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梵 本名刘剑,1996年8月出生于云南镇雄,毕业于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越南语专业。作品见于《诗歌月刊》《散文诗世界》《边疆文学》等刊物,作品入选《2020年度云南诗歌选本》。
一
无边的夜色停在眼前,这熟悉又陌生的国度。晚间的空气凉爽如水,彻底洗却了长途跋涉的疲乏。拐进左手边的街道,并不宽阔的路面被天蓝色的栅栏一分为二。摊贩、行人、车辆和摩托车流将道路完全占据。行道树枝叶四散,长势茂盛的部分已触碰到街边商铺的广告牌。顺着佛寺的方向往上走,一路上餐厅、酒店林立,除了越南特色的美食,还有一些东南亚风味的小吃。穿过马路,走到人流较少的河岸小道上,倏忽走过几个欧美大陆的白种人,他们大都疾步而行,即使在超越我时,也没有回眸。这些人身着高档休闲服,表情里透着骄傲与坦然,看样子他们很享受异域的生活。
夜色笼罩下的西贡城,美则美矣,却是庐山不识真面目。在这蜘蛛网般的街道中,最怕的是迷路。在老城区里转悠,各种建筑和设施还保留着一层浓厚的包浆。小巷里依旧灯火阑珊,人流如织,卖水果的摊贩笑盈盈地招呼行人。年轻人结队而行,嘴里说着含糊的南部越语。我加快步伐,走进一家阁楼风格,门较为狭小的旅舍。女服务员嘴唇快速地分离粘合,刚开始不懂她的意思,直到递过来一个硕大的簿册,才知道是要填写护照信息。
房间略小,但也明亮舒适。床侧有一幅画,一个妙龄少女走在田埂上,一脸天真的笑容,未完全落地的脚踵似蝴蝶般轻盈,河畔吹来的风,扬起她的孔雀蓝裙摆。也许在我的注目下,她的斜刘海长久地漂浮在额前。
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疲倦极了,可就是无法入睡。我抠着自己的指甲,想这栋房子的样子,旋转的铁质扶梯,米黄色的地板,总觉得在幽暗的转角处藏着这座城市的秘密。对于街上传来的喧闹声,我尽量地让耳朵避开它们。我知道,无论心里的湖水如何翻涌,都不能手足无措地走出去。于是,自个儿在心里数羊,到了八十或九十,就一败涂地,数不下去了……迷糊中,记忆像一只蓝蝴蝶在脑海中飞舞,幻变,是我是她,还是它们,过去与现在,前世与今生,不断地出现又消失,最终停驻在童年的窗台伸过来的一枝梨花上。
留学生欢迎典礼那天,正当典礼结束,人们准备返回时,突如其来的大雨截住了去路。人们在礼堂的屋檐下避雨,熙攘的人群中,我注意到了身旁的她,不同于别人,脸上没有一丝焦虑不安之色。她身着一袭奥黛,嘴角挂着明媚的笑意,正兴味浓浓地注视着这场大雨。我追溯她的目光,不远处的池塘上,水波粼粼一片朦胧,不知名的树倒垂下来,阔大的枝叶上凝聚着冷冽的雨珠,空气中有了一丝凉意,但并不觉得冷。身心完全沉浸在树的颜色和雨滴落的声音之中,仿佛听见她说,听听吧,这傍晚的乐曲。
不同于越北女子的娇小和内敛,其更有一种自然明丽之美,带着南方人的爽朗和机敏,一双灵动的大眼睛顾盼生姿,宛若天人下凡。除却这些,她的良善也是不容置疑的。当初的我作为一个异域来客,一开始真是四顾茫然,不知西东。初次抵达,由于不懂操作,银行卡被吞,大费周折才将其拿回来,中间甚至经历了警察的盘问,不用说,以当时的越语水平自然是听不懂的。出门买饭菜,更是鸡鸭不分,笑料百出。权当是好客和友谊的缘故,小鸢的热情和帮助,使我在越南的日子,顺遂了许多,但未曾想过,会那么迅疾。一年的时光仿佛做了一个梦,梦醒时分,由离别带来的绝望,让心脏瞬间冻结。曾经在身体里疯狂翻騰着的千层浪,突然冷却成冰。因为一言不合,那种年轻人的执拗,使我冲动起来,不辞而别,匆忙回归。