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金 焱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这既是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赞叹,更是文化自信的意象表现。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 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金融与艺术的碰撞孕育了艺术金融,二者循序渐进相互融合。但艺术金融与传统金融从理论背景到市场、资产的特征都具有较大区别,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使得艺术金融不断演化和创新。在此情境下,金融与艺术融合理论的研究既是对艺术金融理论的系统研究,也是对艺术金融前瞻性的发展与预判。
欣闻张志元教授的新作《金融与艺术融合理论及实现路径研究》由科学出版社2022 年3 月出版,有幸拜读,受益匪浅。该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上篇重视艺术金融理论基础的阐释,中篇明确艺术品投资的基本规律,下篇偏重艺术金融的风险监管。总体来看,该书对金融与艺术融合理论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新财经、新金融如何破题对金融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文科建设中,以交叉融合为主线的主动求变是关键,但“金融+”的内在逻辑与发展潜力同样不可忽视。金融学发展到今天,其交叉融合的学科特色充分彰显。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形成科技金融;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下,金融与环境治理的融合形成绿色金融。张志元教授所著的《金融与艺术融合理论及实现路径研究》一书,可谓是拓宽金融学内涵与外延的力作。因为艺术金融恰为新文科发展中的新突破,一方面艺术资产的价值增值高度迎合了资本的逐利性,另一方面金融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破除了艺术资产交易的重重壁垒。
交叉融合的学科特色带来的是研究问题的跨领域、研究范式的跨常规,研究难度更是不言而喻。而在实践中,艺术品金融化创新频频受挫,使得艺术金融基础理论研究更是迫在眉睫。《金融与艺术融合理论及实现路径研究》一书从艺术金融的范畴与理论出发,既涵盖艺术品投资与收益,又囊括了其风险与监管,为我们讲述了艺术金融的理论脉络。该书内容兼顾了艺术金融研究的基础性与前沿性,同时兼具东方神韵与国际视野,是张志元教授近年来研究成果的高度凝练,更是对现实需求的充分呼应。
我国经济在进入21 世纪后迅速腾飞,居民物质财富快速积累。在初期,股票、房地产等传统金融资产还能满足居民的投资需求。2008 年,中宣部等多部委联合下发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这既是对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更是对文化艺术消费与投资的有效刺激。彼时开始,单纯增值的金融资产已无法满足高净值人群的需要,兼具文化与金融属性的艺术品投资走入大众视野。艺术金融领域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走在理论之前,在供给与需求极度不平衡下,艺术品的金融化创新“络绎不绝”,而缺乏理论指导的金融化尝试又被监管强力叫停,致使艺术品市场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金融与艺术融合理论及实现路径研究》一书按照“理论—投资—风险”的框架,为我们揭示了艺术金融的基本规律:第一,艺术品是一种“慢资产”,艺术品的投资收益具有显著的持有期效应,且随着持有期的增加,收益指数性倍增。第二,艺术品是“非对称资产”,艺术品的投资收益存在杰作效应,优质作品的收益空间远高于普通作品。第三,艺术品是“情感资产”,艺术品内涵的文化与金融属性决定了艺术品投资既能够得到财务收益,还能收获精神收益。第四,艺术品的投资风险也具有独特性,投资者既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还需要足够的美育素养,否则只能是“击鼓传花”。
现如今,艺术品早已不再是收藏者的“专利”,而是逐步演变为新的财富管理工具。相较于国外成熟的艺术基金、艺术信托、艺术品质押和艺术品保险等艺术金融模式,国内艺术金融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艺术品市场中鱼龙混杂的作品乱象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财务回报导向的利益追逐迷失了投资者的本心。艺术产业的理性繁荣绝不是金融能够解决的,还需依靠鉴定评估、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发展等多方的配合。
从现实到理论,从搜集数据案例到形成系统理论,该书凝聚了张志元教授十年的研究心血,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不仅阐释了诸多艺术金融研究的前沿问题,还具化了艺术金融发展的可能方向与路径。一方面,艺术金融本身是跨界融合的产物,但同时艺术金融想要大发展大繁荣还需要不断跨界融合,衍生出更多的“艺术金融+”产物。另一方面,艺术金融发展需要专业化,艺术品投资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金融发展既需要专业化的知识,又需要专业化的机构与人才。
艺术金融的交叉融合特性,决定了其研究的复合性与系统性。张志元教授在《金融与艺术融合理论及实现路径研究》中详细阐述了艺术金融的“前世今生”,探寻了艺术金融的未来与可能性,用理性的金融回答了感性艺术的问题。该书既有学理性的探究,又存在实践性的思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