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焕
(茂名开放大学 广东茂名 525000)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美育”在学校教育和人才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和家庭的认同与重视。作为美育一个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刻系统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特别是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强调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0月,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措施保障,凸显了美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精神境界的功能作用。音乐教育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形成社会共识。现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仅从音乐教育的角度,谈谈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无疑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从这个目标要求可以看出,“美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唯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特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的一种整体性教育活动。它是一种能够改变和提升人的本质的教育,培养学生是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很强的审美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各种类型人才。
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的音乐教育,其所承载的目标任务,就是在用“音乐”这一特殊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实现素质教育所赋予的育人功能。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认为:“只有音乐的力量使我们返回我们的本真,然而其他的艺术却只能给我们一些有限的快乐。”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音乐教育是一种“能够改变和提升人的本质”的教育,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所谓“音乐教育”,就是一种通过“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以音乐的精神内涵为依据,以音乐的形象思维与情感体验为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欣赏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审美”教育功能,是音乐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在音乐教育教学中,通过对现实的审美视察与感悟,能够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对于美的感受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音乐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钥匙。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认为文学、数字和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其实,音乐对人的智力开发的促进作用,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人们熟知的“胎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古代的胎教就开始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胎儿在母腹中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具有奇异的潜在能力,为开发这一潜在能力而施行胎儿教育即“胎教”,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和健康。所谓胎教,就是根据胎儿发育成长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在母体外对胎儿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如音乐、对话、轻拍、抚摸等),进而促进其感觉、大脑、躯体运动及神经系统等机能的成熟,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从而达到提高人类素质的目的的行为与过程。在实施胎教的刺激信息中,音乐就是最被认可、最有效的信息。因为音乐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胎儿的听觉而引发其他机能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孕妇保持欢悦的心情和乐观的情绪。这样就会使胎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口。接受良好的“胎教”程度,直接影响到胎儿出生后的智力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接受过良好的“胎教”的孩子普遍都比其他孩子聪明,这一事实就充分证明音乐对智力开发的独特作用。
音乐教育实践表明,音乐的演唱或演奏需要手、耳、眼、喉、舌、脑多项器官的协同配合,通过有效的音乐训练和音乐教育,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自身的听觉、视觉与触觉以及躯体运动、神经系统和大脑思维等多方面的机能,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与开发。比如,学生在学习乐器时,一方面乐器奏出的旋律可以刺激其大脑的灵活运转,另一方面学生双手、双脚的配合活动也可以完善手脑协调能力,使大脑得到锻炼,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提高大脑的思考能力。这也正是很多喜爱音乐、学习器乐的孩子比较聪明的道理。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音乐教育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发展左右脑的平衡,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促进学生的创造力。这些能力的开发、增强与提高,都是学生智力开发的具体体现。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任何人都有情感。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大方面,表现为美感、爱情、幸福、厌恶、仇恨等评价和体验。情感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感可分为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两类,正面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成熟,而负面情感则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这里所说的情感成熟,指人们在个人需要无论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调节情感使之适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其实,在社会上,每个人要想成熟起来,就应该使自己做到“情有节”,自觉陶冶情操,尽快成熟自己的情感。音乐就能使学生做到“情有节”,提升其正面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成熟”。比如,当人对某人某事处于愤怒、厌恶、仇恨的情感时,演奏或欣赏一些轻松愉快、健康向上的音乐,就能很好地使人心理平缓下来,慢慢转向正面情感。当人遭遇不顺心事、情绪低落,或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演奏或欣赏一些激情昂扬、催人奋进的音乐,就会使人对某事甚至人生产生新的生理评价和体验,从而激发进取心,渡过难关,走出人生低谷。
音乐是人们感悟生活、表达自我情感、反思自我的一种特殊方式。近年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分为语言、逻辑、视觉、音乐、运动、存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和自然观察等九种智能。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识得到提升,这正是在推动学生人际交往智能、存在智能、自我反省智能等方面的发展。在音乐的演唱、演奏或欣赏过程中,学生会深入体会乐曲所蕴含的情感,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情感体验的提升,从而很好地推动其人际交往、自我反省等方面智能的全面发展。
任何一种音乐,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传承文化与创新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个民族的音乐是其文化、生活习性、价值观和信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或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有利于学生提升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促进其情感成熟。学校的音乐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会致力把音乐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很好地熟悉和掌握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另一方面更会自觉地把其中蕴涵的音乐文化与价值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润物有“声”的潜移默化中受到不同音乐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从而使得他们的精神、思想、情感等都会受到感召、陶冶与净化。这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智能的全面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音乐作为一种公认的“通用”语言,没有国界、种族、民族、性别、年龄等的界限,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与他人的友好交流。比如,在音乐交流中,喜欢同一类音乐的人,往往容易产生亲切感,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从而使得相互距离大大地拉近。在现实生活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象中,音乐就起着无法比拟的桥梁作用。
音乐艺术,是一种音响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表演的艺术和创造的艺术。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除了极具艺术感染力之外,还饱含着丰富的、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内容。音乐教育所表达的思想道德品质,会在无形之中融入到学生的身心成长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帮助其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音乐教育具有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的独特功能。音乐是通过音符和听觉传播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使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从而能根据自身体会而自觉地表达美、传递美和创造美。这里所说的“美”,是通过声音传播的无形的美。这种“美”是直击心灵的,通过感知音乐的美好来感知世界的美好,可以帮助学生“过滤”掉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心灵“杂质”,从而养成阳光、豁达的个性。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帮助其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自信心。
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无论是“三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还是兴趣信念、爱情社交和文化娱乐享受,音乐教育都有其特殊的功效。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对自身对他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关注。每个歌声总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每个人演唱的音乐都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不管他们的经历或假或真,蕴藏在音乐中的经历与情感乃是音乐之魂。比如,一些音乐作品利用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美妙的音色、丰富的和声,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中枢、震撼人的心灵,对人进行精神影响。这种影响,扩大到一定的范围,持续到一定的时间,就对人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价值取向等发生渗透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会影响人的整个情感世界与行为方式。比如,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在那个年代燃起了无数“抗日的烽火”,坚定了中华儿女抗战的决心,凝聚了无数抗日勇士奔赴战场。又比如,《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启迪人民团结起来奋起反抗,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反侵略力量。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至今仍具有强大的升华学生精神境界的力量。
总而言之,音乐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所要求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这是其他教育不可取代的。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音乐资源,更好地发挥音乐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升华学生精神境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