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亚鹏 王亚晶 王环环
编者按:初见王国华,他给人的感觉是儒雅、谦逊。他的身上有着浓厚的学者气息,相比起企业家,我们更愿意称他为“儒商”,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晋商诚信义利的价值基因。
王国华形容自己是“匠人”,“匠人”就应该有“匠心”。在王国华执掌的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一个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图书馆,这是他为每一个古建人打造的“文化宝库”,因为在他看来,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而古建工作便是支撑这根脊梁的基石之一。他说,山西是古建大省,他要做的就是继承并弘扬古建文化,这是他身为山西企业家的责任,也是他身为古建人的义务。
王国华简介
王国华,山西五台人,1975年出生,大学本科,武汉大学土木建筑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任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山西省政协常委、大同市政协常委、山西省民营经济促进会会长等。获得“第四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山西2019年度十大经济新闻人物”“三晋英才”等个人荣誉。
20年来,从一位技术卓越的古建筑施工员到优秀企业家,他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在他的带领下,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质量优良、管理严格的古建筑施工队伍。在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绿色崛起中,他思想解放、胸怀大略、着眼未来、勇于改革创新,为企业绘就了宏伟发展蓝图。
01 商人:立业定“则”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古建筑大省,现存古建筑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年代久远,极具保护价值。山西省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可谓任务重大,责任艰巨,使命光荣。但能否不辱使命,真正担当起这一历史重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山西省古建筑修缮队伍的素质、能力高低,工作效能的高低。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5年,至今已走过二十多个春秋。二十多年风雨兼程。在董事长王国华的带领下,他们秉承“弘扬古建文化,缔造古建传奇”的企业精神,通过深化企业改制,强化内部管理,优化管理团队,实施品牌战略,完成了集团化、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本刊记者: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之乡,但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之下,生产工具不断更新,传统工艺逐渐被取代,古建筑传统工艺正面临失传,也是古建修复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古建修复工作的开展实属不易。您当初为何会选择从事古建修复这一行业?
王国华:山西省是我国古建筑文化的宝库,丰富多彩的古建文化传承催生了一大批建筑艺术的大国工匠,他们凝聚起来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晋派”古建筑施工群体。其中,活跃在晋北地区的“五台帮”,就是晋派建筑的最大派别分支。我父亲是“五台帮”工匠队伍中的一员。十几岁时,我曾跟随父亲做学徒,当木匠、修古建,他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和毅力使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这一经历也使我对古建修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后来上大学时,我选择了与建筑相关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了八方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成为了一名施工员。当时施工员吃住都在工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常态,春天工地开工的时候,气温不稳定,到了晚上非常冷,又没有取暖设备,有时候冷得不行了就穿衣服起来跑两步,身上暖和了再躺下,到了夏天晚上,蚊子就排着队往里“冲锋”。那是一段很难忘的时光,日子虽然很苦,却干劲十足,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后来,我又当过预算员、项目经理,期间遇到过很多人,他们简朴执着的工作热情也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刊记者:2011年,您通过股权转让正式接管并控股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接任时,公司的情况是怎样的?进行了哪些调整与改革?为什么?
