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社与民国学术体制之创建

2022-02-03 15:44左玉河
社会科学辑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制学术学会

左玉河

在中国现代学术体制构建过程中,我国相继从欧美引进了两种近代新式学术体制:英国皇家学会制度及法国国家科学院制度。如果说前者以国立中央研究院为代表的话,那么后者无疑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①目前学界关于近代中国学术体制及中国科学社方面的研究成果,除了笔者出版的《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及发表的数篇相关论文之外,有代表性的论文还有:樊洪业的《中国科学社与新文化运动》(《科学》1989年第2期)、《任鸿隽: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拓荒者》(《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第3期),林文照的《中国科学社的建立及其对我国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3期),张剑的《略论中国近代科研机构体制及其特征》(《史林》2008年第6期),《“中国科学社”年会分析(1916—1936)》(《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中国科学社与科学研究》(《科学》2005年第3期)、《民国科学社团发展研究——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安徽史学》2002年第2期),范晓锐等的《中国科学社与20世纪30年代专门学会的崛起——以中国物理学会为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杜常生的《民国时期中国留美学生对科学传播的历史考察》(《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黄翠红的《任鸿隽与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等等。这些成果主要关注任鸿隽、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而笔者则主要关注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学术体制的创建问题,重点探究它对英国皇家学会型学术体制的效法及对创建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贡献。尽管中国没有适合英国皇家学会型学术体制生长的合适土壤,真正主导民国学术研究发展者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这样的法国国家科学院型的学术机构,但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近代学会对民国时期现代学术制度化进程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一、中国科学社及其《科学》杂志

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近代新式学术社团(学会)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学术研究者根据学术兴趣及共同的学术理想自行约定的一种制度化的学术共同体。与现代大学和专业研究院所相比,近代学会是一种相对自由、有着一定弹性的学术共同体。它不同于刚性的专业研究院所和现代大学,因而具有更大的学术自由度和更为广阔的学术研究空间。这种以新式社团为标志的近代学术研究体制,在欧美以英国皇家学会为代表,在中国则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中国在仿效欧美创建现代学术体制的过程中,首先关注并加以效法的,就是创建以英国皇家学会为模板的近代学会制度。因此,近代新式学会既是中国现代学术体制化的结果,也是中国现代学术建制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国”建立后,全国学术界对欧美学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更加重视,对近代学术社团推进学术进步的认识更为深刻。为何组织纯粹的学术社团?中国科学社主要发起者和负责人任鸿隽指出:“今留学生所学彼此不同,如不组织团体,互相印证,则与一枝一叶运回国中无异。如此则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均无移植之望,而吾人所希望之知识界革命必成虚愿。此科学之所以有社也。”〔1〕因此,组织学术社团是为了便于学者间的交流与互相印证,以促进中国学术的发展。任鸿隽依据对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深刻理解,断定组织新式科学学会是由科学研究性质及必要的学术交流特性所决定的,“学术理想交通的工具,不外两种:一是刊物,一是集会。各学术团体之有年会,正是学术交通的重要组织”〔2〕。他在《中国科学社之过去及将来》中强调:“研究精神固属个人,而研究之进行,则有待于共同组织。盖科学之为物,有继长增高之性质,有参互考证之必要,有取精用宏之需求,皆不能不恃团体以为扶植。是故英之皇家学会,法之科学院,成立于科学萌芽之时,实即科学发生之一重要条件。盖研究精神为科学种子,而研究组织则为培养此种子之空气与土地,二者缺一不可也。”〔3〕任鸿隽将现代科学研究组织推动科学进步之情景概括为:“其始也,学者以图共同研究之便利,而组织学社;其继也,以学社之种种便利愈促进科学之发达。至学社本身之能否发达,则一视其组织分子之热力,与社会对之同情为断。吾人观于西方科学发达之历史与其学社林立之盛况,而不禁为之踌躇满志也。”〔4〕这种见解在当时是相当精辟的。

中国历史上士人结社之法,何以不能适于现代科学会社?任鸿隽将两者加以比较后认为:“其最大的原因,就在现在的科学与从前那种空虚的哲学不同。”具体而言为:一是科学性质上不得不然:“科学的境界愈造愈深,其科目也越分越细,一人的聪明才力断断不能博通诸科。……除非大家合在一处,分途并进,却是共力合作。此现今的科学社,必须合多数人组织而成的理由一。”二是科学情形上不得不然,“现在的实验科学,不是空口白话可以学得来的。凡百研究,皆须实验。实验必须种种设备。此种器具药品,购买制造,皆非巨款不办。研究学问的人,大半都是穷酸寒峻,哪里有力量置办得来。所以要学问进步,不为物质所限制,非有一种公共团体,替研究学问的人供给物质上的设备不可。此现今的科学社不得不合群力以组织的理由二”〔5〕。故中国应当奋起直追,效仿西方推进科学的做法来广设科学社团。

