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理应成为持续创新的主力

2022-02-03 13:46:18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李德荃
山东国资 2022年6期
关键词:企业家科技精神

□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本刊特约专家 李德荃

山东省属企业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以2021年为例,山东省属企业全年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52.1%,并且科技创新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不过,许多人怀疑国企的创新能力,认为民企的创新能力先天优于国企。这是一种错误观点。这种观点的蔓延,不仅不利于国企树立自主创新的信心,而且不利于政府正确制定创新政策。基于此,本文就该问题谈几点看法。

国企有条件成为持续创新的主力

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企业必须有能力向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取并维持其相对竞争优势地位。显然,单凭模仿他人的经营之道,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相对优势地位。因此,锐意进取,持续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企业创新的内涵。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在20 世纪初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亦即把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企业生产经营系统,以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或过程。其中,新组合的方式主要有五种: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能源供应;引入新的组织管理方法。而根据经合组织发表的《奥斯陆手册》(2018),企业创新包括业务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两大类型,其中的业务流程创新又包括技术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三种类型。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只是企业创新的主要途径,组织管理创新等非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913 年首创流水线生产法,开启了工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划时代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再例如,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电商平台、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属于重大创新的范畴。有人以我国并非相关技术的原创地为根据,贬低我国在电信相关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方面的创新性贡献,就是源于对创新概念的误解。

发明和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技术或新专利的发明只是创新过程的肇始,只有当其被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或生活场景之后,才可称为科技创新。因此,创新并非仅仅属于科技研发人员的工作,创新工作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

企业家的内涵。企业家来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例如独资企业主或者股份企业股东所雇佣的高管。相较于普通的企业管理者,企业家拥有四种个人特质:一是不安于现状,锐意进取;二是卓越超群的洞察力和长远眼界;三是勇于承担风险;四是勇于创新。不过,企业家的这四种特质在逻辑上并非呈并列关系,而是呈梯次升华的关系。因此,勇于创新是企业家的根本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家必须是创新型实干家。亦即其重大创新决策不仅已经付诸实践,而且已经大获成功。这就意味着:首先,那些为企业赚到大钱的高管或企业主不一定都是企业家,因为其赚钱的门路不一定来自创新;其次,不存在尚未创新成功的企业家,因为普通人没有能力将“未来的”企业家与商业竞争中的赌徒或夸夸其谈、标新立异者区分开来。因此,企业家指的是那些经由重大创新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将其所经营的企业引入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人。当然了,这里所谓的长期,并非意指时间无穷长。在实践中,设若能保证企业至少在未来5 至10 年内维持相对竞争优势地位,便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企业家了。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企业家普遍拥有与众不同的精神,即拥有不安于现状,锐意进取,勇于实施“创造性破坏”的强烈愿望或冲动,可称为狭义的企业家精神。用熊彼特的话说,勇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不过,政府所倡导的企业家精神不仅指勇于创新精神,还融入了诚信仁义、遵纪守法、乐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报效国家等人文精神要求,因此可称为广义的企业家精神。无论狭义的企业家精神,抑或广义的企业家精神,都是个人天然禀赋、价值观培育、文化熏陶、专业或职业教育、制度激励、法律规范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总起来说,人人都应当学习企业家精神,以全面养成社会所推崇的广义企业家精神。但在众多企业管理者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成为企业家。

企业家不可能持续创新。创新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企业家首先发现创新机会,并勇于创新,从而获得垄断利润。但由于创新机会的发现极具偶然性,因此在上一轮创新中拔得头筹的企业家通常不会在下一轮创新中依然率先发现创新机遇。此外,在新一轮创新中,原曾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不仅通常不会主动参与创新,而且作为上一轮创新既得利益的维护者,通常会成为抵制创新的主要力量。依照熊彼特的观点,主要源于人性的局限性,企业家不可能持续创新。

例如,19 世纪末,直流电发明者爱迪生不仅竭力阻止交流电创新,而且其打压交流电发明者的手段甚至可以用卑劣来形容。再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首创适用于普通家庭的T 型汽车,并发明流水线生产组织法,从而引发美国的汽车革命,但福特迷信自己的能力,墨守大规模生产与降价促销的经营理念,排斥新型汽车(A 型车)产品创新与营销理念创新,最终在10年后衰败。

只有大企业才有可能持续创新。依照熊彼特的观点,只有少数大企业才具有连续不间断创新的能力。这是因为大企业最有可能实现创新的组织化、制度化和职业化。亦即大企业最有可能设置完备的研发部门,组建完善的研发团队,制定富有吸引力的创新激励制度,并为潜在的卓越创新者塑造优越的职业环境和人生发展前景。此外,只有大企业才有足够财力持续增加创新投入。

相较于民企,国企经营的稳定性较高。多数年轻人之所以愿意到国企工作,主要看好的就是国企这个特点。就国企来说,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具有把创新意愿的生成制度化、创新活动职业化等相对优势,有利于渐进式创新。

因此,尽管民企和国企竞相创新是我们最为乐见的局面,但相对而言,国企最有条件从而最有可能成为持续创新的主力。

国企有责任成为持续创新的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对国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寄予厚望。

2022 年2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要求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在2022 年3 月向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手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

2022 年3 月,中央编委批准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科技创新局和社会责任局。4 月,国资委召开央企创新联合体工作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回顾总结两年来央企创新联合体的探索实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要求立足“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党中央已吹响持续创新的号角。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主导力量,国企是否具备创新愿望和持续创新能力,攸关国运的兴衰。因此,国企有义务担当责任,努力成为中国经济创新增长的主力。

猜你喜欢
企业家科技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5:58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海峡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