赶夜车回国,一路上心肠千回百转如车轮碾过热带的酷暑,困乏极了,梦中出现故乡漫长的雪天。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曾经的青春早已成为后退的潮水,现实的网成为陡坡上的堤防,死死封住说话的嘴。有些信仰无论多么坚硬,都早已经支离破碎,沉入河底。他的脸往下耷拉着,变得实在又功利,让他畏畏缩缩,害怕失去。紧盯着眼前的斗米利益让他浮躁又肤浅,那不断溃退的发际线俨然失去的半壁江山,浮肿的眼袋和苍白疲倦的脸色明白地昭示着:这是一个失败的上班族。
那种感觉就像是偷饮了美酒,在醉意中做了许多好梦,但正当梦得酣畅淋漓的时候,突然连人带马被山贼擒获,从此困于命运的牢笼,走向衰老的坟墓之途。世界既然安排好了,反抗有用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说:“因为我在成长,从过去的理想中挣脱出来了,这些理想已告粉碎,瓦解,既然没有另一种生活,就得从这些残垣断壁中把它建设起来。”是继续陶醉在人生里,幻想出一些黄粱美梦?还是闭着眼睛,如行尸走肉那样走下去?在这急景流年的岁月里,好像已不是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时代了。
次日醒来,走上前去,猛地拉开窗帘,明晃晃的阳光刺了进来,外面早已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我毫不怀疑,今天看起来活力十足的这些人,正是昨晚热闹喧腾的那些人。热带湿润多云的天空下,炎热是人们身体的兴奋剂,这一点,你只需看看随处可见的铮铮男儿,就会知道他们对运动的爱是天生的,就算只有一小块草皮,他们踢球的激情和啦啦队女生的呐喊仿佛能惊撼整个地球。越南丰沛的降水,除了给人生养,在枪林弹雨的时代,也象征着阴郁的生命之重。就像宙斯,给人希望的同时,其阴影也覆盖着大地。无法拒绝的小国命运,造就了这个民族的热烈坚强和多情哀伤,他们如带刺的蔷薇,不断地向上,吞噬着日轮。
对于这片土地上的国民,也可以这样说,其实我并不了解。就像昨晚擦身而过的那些人,他们不会知道我是何人,为何而来。即使近如咫尺,我也曾知晓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但离开以后,曾经鲜活的图像逐渐模糊,书本上学来的东西也成了死物。我真的理解他们吗?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甜蜜和幸福,痛苦与挣扎,这些具体的事物,我大概是不了解的,就像我平时所了解的生活,那种自以为是的真相,凭借新闻媒体和网络资讯来窥其麟角,那无异于长久地雾里看花。那么,生活的滋味到底是什么呢。
二
“无论如何,他必须走出阴影,继续活下去。每个人的心都碎了,是的。即使如此。”——雷蒙德·卡佛在《柠檬水》中如是说。毫不厌烦地,走到昨晚的那家餐厅,他家主要做地道的越南菜,老板四十岁上下,一口正宗的北部口音,兴许是河内人。室内器物显得质朴温厚,柜子上的杏黄色木雕、一张张桌椅,错落别致。屋里灯饰精巧,光线暖而明丽,弥漫着慵懒的氛围。心神随着身体坐了下来,店小二适时地送来特制烤法棍。法棍,自然是根据法兰西面包改造而成,将其切开一条口子,内芯填充火腿肠,黄瓜丝,生菜,烤肉等小菜,涂上一层番茄酱,入口香软而不腻。以前我在早晨出门,路过小摊子或三轮餐车,就会跟越南大妈买上两根,然后赶去书店。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座位的,就在落了灰的书架前一边吃,一边站着看书,不知不觉,长长的法棍就被啃完了。
