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如何讲清讲透三个《历史决议》

2022-02-03 07:48孙琳刘金锁
南方论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读书班决议思政

孙琳 刘金锁

(1.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2.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

中国共产党曾作出三个《历史决议》: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界对于三个《历史决议》的研究多集中于内涵特点、重要创新、历史意义等理论层面,鲜有研究者将三个《历史决议》联系起来,并和高校思政课程结合,从实践层面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联系热点问题,讲清讲透三个《历史决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应该以十九届六中全会为契机,以三个《历史决议》为题进行专题式教学,采用问题链式教学设计,讲清讲透三个《历史决议》。

一、以专题式教学为基础

所谓专题式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联系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形成既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按照教材的章、节、目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以教学大纲为依托,在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置相关专题,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一)以专题式教学讲授三个《历史决议》的必要性

从三个《历史决议》在“纲要”教材中所处的章节位置来看,第一个《历史决议》处于教材第六章第四节第六目“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二个《历史决议》处于教材第九章第一节第二目“拨乱反正的完成”;第三个《历史决议》,由于2021版“纲要”教材是在2021年8月完成的印刷,所以尚未写入教材。正是由于前两个《历史决议》处于不同的章节,第三个《历史决议》又未列入教材,所以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在章节授课中按部就班地讲授前两个《历史决议》,那么就无法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更无法联系现实,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阐释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新提法和新表述。因此,“纲要”课教学中需要灵活处理,有针对性地打乱教材顺序,将三个《历史决议》作为一个教学专题,从整体上掌握和理解党在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所进行的探索。

(二)以专题式教学讲授三个《历史决议》的作用和意义

“纲要”课的教学的能力目标之一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并能够用正确的历史观对历史问题作出客观的评析。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结果追溯到原因,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专题式教学正是建立在教师对于教材内容深刻理解,烂熟于心的基础之上,体现了教师敢于打破原有知识体系,按照其内在逻辑性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的灵活性,也体现了教师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的教学功力,“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在不脱离教材的情况下,按照专题讲授的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2],将三个《历史决议》以专题教学的模式呈现出来,正体现了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探索。

二、采用问题链式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问题,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点燃课堂”[3]。问题的设置是问题链式教学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和反思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中。三个《历史决议》的问题链式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围绕专题,设置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一)形成小组,教师布置问题

问题链式教学的关键是突出“问题意识”,由于“纲要”课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授课对象数目庞大,授课班级人数较多,所以在具体授课中采取划分小组,每个小组都承担一个相应的问题。

形成小组之后,教师需要将相关问题布置下去,问题设置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问题的设置可分为三大模块:基础知识、历史逻辑和历史观。这三部分由浅入深,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基础知识部分设计三个问题:一是三个《历史决议》制定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二是三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是三个《历史决议》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就基本上把三个《历史决议》的基础知识部分串联了起来,为下一步的历史逻辑问题和历史观问题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历史逻辑是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深入思考,这一部分要体现逻辑性和层次性,同样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前两个《历史决议》都涉及肯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二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前两个历史决议相比,体现了什么新特点?三是三个《历史决议》是否具有继承、发展和创新关系?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历史逻辑部分在三大模块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只有将三大《历史决议》的内在逻辑梳理透彻,才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第三部分历史观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通过学习三个《历史决议》,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历史观?第二是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三个模块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不仅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还分析了“为什么”的问题;不仅解决了“怎样看”的问题,还解决了“怎样做”的问题。

(二)学生团队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课前教师将问题布置下去,学生按照事先划定的学习小组各承担一个问题,由于高校思政课大多采取合班授课的形式,所以基本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应在50-100人不等,根据班级总体人数,可划分为8个小组,每组人数在6-12人之间,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将意见汇总给组长,由组长代表小组选择一个问题。

在各小组确定了问题后,教师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布置给学生。这一阶段的探究性自主学习时间大致为3-4周,由每组组长负责给每一位成员布置任务,定期召集小组的讨论汇报,最后形成课堂汇报的框架思路,制作课堂汇报的ppt或者微视频。为协助和指导各小组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安排研究生做助教,每位助教负责2-3个小组,其工作职责是为学生答疑解惑,协助查找资料,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联络员。

(三)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在近一个月的探究性自主学习后,各小组要在课堂汇报,交流自己习得的知识。展示的内容既包括解决问题的成果,也要涵盖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获得资源,如何利用资源,怎样形成思路,怎样确立目标,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克服困难等。展示结束后要进行课堂答辩,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现场提问。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互评。

课堂展示的顺序按照三大模块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基础知识模块是整个问题链中难度系数较低的,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布置的必读书目,通过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基本能够解决问题,教师应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调读原文,读原著的重要性。历史逻辑部分,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全面或者不深刻,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阐释,前两个《历史决议》是总结问题教训,而第三个《历史决议》是总结成就经验。第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历史视野更加宽广、思想理论更加深邃、战略谋划更加主动、世界意义更加突出”等新特点[4]。历史观部分,通过学习三个《历史决议》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要遵循的根本原则都是实事求是,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都是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在对历史进行分析时,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全文,不仅使复杂的历史问题有了阐释的尺度和衡量标准,而且增加了信服力。

三、推动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化

大学生对于三个《历史决议》的学习,不仅要从理论上读懂读透,还要推动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化,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学校各部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从实践层面进一步了解和体会三个《历史决议》。

(一)举办读书班,报告会,研讨会

高校可以以三个《历史决议》为主题,举办读书班,读书班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为单位,利用“纲要”课程的优势,在学期初就将读书班的方案告知学生,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读书班。读书班的宗旨是“品读原著,解读经典”,教师定期将需要阅读的书目布置下去,期末以读书笔记、读书报告或者读后感的方式进行考核并计入平时成绩,每个读书班还可以评选出“读书能手”。在开展读书班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三个《历史决议》举行报告会,解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层面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学生可以分享读书体会,畅谈学习经验,提出遇到的困难,共同研讨解决困难。

(二)联合学生会、团委等部门开展活动

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的目的,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传道授业,还应联合学校其他部门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可以联合学生会,发动各二级学院,举行由学生处牵头,各二级学院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师进行指导的朗诵大赛,朗诵的主题为凸显党的百年奋斗和百年成就,朗诵体裁散文、诗歌、杂文不限,可以朗诵领袖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的作品,也鼓励学生进行原创。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联合学校团委,以三个《历史决议》为主题,开展校团委牵头,各分团委积极响应,思政课教师进行指导的情景剧表演,戏剧大赛等。

(三)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会三个《历史决议》所论及的党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活动,比如,以“五四青年节”或者以“七一”为契机,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革命遗迹,让学生了解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年代,革命先烈舍家卫国的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再如,利用学校校外实践基地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到城市规划中心,现代博物馆,科技产业园等体现城市发展、科技创新的园区进行考察,通过今昔对比,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四、结语

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自己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还担负着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任务,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主题,才能够达到让学生入脑入心的目的,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读书班决议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三读决议
『小语读书班』,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六盘水市委老干部局举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市政府采风读书班见闻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