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志兵, 聂逢君, 江 丽, 李满根,刘 阳, 张 华, 叶益信
(1.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3.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1]。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方位践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若干年后将成为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人群”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3]。因此,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迫在眉睫。东华理工大学是一所极具核地学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4,5]。本研究对该校研究生课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方法”的“矿产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方法”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为适应学科发展需求,新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和先导课程。该课程旨在从学科层面阐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内涵和所涉内容,帮助研究生建立一级学科的整体概念,了解各方向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撑的关系。其授课内容包括:(1)一级学科内涵与研究方法概述;(2)地质资源勘探与评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地质工程研究思路与方法;(4)勘查地球物理研究方法。上述四章节授课内容既有一定联系,也存在较明显的区别。为圆满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经多方协调,挑选各方向的教师进行授课。因为是新开设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勘查地球物理方向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案例选取的“勘查地球物理研究方法”章节,可分为“矿产地球物理勘查”和“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两部分,其课时皆为4个课时。为深入贯彻学校“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势”的发展思路,本案例选取铀矿地球物理勘查的教学内容,对“矿产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长期以来,学校深耕面向铀矿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上述可为该章节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的实例和思政素材。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是江西省一流优势学科,是东华理工大学培养人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着力点。以先导课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方法”为切入点,通过课程思政这一隐形教育方式,充分挖掘与凝练其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科研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并以此培养乐于服务、甘于吃苦奉献、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地学时代新人,进而助力学校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勘查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是铀矿找矿与勘探的重要手段,本案例即是对该部分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根据“矿产地球物理勘查”的授课内容,以服务核军工和地方发展为导向,根据科学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需求,结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特点,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课程教学和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6],采用任务驱动、讲授和讨论等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范例式教学、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将核军工精神、职业精神、科学精神和服务省部发展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通过教学过程,评价实施效果,剖析存在问题,达到教学效果持续改进的目的。
2.2.1 知识目标
掌握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可解决的地质问题、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应用于铀矿勘查的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硬岩型铀矿(以江西相山盆地为例)、砂岩型铀矿(以内蒙古二连盆地为例)的成矿特征;认识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在勘查过程与后期开发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2.2.2 能力目标
能够在综合工作区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测可能的成矿类型和关键控矿因素,并能够以此为依据优选相适应的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能够根据不同勘探目标布置测线、实施野外作业并测得理想的数据;能够根据勘探目标和野外勘探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根据各地球物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思路等。
2.2.3 创新目标
激发研究生对铀矿和有关地球物理方法的求知热情;激发研究生对与铀矿地质和勘探有关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科学问题的创新欲;提升研究生认知和掌握铀成矿规律以及选用相适应的探测方法的能力,并能够自主发现并试图解决有关科学问题。
2.2.4 德育目标
培养研究生核军工精神和符合学科特点的职业精神;培养研究生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和符合学校属性服务省部发展的意识。
根据上述德育目标,挖掘并凝练讲授内容所涉及的思政元素,具体如下:
核军工文化: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甘于奉献、工匠精神。其中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严谨专注、求实创新。
职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协作。
科学家精神:坚守科研道德和科研诚信;增强认识和掌握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具备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服务省部发展:核工业、地方地学元素。
根据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9个部分,其中前6个部分由研究生讲授。按照学号顺序,依次按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制作随机分配的教学内容PPT课件和讲稿,并需要提前两天将制作完成的PPT课件和讲稿提交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检查、提出修改意见,并从3组PPT课件和讲稿中挑选准备更充分的一组在课堂上讲授。教师在讲授前应根据大纲要求补充学生课件缺少的内容,并撰写相应的讲稿。
在此过程中,研究生通力合作完成任务,在实践中感悟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授课教师以身示范,以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感染研究生,锻造研究生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既定的思政育人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与思政教育的逻辑关系
续表
由研究生互相评分,汇总并计算平均分。让研究生从授课内容、课件制作、现场表现以及课程过程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总结,推选出优胜者。教师对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进行表扬,肯定大家的优良表现,也指出存在的不足并鼓励其积极改进。同时,鼓励研究生在课后提交有关课程思政方面的心得体会,以方便教师掌握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为后期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1)有效提高育人效果。明确课程的知识、能力、创新和德育目标,将其贯穿于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2)提升服务省部能动性。以服务省部为指引,引入相关矿产勘查案例,并探讨省部发展需求,引导研究生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
(3)制定以研究生为对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大多数研究生已经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因此更需要充分认识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并制定相适应的课程设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二级学科涉及面较广,导致部分研究生对铀矿地质、探测以及采冶的认知较为薄弱。
(2)近年来矿产地质与勘探行业的就业形势不如往年,部分研究生从事铀矿地质与勘探的意愿不强,导致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1)重点打造符合学校特色的研究方向,引导更多教师参与铀矿地质、探测以及采冶等方向的研究,同时可间接吸纳更多研究生参与其中。
(2)积极促成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拓宽铀矿地质、探测以及采冶等方向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3)整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瞄准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群,提升研究生对所学课程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成为“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更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高地。面对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课程思政改革需要统筹研究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科学家精神、创新能力等培养目标,并将其贯穿于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色、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已经历较全面的专业学习,适合将相对基础的教学内容交给研究生讲授。因此,课堂教学阶段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将研究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可切实提高研究生的课堂参与度。研究生在讲课期间,授课教师需要对其所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并适时地融入思政元素。随着授课内容的渐进深入,可采用范例式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服务核军工和地方发展为导向,选取相适应的教学案例,有效增进研究生对核军工和地方发展进程中地学元素的认知和知识储备,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生在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