因为靠海,又有湄公河蜿蜒穿过,不用说,西贡的海鲜河鲜不会差。伴有茴香的大头虾好像挺受欢迎,身后的食客正小心翼翼地剥壳。大头虾又称“膏头虾”,头大膏肥,一只足有7两重。这里有蒜香和芝士两种做法,味道甚是鲜美,常常賣到断货。越南青蟹则是上好的肉蟹,个大肉厚,越式啤酒烧法和武汉的烧小龙虾异曲同工,钳子里也充溢着肉,味道极妙。
这里的甜点也很不错,最受欢迎的是三种糕点。红白绿分明的三色糕,用绿豆、红豆、山药做成,口感清淡,像果冻的味道;绿色的斑兰糕则软糯香滑,带有浓浓的奶香;浅粉色的芋头糕,中间夹有大颗的芋头粒,外裹椰蓉,口感最佳。老板说按这个顺序来吃体验最好,可以享受到味道由轻到重的整个过程。
胡侃瞎问,搞了半天才知道,原来牛肉河粉才是店里的招牌菜。老板介绍说,这道菜浇头必须丰盛,卤牛腩炖至软烂,手打的牛肉丸紧致弹牙,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唇齿留香,还有牛百叶和牛筋,辅以银芽、青柠檬、九层塔叶提鲜,清爽适口。河粉用的是广东米粉,韧而薄,久煮不断。
作为一道闻名遐迩的传统美食,河粉的汤头是关键。看着样子清淡,其实醇厚绵长,一喝就知道是花功夫熬出来的。老板泉先生骄傲地告诉人们,他这儿有专门的夜班厨房,汤底是用牛大骨和牛尾骨,花十二小时慢火细熬出来的高汤,汤面一直保持微滚状态,使得汤底清澈,汤味香浓,不油不腻,食用时加入辣椒酱或者海鲜酱,别有一番滋味。牛肉粉是主打,鸡肉粉和菌菇粉也不错。鸡肉粉很容易让人想起海南鸡饭。
我留学的时候,就注意到越南人对粉的热爱简直令人发指。单是菜单上的种类就有几十种。檬粉是越南粉的一种干拌吃法,河粉煮熟后捞出冷却,拌上鱼露,撒上牛肉、猪肉、虾饼、春卷、花生等配料,拌匀开吃,特别开胃健脾。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喜爱在特定的时期,让河粉和政治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发生了联系。战争时期,当时的西贡素以政客的尔虞我诈、多方势力的间谍活动、街头的镇压与反抗闻名。而西贡的街头有一间平字号河粉店,曾是越共的秘密基地。据说当年这间河粉店离美军指挥所(现为越战博物馆)只有一百米,距美国大使馆不远,因此许多美国大兵甚至外交人员都会到这儿用餐。
也许美国人做梦都不曾想到,外表平实的河粉店是越共的联络基地。这里从老板、厨师到跑堂,都是伪装的。当他们在一楼吃着河粉时,二楼的越共解放阵线突击队员正在策划如何攻击美国大使馆。一九六八年越战中最著名的“春节攻势”,正是在这里的二楼下达了作战指示。
有人说,越南人当年从平字号河粉店的地下挖了直通美国大使馆内部的地道;也有人说,美国在越战投入的资金足以登陆月球六次。一口酸爽的河粉汤下肚,扭头看着芸芸众生的自在吃相,恍如隔世,那个谍影重重、惊心动魄的年代早已逝去,如今只能从纪录片中去寻访了。
美国导演肯·伯恩斯为之花费十年的纪录片《越南战争》详细客观地描述了这场战争。总共十集,我可能是观众里面最没有耐心的一个,只看了最后一集。一九七五年三月,北越人民军发动顺化——岘港战役,在为期一个月的战斗中,南越军队惨败,美国总统福特坚持进行援助,但被国会果断拒绝。