王国华: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原是山西省文物局下属的国有企业,2000年迎来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由过去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逐步发展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营者。改制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公司因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较低,发展始终处于十分低迷的状态。
2011年,我正式接手公司后,深觉公司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改变!经过多次与公司领导层进行讨论与协商,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垂直领导的项目管理模式,无论项目大小,全部由公司组织实施,履行管理义务,一律不搞违法转包、分包和违法挂靠。承包下的工程,均由公司下文,成立工程项目部,由公司直接任命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并配有专职安全员、质检员、资料员等八大员,各负其责,让责任落实到人头。
其次,为确保甲方放心满意,设立竣工项目永久性标牌,在工程使用年限内,凡是发生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严重质量问题的,不管是提拔、退休、离职,都依法追究责任。公司领导和职能处室负责人每月都要到项目部工地检查了解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现场管理、文明施工、各項责任制度落实执行情况,听取甲方、工程监理、设计单位意见,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各方面关系。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使甲方放心满意。
最后,公司的工程资金管理也做到了严格有序。为确保甲方所有支付工程款做到专款专用,工程款一律汇入公司指定的银行账户上,实行严格的支付审批程序,由公司监控资金使用。
此外,我们也特别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我觉得,一个企业的所有动力以及凝聚力,不仅仅来自资源和技术,还有企业文化。因此,我们从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4个方面出发,打造企业的文化建设,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增强他们的企业归属感。比如,统一了文明施工工地创建标准,统一了工装、标语等,此外,还创办了对外宣传图册、简报、网站、微信平台等;同时,为了增强大家的凝聚力,我们也会不定期组织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旅游活动等,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近些年,我们还筹备创建了自己的图书馆,尽最大可能地为员工创建一个更适宜的工作环境,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之余,尽可能丰富他们的精神需求。
目前,公司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未来,我们将继续持续深化这些改革措施,来不断做大做强公司,以诚信的声誉、高精的技术、骄人的成绩,实现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就目前的一个阶段来讲,我们正在做上市准备工作,下一步的目标是使公司真正成为国内同行业第一,并进一步走出国门,跻身国际知名古建筑企业前列。
02 匠人:修复有“则”
据王国华所说,目前,山西省古建筑登记在册的有28640处,这些古建筑中,许多都未设立保护机构。曾经,山西省灵石县冷泉村,一条青石主道,八条横向小巷,村内院落功能齐全,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艺术精美。如今,村里仅剩下一个六十多岁的单身汉和他年逾八十的老父亲。因人迹罕至,整个村庄杂草丛生,房倒屋塌。当年的盛况,只能从“怀仁巷”“耕读第”“种德锄经”等砖雕匾额中去揣摩想象了。而在山西省,还有更多的古建筑,从此与历史永远割裂了。如何留住这些历史的记忆?这成了山西省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王国华以及山西省古建筑集团的历史使命。
本刊记者:近年来,文保事业成为了热点话题,但我观察到很多工程都是拆掉重建,丧失了古建的古韵,作为科班出身,您对此有什么见解?
王国华:古建筑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文明最真实的记录。对它进行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它的原貌不应该有任何的改变。否则,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的篡改和否定。应该明确,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而尊重历史文明,就必须尊重这些历史遗产的本来面目,用以更好地反映历史,证实历史。
那么什么是古建筑原状?所谓古建筑的原状,是古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乃至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规模、布局、形状、结构、装饰、工艺手法、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价值和成就。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它保存于地面之上、大自然之中,承受着风雪雨霜的侵袭,木构件表层风化裂缝,屋顶出现绿垢,彩画油饰暗淡、陈旧褪色,甚至剥落,铅粉和其他浅色也多已变得暗淡。一句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变得古香古色了。这种陈旧的古香古色的格调,与古建筑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高龄是完全符合的。这种与事实相符合的、真实又健康的状况就是“原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损害,许多古建筑进行过修补、扩建,或者重建。这是历史的变迁,这种变迁中的更替和增补部分,只要不影响古建筑的形体、结构、装饰和平面布局等有趣部分,不危及古建筑安全,应视作原状予以保存。这种历史的变迁与当时的自然界变化(大风、地震)、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关系,这正是古建筑的经历,通常人们多称此为历史信息和历史的可读性。
