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才政策演进的百年历程及启示

2022-02-02 20:52谢宇新
南方论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成才知识分子人才

谢宇新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100091)

“人才”一词并没有特定的高标准,它泛指在各行各业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每一位。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所强调的那样:“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2]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人才的力量,始终坚持发展人才、同人才共建国家大业。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果想走在时代前列,必须要掌握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从中国共产党人才建设的百年历程中深刻总结经验、汲取营养,与时俱进地推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政策,规划当前及今后人才事业的崭新局面。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才建设的必要性

(一)“人人渴望成才”是党重视人才建设的不懈动力

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我们当前所处的和平年代,社会对人才都有不同的定义和需要,中华儿女应时局而生、为国家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优秀美德促使着我们渴望成才。出生在霍乱年代的毛泽东不满足于封闭式的私塾学堂,渴望去新式学堂学更多的新东西,但由于家庭观念的落后、教学资源的匮乏等等,毛泽东的求学之路十分坎坷复杂。在那个年代,像毛泽东这样渴望学习的人还有很多,但是能够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在如今的知识时代,学习型社会中的人们更加渴望成才,但是机会增多的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压力增大。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遇下,我们党都十分重视为人们提供求学的平台与资源,关注人们成才诉求,也只有把人才建设搞好,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可靠的支撑力量与永续向前的持久动力。

(二)“人人皆可成才”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过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国共合作期间资本主义思想的渗透、在扩大共产党队伍的过程中许许多多非社会主义思想人士的混入、在解放战争胜利后部分党员干部骄傲自大、安于现状思想的出现等等。这都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不够,对党的宗旨、性质的忽视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不坚定,进而威胁党的执政根基。中国共产党是由一位位党员所组成的,如果党内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整体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干部成就党,因此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抓住人才教育这一途径,每个人都可以成才,只要我们“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2],才能不断为党组织培养德才兼备,爱党爱人民的人才干部,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三)“人人尽展其才”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深刻意识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而国家经济的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归根结底是由于专业性人才的缺失,由此,我们党重视培养各科各业的专业人才,为人民提供向国外进修的机会,会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用专业人员来培养我国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等。当今世界更是变化飞快,科技引领经济,引领国家发展,而人才是基础,“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4],只有把人才资源把握住了,我们才能长远地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强国战略已充分表明,我们党要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使人才在各行各业发光发亮,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施展每个人的才华,凝聚智慧的力量推进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引领世界潮流。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的人才建设是处于探索阶段。当时的人才政策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知识分子,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当时在革命战争的局势下,只能靠少数的知识分子不断敲醒警钟,唤醒群众,中国共产党也由此诞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党十分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派遣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党还创办了红军大学等诸多军事学校,力图统一大规模地传授军事知识,培养专业化的军队。但在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中央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多数为知识分子,因此党组织有很长一段时间对知识分子采取质疑态度。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才又把知识分子的大队伍重视起来,在敌人强势的威胁下,汇集全国人才共同抗日是当务之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党的任务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5]党中央积极建立教育机构,如抗日军政大学;通过了《关于发展边区教育提高边区文化的决议》,开展边区教育;发布《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等文件,对知识分子的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在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进一步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提高知识分子的工资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共产党,为战争胜利后的国家建设积淀了人才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方方面面还属于旧中国,如果想要迅速发展起来,追上世界进步的步伐,那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力量。对于广大群众,党中央开展扫盲运动、兴办学校,提高了全民整体文化程度。对于知识分子队伍,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强调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正式成立,提出“调查尚在国外的留学生,动员其早日回国”[6]的工作要旨,此举吸引了众多海外爱国知识分子回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在收入水平和学习工作方面,党中央也十分关注,出台《关于保护与争取技术人员的指示》等文件。党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有力地改造了广大知识分子从以往旧社会中所留下来的旧观念,学习党的理论,更加清晰自己的新社会定位。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我们党适时调整人才政策,在1956年1月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会上指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7],对于“六不”问题,批评了用人政策的错误,并在如何发挥人才作用和人才待遇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随后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同年4月我们党正式提出“双百”方针,但未能正确发挥该方针的效应,使党的人才建设遭受打击。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国家的一次新的开端,也是我们党人才建设事业的新开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对人才的需要更加强烈,但党内仍然存在对知识分子存有偏见的现象,因此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落实行动肯定知识分子在国家中的地位,1977年5月,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8],同年10月,高考制度恢复等等,都纠正了党内一些人对知识分子的片面认识,极大地调动起人们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愿望。1988年9月,邓小平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时也指出发展科技不是靠它凭空生成,而是要靠人来创造,要打造培养专业人才潜心钻研我国的科技事业。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9]。在2001年8月提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10],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断。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总结过去经验,继续发展“党管人才”原则,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文件,对其进行发展细化,使人才建设更加规范、更加系统。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新机遇,各行各业人才辈出。胡锦涛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重要论断,强调要挖掘自身的闪光点,为国家事业作出贡献。胡锦涛还把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落实到人才政策上,指出发展人才也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适应新时代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人才建设上注重“创新驱动”。当今世界是技术型、信息型的世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才是创新的驱动者,正如习近平所说,“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11]要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走自主创新道路,引领科技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在选拔人才方面,首先,党中央继承一以贯之的“以德育人”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表达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使命的坚守,是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12]在品德修养上严抓严管。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其次,党中央十分重视“全面聚集”的人才新思路,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1]全方位地招揽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才力量。在培养人才方面,党中央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条件建设、致力于为人才成长提供优质环境条件支持。首先推进完善人才体制机制,2016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13]其次,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有机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更进一步推动了人才强国战略迈向新阶段。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政策演进的启示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为新时代人才建设构筑领导力量

