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津 黄赣英 陈晔
2018 年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多达49 万[1],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调查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跨文化适应能力较薄弱,而学习西医(临床医学)的本科留学生因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复杂的医疗环境,其跨文化适应难度最大[2]。模拟教学通过建立高仿真模拟患者和临床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实感受并探讨情境中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解决问题[3]。本次研究通过模拟教学帮助医学留学生感知我国的医疗环境,适应我国的医患关系,并探讨此种教学方式对促进医学留学生临床跨文化适应的效果,为医学留学生教学培训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3 月至2021 年7 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 级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其第6 学期的内科学实践课程中的2 课时进行模拟教学训练。共有留学生57 名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30 名、女性27 名;年龄20~25 岁,平均年龄(23.21±2.47)岁;来自法国、刚果、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印度、赞比亚等国家。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学习,前期未参加过类似模拟教学。
1.2 方法
1.2.1 模拟案例编写 根据国际护理临床模拟教学协会最佳实践标准进行模拟案例设计编写,设计要素包括需求评估、可测量的目标、模拟形式、情景设计、仿真度、引导、简介、反馈、评价、准备、测试[4]。模拟案例按照教学目标、案例开发、课程准备、预学习要求、案例进展、评价等6 个维度编写。由社区急诊课程教师和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模拟前集体备课完成。案例素材取自临床真实情景,经修改使之标准化,重点体现我国目前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冲突并以此设定教学目标,同时根据情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预设和教师提示。
1.2.2 案例运行 案例运行共45 min,其中案例简介3~5 min,模拟运行约10 min,反馈20~30 min。由教师介绍模拟案例情景、角色分配(如医生、患者、家属、观察员等)、案例运行的时间分配及评价方法。通过本次模拟,预期学生能够:①认识中国医患关系,感知中国医疗环境;②分析医患冲突产生的原因,理解中外文化、价值观及医疗保障体制的差异;③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处理医患冲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视频导入,营造儿科门诊的就诊氛围。诊室门口众多家长带着患儿在排队等候,神色焦急。诊间内有1 位患者正在就诊,突然1 位家长带着小孩未经叫号进入诊间,外面其他家长在门口张望抱怨。本次模拟在教室里设置场景,分三场次运行,每场次参与学生19 名,其中1 名医生、1 名患者、2 名家属、15 名观察员。患者和家属经过标准化病人培训,若是儿科患者,仍由学生作为标准患者扮演,事先给予情景说明。模拟后,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引导性反馈,提出问题,如“你对中国的医疗环境有什么感受?”、“中国的医患关系与你国家的有什么不同?”、“当患者家属质疑你的诊疗水平时,你认为该如何向其解释?”、“在诊疗过程中,如何规避诊疗风险,维护自身权益?”等开放式的问题。首先由参加模拟的学生发言交流感想,接着观察团成员发言交流感想。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对照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总结模拟成果。
1.3 检测指标 模拟教学的评价采用美国护理联盟编制的基于Jeffries 发展的护理教育中模拟理论框架编制评价模拟教学量表[5]:①学生学习满意度和自信心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94 和0.87,共计13 个条目,2 个维度;②模拟教学实践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共计16 个条目,4 个维度;③模拟设计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2,共计20 个条目,5 个维度,均采用Likert 5 级评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法决定、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5 分,得分高表明评价积极和肯定。
2.1 留学生对模拟教学的评价 57 名留学生自信心得分为20(20,25)分,满意度量表得分40(32,40)分,模拟教学设计得分为89(86,91)分,模拟教学实践量表得分为76(74,76)分,详见表1。
表1 留学生对模拟教学的评价
由表1 可见,留学生对模拟教学的自信心和满意度较高,但认为自己在获得各方面支持和独立解决问题方面有进一步补充空间。对于模拟教学效果,认为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期望,但在合作能力方面仍有待加强。
2.2 留学生模拟反馈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57 名留学生在反馈环节,讨论分析了医患关系中的跨文化冲突:①在中国看病都是医生告诉患者做什么怎么做,患者没有机会跟医生讨论病情。②医患双方的维权意识都很高。③患者或家属对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将责任归于医生。④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对年资高的医生能较快产生信任,对年轻医生的理解、信任和配合程度较低。⑤医生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更多关注疾病,不关心患者本身,与患者沟通不到位。⑥有时候老师会说这个病人是某某打过招呼的,不理解中国的“打招呼”文化。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开放式讨论,学生理解了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中外文化差异、医疗保障体制的差异、人际关系尤其是医患关系的差异,并积极尝试用正确的态度认识差异和冲突,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升。
模拟医学是一门利用模拟技术通过建立高仿真模拟患者和临床情境来替代真实患者进行临床医学教学实践的教育学科[6],让学生在模拟教学中获得真实感受并探讨情境中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3]。医学教育工作者对如何优化和改进临床教学方法,提高临床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医学模拟教学发展经历了问诊模拟患者阶段、电子标准化患者阶段、问诊模拟患者、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相结合阶段、计算机模拟患者阶段[7],虽然现代模拟技术向高科技发展,但限于经费等影响,问诊模拟患者即标准化病人在医学专业教育评估提升学生如问诊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上有独特的优势[8]。①模拟教学的高直观度可真实呈现我国的医疗环境,有助于学生感知我国国情。国内外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医疗制度和保障体系不同。就医环境和形式的差异会导致留学生一定程度的跨文化适应障碍。模拟教学通过模拟一系列真实的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等场景向留学生展示我国的医患关系,让留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医疗人员的工作环境、医患关系的现状等。在引导性反馈环节与留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跨文化冲突并以积极的方式应对。②模拟教学的高参与度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有助于学生主动体验跨文化适应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内容,无法真正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模拟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且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角色扮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加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9],让留学生切实感受到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留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得分20 分,满意度40 分,总分60 分,实践效果评价得分76 分,反馈较好,证明该教学方法受到留学生的认可,可以增加留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自信心,同时也会激发其主动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③模拟教学的高仿真度可提供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交际教材,有助于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李丽嫱等[9]研究结果表明,在留学生临床实习带教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对增强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次研究选取的本科四年级的留学生,对中国概况和国情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经验。但临床体验和实践较少,医学专业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薄弱。相对于社会文化适应,留学生进入临床后心理适应方面难度会较大[10]。进行模拟教学可提前体验临床,通过教师引导帮助留学生消除文化差异产生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通过学生互动的过程增加其心理适应性,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处理医患冲突,找到消除医患冲突的应对策略,对培养留学生医学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公共道德观念和综合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模拟教学目标明确,仿真性强,模拟活动前、中、后围绕教学目标为导向的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及引导性反馈有助于留学生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促进跨文化适应,提高学习满意度。本次研究仅针对以医患矛盾为背景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案例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同时本次研究仅选取了1 门课程中的2 课时进行单次实验,仍需在今后进一步扩大模拟范围,追踪后期学生临床实践的表现以验证模拟效果。未来希望可以根据不同医疗背景设计不同的模拟教学案例,让医学留学生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医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