以组织新式学会方式推进近代科学飞速发展,在欧美各国以英国皇家学会最为典型,故任鸿隽等人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自然加以仿效,引入英国皇家学会制度而创建了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留美学生于1915年发起组织的综合性学术团体,发起者有任鸿隽、秉志、杨铨等人,而其主要领导者及灵魂人物是任鸿隽。1915年10月,中国科学社正式确定学会宗旨: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将主要活动确定为: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具体而言就是:发行《科学》杂志,著译科学书籍,编订科学名词,设立研究所、图书馆和博物馆,举行学术讲演和学术年会,组织科学旅行团,接受公私机关委托进行专项研究等。如果将中国科学社这些学术设想与英国皇家学会的活动略加比较,就会发现,两者颇为相似。这种情况表明:任鸿隽等人组织的中国科学社确实是以英国皇家学会为效法模板而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的,故其成立后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于推进中国现代学术研究体制之建设,并以这种近代学会型学术体制推进中国现代学术之发展。

中国科学社成立后,仿效英国皇家学会推进科学发展的方式创办了各种学术事业,而创办《科学》杂志成为其最突出的学术活动。该社于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杂志以学会宗旨为办刊指南,致力于“提倡科学”与“传播新知”,并最早采用新式横排格式及新式标点,“本杂志印法,旁行上左,并用西文句读点之,以便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程式,非故好新奇,读者谅之”〔6〕。它的这种做法对随后全国创办的各种学术期刊均起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该杂志发表了大量有关算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气象、生物、心理、教育、工程学、矿业、农业、卫生和建筑等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为中国科学界同仁提供了研究成果及时刊发的学术平台,在海内外产生很大影响,极大推动了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科学社创办的学术事业

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近代学术社团(学会)主要是为了交流学术成果,增进学术交流与联系而组织的。近代学会往往通过召开学术年会的方式,以文会友,切磋学术,不仅会员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撰成学术论文提交学术年会加以交流,而且近代学会通过自己创办的学术期刊,将会员撰写的学术论文加以刊载,借以推动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因此,近代学会的基本职能是以学术交流的方式促进学术发展,“学会、期刊与年会,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学术体制:有学会必有会刊,有会刊必有年会。学术社团之建立及其活动,学术研讨会之举办,为中国现代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7〕。任鸿隽领导的中国科学社创办会刊、举办年会并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堪称近代学术社团(学会)推进民国学术发展的典范。

中国科学社会员多是经过现代科学的严格训练、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各学科专家。将这些研究专家汇聚在一起进行共同的研究并交流研究心得,是发起组建中国科学社的主要目的之一,而每年举办会员参加的学术年会,则相应地成为中国科学社成立后的重要活动。中国科学社对以举办学术年会方式推进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有着自觉而清醒的认识。任鸿隽强调:“举行年会在学会的活动中是一件重要的事。这是因为现代的学术研究不是可以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而必须互通声气,互相砥砺。所以研习同一科学的人们必须一年一度有一个机会来宣读论文,以交换新知,讨论疑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研究的兴趣,也可以促速科学的进步。”〔8〕故自1916年到1948年,中国科学社每年都要举行学术年会。中国科学社创办初期,学术年会中宣读论文不过数篇,而到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举办学术年会时,提交的论文达到150余篇。〔9〕1930年代以后,中国科学社逐渐改变独自举办学术年会之固定模式,而是与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数学会等专门学会联合举办学术年会。中国科学社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变?这主要是因为国际学术发展的新趋向是:学术分科愈来愈细,各学科之综合趋向越来越强,需要加强各门学科分工合作所致。任鸿隽对此解释道:“因为研究愈深奥,分析就不能不愈精细,于是科学的门类就不能不愈来愈多。”〔10〕他强调:“因为这些原故,我们以为如其为了交换智识与意见,一个学术团体的年会是需要的,那末为了同样的原故,许多学术团体联合开会,尤为需要。”〔11〕这种适应国际学术发展新趋势的做法,显然有利于各学科融合发展。