南越政权犹如黄昏薄日,摇摇欲碎,像从前一样,长期处于贫苦混乱中的人们并未感受到一丝光热。战争快要结束的那天,人们的内心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天色阴沉下来,狂风大作,一树一树的叶片落在地上。昔日显赫的政客、富商、投机者,如蚂蚁般四处逃窜,直升机的涡轮旋转不停,污浊血腥的波浪骚动不安。那是四月的一天,人们将其称为“黑四月”。
就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这场战争是没有意义的,是两大阵营间的拉锯战。越南仿佛一棵树,他们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来回折腾,差点儿把细长的越南给锯断了。不过,那些美国大兵也会这样认为吗,他们也许会痛惜失去的青春,像嬉皮士那样追问生命的意义。但那些村庄的荒野上,游荡着的女人和孩子,她们的魂灵又该如何安放,她们变成鬼以后,会不会怨愤,会不会在一棵阴凉沉郁的大树下唱着歌。半个世纪过去,高压电线嚣张地架过半空,那曾经的一畦畦田地被开发成房子,大型商铺发出炫目的色彩和刺耳的音乐,成千上万的苍蝇,每天在低空盘旋轰鸣,直至淹没人们尖厉的哭喊。
三
抵达越南的那年正值盛夏,刚下车,一阵热浪扑面而来。烈日当空,空气凝滞地让人窒息。无论走到哪都有火焰跟着,即便在树荫下,汗水也汩汩流淌。直到带队老师将我们送至住处,空调吹出的冷气才熄灭了那些一路尾随的火。课少,我常常在屋外的走廊透气歇凉,呆望着几十米外的水塘。岸边,一棵大榕树倒垂在湖面,像一个淑女那样,每天照镜子。宿舍区前面有一条公路,偶尔会看到卖水果、冷饮、鲜花的阿姨路过,若遇上突然来袭的暴雨,她们也会过来长廊避雨。一个阿姨四十多岁的样子,温和有礼,极其面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伊始我们以为她是台湾人。言谈过后,才知道她曾去台湾做生意,无奈失败而归。但从其神色看来,完全是乐观镇定,毫无颓色。果不其然,几个月后,她在一家超市旁边租下铺面,做河粉、冷饮生意。一次外出觅食,我们无意间进入店内,一抬头,迎面撞上她的笑容。随后,吾等就成为她家的常客了。归程中忽然想起,初见她的那天,大家在长廊上避雨,伴随着隆隆的雷声和闪电,天色吓人,顶棚上茂盛的藤蔓植物匍匐着身体,雨水越下越多,双倍的威胁重压使彩钢瓦摇撼震颤,但终究还是没有掉下来。雨住,她告别离去。我看到,一个背影越走越远,斑驳的廊柱上流下几道水痕。
认识没多久,小鸢将我带到越南学生的宿舍,介绍给她的同学。他们对我这个中国人很是好奇,殷勤地用水果和加冰的茶水招待我。大概因为大家都是同龄人,无形间就消弭了距离。他们住在简易的平房宿舍,虽然狭小却没有逼仄之感。平日里门户大开,青年男女互相串门聊天,一派热闹的景象。因为炎热的气候和散漫的生活习惯,他们通常都是赤脚而坐,小小的脚丫踩在微凉的地板上,使我回忆起童稚时光。几人之中,小鸢有一个小型梳妆台,依次放着许多印着外国商标越南文字的洗面乳、粉底、唇膏之类的化妆品,包装精良,商标图案不俗,应该是一个外国名牌。其他人则不然,我看她们的桌上仅有简单的护肤品和防晒霜。后来得知小鸢来自西贡,父亲经营着一个古玩店铺,家境殷实,其吃穿用度自然要比几个北部山区的同学优越。
她带我穿过熙攘的人群和飞驰而过的车流,在巷口买春卷和豆浆作早餐。我们走过两旁挨挨挤挤的商铺、贴满广告的电线杆、街道中心的花圃、甬道深处的小寺庙。一排齐整的法国梧桐呆立着,咖啡厅的茶褐色玻璃神秘幽静,从外往里看影影绰绰,引人遐想。滚烫的沥青路、飞驰而过的私家车、阴影中翕动的树叶、女人的窈窕背影、侍应生弯下腰的瞬间以及静谧得快要消亡的下午。虽有佳人作伴,仍然感到溶漾不定仓猝乏术的四顾茫然。