司马光曾说,“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把这句话带到当代中国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治理国家的“领头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那么重视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必要的,只有善于用人,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效应;只有让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党才能展现其先进性,实现科学执政。纵观党发展的四个时期,国家各方面事业都需要有方向性指导,毛泽东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4]邓小平提出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5]从党对人才建设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党十分重视在人才工作中,党能充分发挥把方向、谋大局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要继续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指导人才工作,深入群众了解不利于人才发展的限制条件或制度束缚,调动起各行各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我们党还要有国际战略意识,用长远眼光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长远发展,适时出台政策、创造国际人才交流机会、整合国际各行各业人才资源。同时也要使人才保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发挥党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促进人才的发展,不断壮大党的人才储备。

(二)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为新时代人才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人才建设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对自己的建设,不管是纵观党的百年历史,还是横看各个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可以分为三种人,一种是积极进取,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种是碌碌无为,只想满足个人温饱的人、还有一种则是作恶多端,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严重威胁的人。而我们国家所坚持的“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提供便捷条件,培养第一类人群成才;挖掘闪光点重燃希望,争取第二类人群成才;改造思想接受教育,避免第三类人群误才。要想实现人才强国局面,那我们党和国家必须要从动力源抓起。首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建设始终,我们党在人才建设的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德育思想,重视德才兼备,重视政治道德的培养。只有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才能够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而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意识。其次,要培养人们的危机意识。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虽然我国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里仍然还存在着人才不足,十分稀缺的现象。如在一些新兴产业方面,如智能语音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领域在国际竞争上占据重要地位,而我国在这些领域的专业顶尖人才十分匮乏,如果我们不能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那么我们在这些重要领域就很难取得进步,不能占据主动地位。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广大青年意识到国家的薄弱环节,意识到要将国家梦与个人梦相结合,具有危机意识,具有责任感。最后,明晰国家发展前途,增强信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16]我们党带领人民走过了百年风霜雪雨,取得当今中国的伟大成就,要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不再遥远,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总趋势。所以要加强培养当代青年人才的目标意识,了解国家发展趋势和光明前景,坚定信心、施展才华。

(三)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体制,为新时代人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人才建设问题上,一直根据国情世情适时调整人才政策与策略,没有制度政策保障的人才建设,必定是一盘散沙,没有成效的。习近平指出,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17]激发人才活力,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创新人才选拔制度。这对于在人才的选拔范围、选拔区域等方面提供保障,有效壮大人才,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才。其次,引导人才流动方向。百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也指出了要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所以在人才建设方面也要协同配合国家战略,遵循人才流动规律,使人才更多地向发展不充分的地区进行流动,在当地发挥正向效应,带动地区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人才“扎堆”、没有机会展现才能的现象。并且要重视建立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让人才更加深入、更加目标明确地学习了解我国所需领域、所需地区的发展需求、发展路径与发展目标,提高人才的专业性、针对性。最后,加强人才建设的法律保障。不管是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发展、还是激励国内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光发亮,都需要有法律制度的支持,是基础也是关键。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18]用制度构建人才发展的良性氛围。还颁布了很多政策,如《人才发展纲要》等,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执行《民法典》相关规定,对人才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时进行完善。用法律、用制度保障人才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激发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不断壮大我们党的人才队伍。

四、结论

从党的百年历史上看,人才建设一直在进行,这不仅反映了人才建设的重要地位,同时从我们党的努力成果上也能看出党对于实现“人人尽显其才”局面的坚定决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如是说道:“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2]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党更要善于从党的百年人才建设历程中探索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壮大党的后继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一份子,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成才知识分子人才
人才云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