作为中国科学界影响巨大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除了像其他学会那样将创办会刊和举办学术年会作为重要学术事业之外,还创办了独立研究所和科学图书馆等学术研究设施,以推动科学研究之深入,“社中事业则有图书馆,有研究所,有科学印刷公司”〔12〕。这是该社与其他专业学会不同之处,也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中国科学社对推进现代学术发展的独特作用。

1922年8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正式创建,由著名生物学家秉志负责,分设动物部和植物部,以留美归国的青年科学家为研究骨干,主要从事中国动植物的调查及其分类研究,相继推出了像秉志的《鲸鱼骨之新种》、陈桢的《金鱼的变异》、胡先骕的《中国植物之新种》、王家辑的《南京原生动物之研究》等大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学术团体独立创办的学术研究机构。任鸿隽自信地说:“我们国里的学会,虽然名目繁多,据我所晓得,真正设有研究所的,仅仅有一个中国科学社。”〔13〕蔡元培在介绍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成绩时说,到1930年代中期,该所“刊印研究论文,已逾百篇,皆探讨大江南北动植物种之所得也。记载品类,阐发学理,凡分类、生理、形态、遗传诸学,颇有论述。投赠海外,驰誉异域;偶求馈贻,辄有报答。凡交换所得,已有六百许种……其成就亦已昭然为学林所式。名实攸归,用成风会。近年国内生物科学之发展,生物研究所实为其椎轮。虽研究所止限于此学,而风会所趋,溥惠文教。国内学术研究机关蔚兴之所由起,谓为始原于此所可也”〔14〕。该所陆续开展的有关动植物之分类学、遗传学;动物之解剖生理学、植物之细胞学等研究,推动了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迅速成长,并因其取得突出成绩而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卢之道概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对生物学研究的推动作用时说:“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成立后,以极少经费,采集标本,购置书籍,添置仪器,东吴大学之举子,亦于是有观摩钻研动物科学之机会。及至今日,国内动物学家之出该所或在该所受训练者,先后不下百余人。”〔15〕不仅如此,中国科学社南京生物研究所的创建在民国科学界有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上海生物学会、云南植物调查所等大批生物研究机构,均受其影响而相继创建。这些研究机构的学术活动方式,同样深受中国科学社南京生物研究的影响,如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该所工作性质,与南京生物研究所稍异,如名所称,专着重于调查工作,换言之分类研究是也。该所创办人,实际即南京生物研究所之创办者秉农山先生及胡步曾先生等。秉先生专事动物方面,胡先生专事植物方面,其调查工作,南及海南岛,北及东三省察哈尔,虽创办至今,未及十载而成绩斐然,在世界上已与南京生物研究所齐名,所内研究者之努力,可想见矣”〔16〕。

中国科学社于1931年在上海正式创办的明复图书馆,同样成为近代学会创办专业图书馆的成功典范。该图书馆设有书库、阅览室、演讲厅及其辅助设备,藏书31万册,收集了英、美、德、法、日等国科技杂志近200种,堪称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图书馆。对于该图书馆对民国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沈祖荣阐述道:“抗日战争前,各种专门学术团体,都已有他们主办的图书馆,供给有专门学识与兴趣的读者以各该行业的专用书籍。如中国科学社有科学图书馆,中国佛学社有佛学图书馆。此外如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工商管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经济学社等,莫不皆然。”〔17〕该图书馆抱定开放共享的服务理念,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资料服务,是对其丰富藏书的有效利用。

蔡元培在阐述中国科学社对学术研究的作用时,充分肯定了其创办独立研究所及科学图书馆的做法,“现在它的事业包括:定期出版科学专题论文集和期刊,建立一所科学图书馆,创办一个生物研究所,从事科学教育的改革和科学名词的标准化,参加国际性的科学会议以及经常主办各种科学专题的公开讲座。中国科学社的生物研究所特别值得一提,它没有辜负创办人的期望,作了许多极其令人满意的工作。在中国当代著名的生物学家中,十有九个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这个研究所发生联系”〔18〕。

三、中国科学社的遗憾:法国型体制与英国型体制的中国抉择

中国科学社负责人任鸿隽反复强调:“一个强有力的学会组织在发展科学上极关重要。它是发展新知,交换智识,联络感情,讨论问题,发展新事业的适当场所。”〔19〕因此,中国科学社积极发展会员,自觉地承担着创建中国近代学术体制的重大使命。该社在1914年底仅有社员35人,第二年为77人,1919年有435人,1924年有648人,1935年达1480多人,1944年达到2354人,到1949年更发展到3776人。中国科学社不仅会员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其经办的学术事业亦日益扩大,对中国现代学术事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民国学术界如此有影响力的中国科学社,并未尽到像英国皇家学会那样的全国性学术联络机构的职责,也未能相应地承担起近代中国学术体制化的使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是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