水果市场的瓜果蔬菜之多品种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热带气候的光热和雨露仿佛能生长出一切渴望。鲜艳明翠的芒果、西瓜、榴莲、菠萝蜜、火龙果,自有一种生于沃土之地的骄傲。它们也像鲜花那样争奇斗艳,迷乱着人们的眼睛,勾引着人们的味蕾。西红柿,空心菜,大头菜,油麦菜,在木板支撑的摊子上躺着,安然地等待人们挑选。我们正看的兴味阑珊,一位老妇人戴着白色布质的遮阳帽,拎着菜篮,从身边踱了过去。
小鸢的朋友家,推开铁栅栏进去没几步,就是延伸而去的石板路,两旁每隔三五米就摆放着一盆花木。步入宽阔的庭院,远看有罗汉松、榕树、棕竹、海棠这样的树木,黛绿,浅绿,墨绿,各式的绿意都植种在枝上。我惊讶于它们同时拥有生命的不同形态,不像我们,每个人都在平静的绝望中度过一生。有的枝头刚发出嫩芽,像小鹿顶着的新角,有的在更接近大地之处,深藏着经年的旧叶片。
落座,一番寒暄过后,主人家端上了白斩鸡、卤水鸭、焖猪蹄、凉拌黄瓜丝、炒空心菜、罗勒叶汤和好几种不知名的蔬菜,满满地摆了一桌子。越南阿姨热情地夹菜添饭,询问我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在这样一个注重长幼尊卑的国度,我深感不安。小鸢和她的朋友从我僵涩的笑容中,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局促腼腆,她们先是表示理解,说了些安慰的话。但没多久就拿我开涮,不再叫我哥,而是叫我姐。这样的玩笑在越南是关系亲密的意思。
饭后,越南阿姨对我们说,今天是赶庙会的日子,祭拜用的供品已经准备好了,若愿意的话可以一同前去。我自然是求之不得,立刻应允。出了院门,从右侧的马路往上走去,大约一公里路,说笑着很快就到了。在山顶俯瞰着城市的面貌,可以昂首阔步,小范围地居高临下。晚霞映照着寺庙的门,那被香客摩挲过无数遍的铁锁锃亮无比。踏上台阶,远远地看到未燃尽的香烛似幻似灭,鎏金的佛像和菩萨相貌庄严。脱鞋往大殿走去,步伐凝滞起来,仿若在齐膝的河水里。阿姨将带来的食物,豆干、芝麻糕、无花果、花生和海带摆放在供桌上,我们不自觉地走到蒲团垫子前,伫立在侧的出家人提醒,可以许愿。叩拜完菩萨,起身时,阿姨往功德箱里投放早就准备好的香油钱。
寺门外,黄檀树和天竺葵是如此的安详,雨水洗涤过的枝叶一尘不染,它们自由地伸展着,无人能看出它们正吞噬着日轮。游人逐渐离去,一个个背影在蜿蜒的路上颤动。多希望礼佛的心愿能够实现,在这漫长的时间谎言和虚无的缥缈空间之中,活着的每一天无不是对生命的朝圣,人们所求不多,终极的意义和永生那是神的事,对于凡人来说太奢侈了。
四
我正在心里盘算接下来的行程,既然好不容易来了,就要好好探寻一番。一头扎進王宫圣母教堂,其穹顶及墙上的彩绘玻璃如旧梦般耀人眼目,大厅四周通向许多小祈祷堂,里面每一间的神龛,样式都不相同。
偶尔有几个人影飘过,多是西方面孔,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面对圣母像时,眼神中又充满了谦卑和敬畏。现代以降,文明之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想必他们也熟知母国从前的历史,在自己的国家陡觉祖先的光辉不再灿烂,但其所发出的光,曾越过不太平的太平洋,强烈地照耀着世界。于是乎西贡对于他们近似于祖先发达时期留下的遗迹,除了凭吊缅怀,也应有追溯源头,安慰迷惘破碎之心灵的作用。
