次“集体跑题”。这种局面很快引起了学界反思,并带来方法论上的多元发展。政治宪法学、宪法社会学等理论主张纷纷出场,形成了改革时代宪法学研究的争鸣态势,促进了宪法学的日渐成熟和中国主体意识的回归。虽然不同流派的学术立场、学术方法、学术观点存在明显差异,但都为认识和思考中国的宪法现象尤其是改革与宪法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理论贡献。
(3)系统挖
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多门课程相互配合,实现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思政元素挖掘既可以采取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方式,也可以多门课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应该提倡协同作战、系统挖掘方式:以专业培养方案为载体,首先确定专业层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挖掘要求,然后将目标和要求分解到课程群,最后再细分到每一门课程。系统性挖掘,一方面可以使不同课程的教师相互启发、避免重复性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一专业内部的“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4)互补挖
要用好互联网平台,实现教师的校际合作挖掘。教育部开通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就思政元素挖掘而言,思政网的“高校思政供稿系统”可以成为典型经验的交流学习平台。此外,高校同类专业、相同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同探索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其他教学问题。
专业课教师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5]。
关于共享经济的定义,切入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见解。综合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共享经济是指社会海量、分散和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被进行聚集、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发挥闲置资源作用,使得供需双方都能获得收益。
学校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学校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