世界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研究体制,主要有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国家科学院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科学研究制度有着较大差别:英国皇家学会是科学家自由结合的民间学术社团;法国国家科学院则是国家出资、管理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官办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虽得到英王的特许,但并未能从政府那里得到任何经济上的赞助,会员要缴纳为数不少的会费,富有的会员多用自己的财富支持学会活动;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则可以得到国家支付的年薪并配备助手,即使出身低微的科学家也可以因有科学成就而成为院士,获得高薪而进入上层社会。因此,英国皇家学会是科学家独立组织的自由团体,由会员自己决定其活动内容,自由地进行交流和讨论,没有政府的行政干预;法国国家科学院则由于得到国家赞助而接受政府管理,并承担部分行政管理使命,如为教育部门安排课程计划,撰写教科书等。法国国家科学院的建立,开创了近代以来国家主导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的先例,形成了集中型的国家科学院体制,这是与学会型的英国皇家学会制度颇为不同的近代学术体制。

中国现代学术体制在民国时期的建构过程中,英国皇家学会类型及法国国家科学院类型这两种学术制度,都被陆续从欧美引进并加以尝试。英国皇家学会类型的制度,以中国科学社为主要代表;而法国国家科学院类型,则以国立中央研究院为主要代表。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近代学会制度,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学术体制化发展的结果,对促进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制度化进程起了重大作用。概括而言,其作用体现在:(1)联络全国同行,交流思想,把握科学发展方向,指导以后的工作,各学会每年一度的年会就能起这种作用;(2)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奖励学术研究,各学会创办的杂志以及有些学会设立的奖金能实现这一功能;(3)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提高中国科学的国际地位。〔20〕

然而,由于民国时期中国缺乏必要的民主制度基础和自主发展的科学传统,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术研究很难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必须借助于国家的政治力量才能整合全国学术资源并进而推动民国学术事业的发展。

中国现代科学体制化建设的使命主要由国立中央研究院来承担,而不是由中国科学社来完成,这是基本的历史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近代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集权专制的文化传统、缺乏近代科学的基础、学术人才不整齐、民间社团难以获得稳定的经费资助等基本国情造成的。①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英国皇家学会型体制难以承担中国学术体制化的原因甚为复杂,而国民政府设立中央研究院以采用法国科学院型的学术体制的决策考量,同样涉及原因甚多,需专文探究,此处不予展开论述。在世界近代科学体制化过程中,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个能将全国科学团体联成一体的科学组织,如英、美、德等国的科学促进会。这种科学社团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能促成全国科学沿着体制化轨道迅速发展。在中国科学体制化过程中,任鸿隽等人创办的中国科学社试图将此种组织引入并使之承担这样的使命。但由于上述种种条件的限制,中国科学社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个重要角色。故促进中国现代科学体制化的使命,便由从欧美引入的另外一种类型的学术制度——法国国家科学院类型的学术机构来承担并完成。

民国时期引入的所谓法国国家科学院类型的最高学术机构,主要指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创建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中央研究院依靠强大的政府力量及所控制的庞大学术资源,较好地履行了构建现代科学体制的角色。国立中央研究院不仅仅是从事各个具体科学领域的研究实体,而且是与全国各种科学研究机构及学术社团进行多领域合作研究的统筹性学术管理机构,承担着国家所赋予的指导、联络和奖励全国学术研究的重大职责。国立中央研究院及其设立的评议会,不仅直接地推动了全国的具体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自觉地加强与全国学术界的密切联系,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科学体制化建设。对于中国科学社及国立中央研究院对中国现代科学体制化建设的作用,有人研究后指出:“中国科学社的实践表明,在中国的传统土壤上和背景条件下,英国皇家学会型的科学体制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育生长,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才能促成中国科学的体制化发展。事实上,也只有政府才有这种力量。因此,建立中央研究院既是中国科学社长期探索经验所提出的体制上的必然要求,又是当时国民政府的必然选择。”〔21〕这样的评价,是符合民国学术发展实际情况的。

猜你喜欢
体制学术学会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会分享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