相形之下,我的同胞们走出国门,部分是抱着看西洋镜和炫耀存在感的缘由。一群人浩浩荡荡,营营扰扰颠倒昼夜。每经过一个地方,仿佛温暾又酷烈的马蜂,惹不得,不然会蛰人。若是独自一个,又一副“长戚戚”的模样,急于找熟人走捷径,调弄些先前听来的鬼蜮伎俩,被骗被忽悠的不知有多少。想想不免觉得好笑,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对一切都装作不在乎,却又在心里暗暗地掂量每一事物的价值,这可能就是那件反复熨烫的双层外衣。我宁愿脱了它,凭着直觉穿行在壁画,雕塑等艺术品中间,大汗淋漓地洗澡,洗却一点惯于中庸的猾癖,祛除一些俗世的桎梏。
法国殖民时期,穿的是一层更加厚重的外衣。他们仿照巴黎圣母院的式样,将大批红砖从海上运来西贡,建造了这座造型匀称,气势宏伟的哥特建筑。塔尖耸入云端,若站在它的脚下长久仰望,无疑会让人望断脖子。然而,在更高远的地方,无垠的苍穹正审视着一切。走出教堂时,身后传来了悠扬的钟声,激情化为忧郁。走廊尽头似乎还回响着唱诗班的歌声,一只只白鸽从木窗飞出,我嗅到某种类似于青草香味的东西正在升腾,走到圣母玛利亚的塑像面前,那一刻,我渴望成为一棵孤零零的树。
无论我们多么地想要停留,时间总会将我们推进更汹涌的波涛。回过头来,法国人对越南的建筑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中心邮局是古典稳重和现代实用的两相结合,远观,错以为是法国南部小镇的车站。散着小碎步往前奔去,到了跟前才发现门侧有两个穿着绿军服的士兵。大厅呈长方形,正面的墙上挂着越南领袖的巨幅油画。两侧的柜台延伸到底,中间的空地难得做一次自我,比起千万人踩踏,空空如也才是它的本色。柜子里放着牛骨制品,沉香,香水,椰子糖,奥黛等特色商品,既说是商品,已然是本真之物被捆缚进了牢笼。若动物、植物可说话,它们定会说,人啊人啊,你走开。游客寥寥无几,一个在大厅拍照,一个对着窗外空旷的喷水广场发呆,还有一个拿着一大叠明信片奋笔疾书。
走到美术馆并不需要多长时间。老远就看到它遍身的橘黄色外墙。整个建筑在结构上融合了一些越南特点,豁开的一排窗户,能增加空气流动,有益于暑热的发散。一号楼的套色蚀刻玻璃窗花像广州西关的满洲窗,室内陈列的多是越南艺术的精品。画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是一副愁苦的表情。对他们来说,贫困和战乱已经成为生命的底色。几十年来,艰难时局所带来的重负,无疑还像一块石头压在心灵深处。其余是较小的陈览室,内里光线太暗,展品少,所以没什么游客。唯有头顶的老式风扇呼哧呼哧地转动,人一凝神,时间和空间就停滞,心脏也凝固成楼房的水泥块。
从前的人绝难料到,曾经权贵们频繁出入的地方,如今普通人也可以用脚步去丈量。历史不正是这样,对错、荣辱、真相、谎言,一切泥沙鱼龙声色犬马的诡谲传奇,总会在雨歇天晴的时候,倥偬了断,浮出水面,如沙滩上的一枚枚贝壳,任由后人拾起剥开,收藏或是抛弃,自有其命运。
诺罗敦宫,是法国在东南亚殖民地的总督办公地点,管理法属印度支那的各项事务,一九五四年法国人撤离后,将其移交给南越政府。宫殿的庭院正对着西贡当时最美的林荫大道黎笋路。人们散步走的远时,就到了大道的尽头。站在四楼,周边的景色一览无余。这样的设计,其实更符合欧洲人的审美习惯。顶楼有一个舞厅,当年南越政权的达官贵人,名流淑女们在这里通宵达旦地举行宴会,灯火辉煌,周围的居民对此常是“横眉冷对”。直到北越的坦克撞破铁门,一切宛若一场盛大的烟花,只剩下一地的灰烬。