对于古建筑的原状还有一种理解,即古建筑的“原状”就是最初创建和重建时的面貌,那才是真的原状,假设没有这数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消磨,那它必然梁枋整洁光平、雕刻新颖、彩画艳丽、油饰明亮。这种当时的面貌才是真正的“原状”。经过几百年自然消磨和人为变化的古建筑是“现状”,而不是“原状”。这种看法的原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其中有一个“假设”。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消磨是历史的必然,不能假设,这种“假设”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许多经厨、神龛、天花、藻井保存于古建筑之内,几百年或上千年后不是也变得陈旧沧桑、古香古色了吗?何况古建筑是保存在地面之上、大自然之中呢!倘若今天還有一座崭新的宋代建筑,那不是原大模型也是仿制品了。因为宋代距今已800~1000年了,那时的建筑怎么还可能全新呢?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全新的宋代建筑也是一种“假设”。假设用这种“假设”的理念和观点去修缮古代建筑,那不都成了千篇一律的新古代建筑了吗?用这样的理念和观点修缮古代建筑,势必抹杀了古建筑的年代差异,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和价值。
关于如何保护古建筑“原状”问题,我有一些看法。修缮保护古建筑过程中,如何保存古建筑原状,这其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保存历史遗留下来的面貌;二是局部复原。
保存历史遗留下来的面貌,是修缮保护古建筑的主要方面。早期古建筑未经后人修葺者甚少,保存历史遗留下来的面貌势所必然,只要不影响古建筑的价值,千方百计地予以保留,除柱、额、枋、斗棋、梁架等木构件外,其他门窗装饰、天花、藻井、屋顶脊兽等也要千方百计地保留。残者葺补、裂者加固,使之完善,万不可把已经百年的脊兽抛弃而更换复制品。其他构件也与之相同。这样做可能代价较大,费工、费时,但为保存文物原状,值得。万不可因费工、费时而改为新作。
关于局部复原,这是保护修缮古建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修缮古建筑必不可少的。谈及古建筑局部复原,有些同仁认为不必要或者说不甚必要。其实不然。有些古建筑年久失修,已造成许多部分缺失。不仅影响着古建筑的原状和价值,而且严重影响着古建筑的安全。修缮时应根据古建筑本身的残存构件和卯、遗迹、旧有照片或相对应建筑物的样式予以复原。这既是从古建筑文物的安全角度考虑,又是对古建筑的局部复原,它的时代特征和工艺手法,必须与建筑主体相一致,或与历史较大的重修技法相协调。局部复原必须坚持“两性’原则,即复原是必须进行的项目,不进行复原将会对古建筑的完整面貌和安全有严重影响,这是它的必然性;但复原必须有科学依据,最好是本建筑自身的依据,或是同组同时代或本地区同时代建筑的依据,式样、规格、技法、工艺等必须科学、准确,这是它的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
本刊记者:在我看来,古建保护工程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工作,既要保留古建的韵味,又要进行修复,目前山西在古建保护方面是否有这方面的困境?您个人在古建保护工作方面有什么建议?
王国华:立足山西来说,山西古建,上迄唐代、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构成我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蔚为壮观的古建筑标本体系,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山西古建尽享中国古建之风华。山西省古建筑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工艺传承,古建筑维修队伍在国内也有着良好声誉,并具备较强的人才、技术、品牌等优势。但是毋庸置疑,目前山西省内的古建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综合竞争力较弱、产业单一、发展层次较低,基本上还处于小打小闹、各自为战、各自谋生的初级阶段。另外,多数经营者对古建筑文化产业缺乏眼光和发展意识,也极大迟滞了古建筑产业融入市场并做大做强的步伐。
正如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先生所言,当代古建筑维修遇到最难过的一关就是材料的炮制加工和一些专业技术的失传,特别是某些材料奇缺,修缮技能(尤其是手工操作技术和雕刻技术)失传问题严重,民族建筑传统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在我看来,目前古建筑传统工艺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传统材料缺失严重开发不力;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发展后劲不足;行业保护性政策乏力,经费投入有限;传统工匠待遇低下,技艺承传困难、人亡艺绝;传统工艺基础研究薄弱,对传统工艺历史和现状等梳理不足,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仅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理论支撑;传统工艺丧失了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受市场经济冲击较大;人员老化,工艺简化,材料劣化等。
我认为针对这些困境,当前能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组织人员对传统工艺进行抢救性发掘,防止失传;加大山西古建筑传统工艺的科学认识,总结与规范古建筑传统技术和工艺,探索实现古建筑保护修复传统技术与工艺科学化与现代化;加大经费投入,保护传统材料,规范传承体系,使传统工艺传承后续有人;组织传统匠人走进学校和施工企业开展培训;对山西古建筑传统匠人这个群体加大关注和保护力度,使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揭示传统技术与工艺的科学内涵,实现技术的不断优化与提升;使传统工艺传承从口传身授到科学性定量,实现将工匠的传统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进而全面推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本刊记者:众所周知,山西的国家一级文保单位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中高居第一,70%以前的元明古建筑都在山西,这些古建资源对贵公司来说是否是一种优势,依托古建资源,公司又有怎样的规划或者发展?
