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娜 吴春燕
(伊犁师范大学 新疆伊宁 83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高校党的建设的要求,同时对高校党建引领思政工作的要求也更为具体。“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动力来源,而思政教育工作则是开展党建的有力抓手,两者相互契合,不可分割。”[1]因此,做好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应当采取多手段、多途径、多渠道的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资源优势,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指出高校党支部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也强调学生党支部应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可见,在高校基层党建中,党支部在发挥引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党支部在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时,要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更好地发挥党员在思想层面的“带动”作用、在行动层面的“示范”功能。高校在进行支部设置时,应结合专业、学科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党支部。在配备支部书记时,要充分考虑到支部书记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才能有的放矢、事倍功半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将“好苗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才能将在党建工作中结出“好果子”。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开展对象就是大学生,因此,要从大学生这个主体的实际出发,将思政工作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十二时辰”,不光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还要融入图书馆体育场、融入宿舍寝室,通过“立体式”“全天候”方式,真正营造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浓厚氛围,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工作更多地采取思政教学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将高校党建工作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2]确保高校党建引领思政工作的思路清、方向明、效果好。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作为推动高校一切工作的关键性、基础性工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都致力于做好人才培养这一教育理念。要坚持党建思政工作与业务工作统筹推进,业务工作深化到什么程度、党建思政工作就要加强到什么程度,党的领导作用、把关作用就要体现在哪里。高校党建工作通过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组织机构、增强基层组织影响力,依托党员“政治学习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规范落实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切实加强政治理论教育。
高校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工作没有保持时间一致性。当前,高校党建引领思政教育没有明确其引领途径和内容,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缝隙”,使得其引领功能指向性不明确。在组织部门开展工作时,往往更注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知识的学习效果;在宣传部门开展工作时,往往侧重意识形态工作效果;在学生部门开展工作时,主要把关大学生是否进行校纪校规的教育。
高校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工作没有保证人员一致性。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主要由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与学工部门牵头主抓。组织部门通过各级党组织,以“三会一课”等方式,由党员辐射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群众,通过层层示范,达到教育“全覆盖”;学工部门主要通过班会、学生活动达到学生一次性普遍受教育的效果,通过不同年级、班级,达到“全方位”教育;宣传部门主要通过理论宣讲、校园文化达到“润物无声”效果。正是三者的工作模式和直接对象有一定差异,便导致了工作机制没有很好的联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在“主要职责、人员安排、工作模式等方面没有被清晰定位”[3],致使三项工作很难同频共振。
高校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工作没有体现内容直观性。一方面,高校党务工作者有些是由专任教师兼职,致使党建工作存在监管上的疏漏。另一方面,由于党建工作主要是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所以党建工作的成效的优劣更多地从学生思想层面折射出来。因此,党建工作的最终工作成效难以通过考查、考核或者考试的形式显性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是拧紧思想“原本学”,让有“深度”的党建助推思想上的统一。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本领”。坚持用“三化”(理论学习常态化、理论研究日常化、行动自觉化)统一干部师生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内容,将创新理论渗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重点是要深入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格风范,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回顾历史“观中学”,让有“厚度”的党建助推思想上的统一。将政治理论教育、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灵活穿插在组织生活中,教育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更好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接续传承下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我们从哪里来,走向哪里去,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意蕴和价值取向。
三是结合实际“感悟学”,让有“温度”的党建助推思想上的统一。坚持开展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让大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自己绘图、自己装饰,打造自己使用的党团活动室,在活动室里开展“节日里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里的红色文化”“向身边的英雄学习”等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大学生要励志,要让“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成为大学生的思想追求;要关心学生学习,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教育学生抓住大学宝贵的时光博学广进,引导学生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只要努力奋斗过”的进取心态,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崇高的领袖风范。
一是校准“风向标”。建立一支善学习、能力强、业务精的高素质党建和思政队伍。注重基层党务工作者的选拔,把愿意做党建工作、能够做党建工作、可以做好党建工作的党员同志选拔为党支部书记;注重思政兼职教师的培育,把理论水平较好、善于沟通交流、热心学生教育的教职工配备成兼职思政教师;注重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把政治素养高、实践经验足、讲课效果好的专任教师定职为思政教育“带头人”。
二是利用“新阵地”。要把大学生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作为日常实践,把学生公寓、学生社团作为重要育人阵地,推进思政工作融入师生学习全过程。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优势,推行“开学第一课”育人工作,利用“课前五分钟”教学活动,在“拔节孕穗期”为大学生输送“精神食粮”。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和优势,积极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为教师做指导培训,传授课堂思政浸润方式,通过各类教师培训课程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三是用好“指挥棒”。研究思政工作测评体系,推动课程改革方案,制定激励措施。以课程思政为落脚点,打造“党建结合专业,思政对接课堂”的特色品牌活动。积极鼓励经验丰富教师、优秀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深入开展“认师傅”“青蓝工程”等项目。对新入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能力专题培训,让新教师能够更好更快地投入教学中。构建激励机制,突出课程思政考核,打造以党建引领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在年终考核、评聘职称、推选优秀等方面,要将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重要参考内容[4]。
一是当好学习“领头雁”。基层党组织定好工作方位,改进工作方式,抓好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发挥“三会一课”制度优势,抓实理论学习,保证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工作的经常性。党支部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组织认真学习,引导师生党员广泛学习。也可因地制宜用好校园资源,营造活力支部文化,通过支部“规定动作”不断推进思政工作在党建引领下走向深入。
二是奏响联动“协奏曲”。健全联动机制,强化督查效果,保证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是一项固本工程,高校应打造党委、院(系)党组织和党支部、党员四级党建思政工作格局,加强统筹,完善制度,明确责任。要坚持定期督查、不定期抽查与认真自查相结合,将督查结果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参考条件。
三是增强小组“凝聚力”。建立党建促思政育人考核小组,发挥协同优势,保证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工作的导向性。要定期考察各级党团组织在党建促思政育人中的表现及工作情况,衡量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员干部培训、融入教育教学、融入学生生活,融入推动学校事业全方位、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效果,将工作实际成效列为书记抓党建工作考评、民主生活会、年终考核等方面的主要内容,通过考核提升党建引领思政工作的“号召力”。
一是创新工作渠道。打造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名片”的育人品牌,组建优秀大学生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体的“宣讲团”,充分发挥思政工作青年主力军的引领示范作用。依托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建成新媒体矩阵;开展“经典诵读”等师生理论学习品牌,通过诵读“红色家书”“习语典读”等形成广泛的师生思想交流渠道;通过融入式、互嵌式的方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素,在网络世界中帮助引导大学生思想成长,从而更有效推动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瓶颈。
二是拓展工作空间。重视学生宿舍、学生社团在育人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推行学生党员到社区、社团报到的机制,无论在课堂、班级,还是在宿舍、社团,随时随地都能够在不同场所动态进行思政教育,从而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场地。搭建校外合作育人平台,学校与产业公司、媒体等单位共建项目,以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团体深入交流合作等目的。可利用企业实践、岗位实训、暑期社会实践等,结合新形势,使党建和思政工作真正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更好地提升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实践效果和社会反响。
三是注重工作实效。要将党建思政队伍定期进行专题培训,分时间分层次组织辅导员队伍、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组织员队伍进行工作交流。各级党务工作者要当好党建思政工作的排头兵,加强信息沟通、工作配合,定期调查分析工作动态。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问题交流反馈渠道,畅通书记信箱、校长信箱,筹划建立大学生心灵驿站,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帮难扶困的工作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