王国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古建筑文化是世界古建筑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东方古建筑文明足迹的代表,而山西又是全国古建筑存量最多的省份,山西目前现存民国以前木结构古建筑28640处,元代以前的几乎占全国现存的70%。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既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之乡,也是民族古建筑文化的基因库。
依托山西古建筑这个庞大的基因库,山西省古建筑集团遵循着“保持为主,修旧如旧”的文物修缮原则,立足山西,先后承建了近百项有影响的仿古工程及文保工程。在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中,国保项目有:云冈石窟、大同华严寺、平遥古城、五台山申遗改造工程、 晋祠圣母殿、襄汾丁村民宅、代县边靖楼等;省保项目有:沁县普照寺等;市保项目有:山西省军区主楼、太原大关帝庙、太原唱经楼、万荣后土祠修缮、解州关帝庙维修、五台山普寿寺复建、和顺懿济圣母殿修复、太原呼延村牌楼施工、偏关南门楼维修、代县文庙维修、太原皇庙维修、长治府城隍庙修缮、永济鹳雀楼工程设计等。这些工程不仅用文化擦亮了城市的面孔,也使得我们公司打开了知名度,可以说山西的古建资源是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公司的一个窗口。
现如今,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古建筑传统工艺逐渐被取代甚至消失,山西作为古建大省,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山西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正处在绿色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文化强省”已成为全省人民的一致心声,挖掘特色、发展文旅也成了山西崛起的另一个契机。在此大环境下,山西省古建筑集团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光荣的使命已历史性地落在我们每一位古建人的肩头。
对于我以及我们公司来讲,当务之急就是继承创新,保护古代建筑,弘扬民族的建筑文化魅力,振兴中国建筑事业,这既是历史及其文化延续的需要,也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建设者的光荣职责。为显现旅游景点的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量的旅游景点需要整合、大量的文化古迹需要修缮,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们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扎根在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三晋大地,我们徜徉在万余座历代珍稀古建筑的海洋之中,山西的文化资源、古建筑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山西早日建成中部的文化强省提供了机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勇立潮头,加快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山西文化领域的转型发展蹚出一条新路。
03 传人:传承守”责“
近年来,在董事长王国华的带领下,山西古建已成为全省知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古建筑企业。积极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发展之余,王国华也时刻不忘自身身为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在他的引领下,怀慈心、行善举已成为山西省古建集团孜孜以求的目标与追求。此外,为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古建修复技术,他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活动中,推动山西乃至全国的文保事业持续向好发展。
本刊记者:近年来,您带领公司参加了很多的社会公益项目。在您看来,身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王国华:我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发展是政府和社会支持的结果,只有真诚地回报社会,企业才能得到社会的信赖和支持,走得更好、更远。每年岁末之际,我会带着大家到农村养老院、学校、困难户等处捐助善款,奉献爱心,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公司方面,我们也提出了“四个一百”的慈善事业理念,即捐助一百所儿童机构和希望小学,捐助一百所社会老年机构,公司捐助儿童、老年人一百年不变,公司投身慈善服务一百年不变,希望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能让更多人参与到慈善这份事业中。
本刊记者:作为“五台帮”的传人,您认为该如何更好地把这门技艺传承并发扬下去?
王国华:“五台帮”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千百年来,寺院建筑的屡废屡兴,长期维修,孕育了“五台帮”这样一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优秀工匠群体。一定程度上来说,山西古建其实就是在“五台帮”工匠队伍的基础上经过重组整合而成的。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五台帮”匠人精神,精心诠释中国文化,全力打造国粹精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挑战,加之时代变迁、人事代谢、技术人才和传统材料等问题对于古建修复工作确实造成了极大困扰。当前,古建筑行内也有不少公开的“秘密”,如古建筑中所用的传统构件和材料大多已被现代材料所取代,结构功能和外观效果大为逊色;木雕等传统手工雕作也改为电脑雕刻,千篇一律,神韵全无。更为严峻的是,这些传统建筑构件和材料的生产及制作工艺也渐成绝响,相关技术人才更是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境地。
为此,近来来,我们也积极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比如,我们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专家委员会,高薪聘请身怀绝技的老匠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一代的古建筑修复技术人员,此外,还积极与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大众传媒学校实施校企合作,来培养专业人才。
本刊记者:前不久您被评选为山西省民营经济促进会会长,对于您个人来说,意味着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您在这一职位上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整个山西的民营经济,您有着什么样的愿景?
王国华: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我亲眼见证了山西省民营经济促进会从无到有,从山西出发走到全国,走向全球;从1192家山西本地民营纳税百强企业,走到全国晋商组织联盟壮大;从集结晋商故里优势力量,到荟萃世界晋商荣耀盛举,一路走来,有风雨,更有信心和勇气;有困苦,更有民营经济促进会挺起的胸膛和坚定的脚步;有方向,更有新时代、新晋商向世界发出的晋商强音!民促会是个大舞台,它能让更多的优秀会员就此结缘互助、共赢发展;民促会是个交易场,它为众多会员单位搭建起了“晋材晋用”、链接上下游产业链的渠道和坦途……现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这是我们的机遇,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我们的经济发展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我相信,借助山西省民营经济促进会这个平台,山西省的民营经济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