本来也只是一栋平平无奇的水泥建筑,但其见证了这个国家的跌宕命运,不得不记上一笔。由于遭到炮弹袭击,受损严重,南越政权对其进行了修整和重建。那時正值二战结束,百废待兴,刚刚从饥饿和废墟中走出来的人们,无暇顾及审美,完全以实用主义为导向,不论是东方阵营还是西方阵营都建设了大量类似的水泥大楼。如同当时遮蔽、分割全球的铁幕那般,这些建筑都结实坚固,缺乏生气,冰冷无情,毫无美感可言。
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艾利丝·霍珈曾说过一句,如果有人欺侮你,你就种一棵树——这也太美丽了,可地球上那么多树,一棵挨着一棵,它们哪会知道是谁欺侮谁呢?意外地发现,整栋楼里淡绿色的窗户是特制的,从地上一直抵达房檐,可以一扇扇地打开,如同横放的百叶窗。走廊的水泥栏杆刷上白漆,呈圆锥形。特殊的几何造型把阳光按照不同的时刻和角度切割成一个个图案,投射到光可鉴人的地板上。热带的风从廊间穿过,又暖又凉。
法国殖民时期的歌剧院,一千九百年落成,二战后期被毁,后几经翻修。据一九六九年茂野先生所拍摄的图片,当时的设计简单利落,而现今的外墙与廊柱则多了一些华丽的设计。南北分治期间,歌剧院曾作为南越的议会大厅使用。南北统一后,一度长期关闭,后来为了举行文艺活动,才又再次开放。
通常是晚会戏剧电影散场,喧嚣忙闹过后,西贡整个疲乏不堪,到处脏水垃圾。长得迂阔的河流,蒸发着强烈的臭气,野狗站在对岸狂吠。一家家灯火熄灭,马路上的夜风无来由地发癫,不断地挥发这座城市的汗味腥味,淡淡的,谈不上恶心,但让人知道,因为那时候是个春夜,所以现在也是个春夜。真的能感觉到路边的房屋在喘息。兀自摇摇头,身后一片枯脆的树叶旋落触地。
五
现代人的旅游,多是听导游背书似地讲解,走走过场,拍点照片,实在只能是旅游。类似于在水族馆隔着玻璃看鱼,虽说也看了个大概,但没有肌肤肉体的触感,没有经过脚步的蹒跚丈量,没有将手掌伸进历史堆去探寻一二,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生命不也是如此,更多的人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从前我过分地追求这个目标,时常在心中念着保尔·瓦雷里的那句“你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近几年,觉得那目标,愈加地远了。不久前有古琴家告诉我,只管走去,不要问终点,因为所有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青年人总是想询问答案,就像王尔德的警句那般恼人,耳边不时嗡嗡响,克尔凯郭尔激动地说:小兄弟,非此即彼呀!
西贡最为世人熟知的当属勋伯格和鲍伯利共同创作的音乐剧《西贡小姐》。越战后期,西贡面临最后的溃败。夜总会里,混乱、绝望、动荡、危险与激情充斥其间。美国大兵克里斯与西贡舞女阿金,在“世界最后的一晚”,面临着残酷凛冽的爱情结局。儿女私情放在一边,他们注定要分离,金为了孩子选择牺牲自己。那样的情感浓烈而醰醰有味,直到如今,人们还是会忍不住地落泪。
关于“西贡小姐”,英国知名记者安东尼·格雷有感而发:“穿着越南奥黛的女子,宛如漂浮在向晚的微风与罗望子树下,既端庄又挑逗。” 最引人遐思之处,莫过于两侧衣裤交接处隐约可看到的一点腰肉,过去保守的年代不知撩动过多少男人的心魂。它将女人从头到脚紧紧裹住,薄纱底下的躯体却又呼之欲出。
另一位让西贡走进世界视野的人,是法国小说家杜拉斯。《情人》描述了一段充满情调的异国之恋,曾获龚古尔文学奖,使作者成为当代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也让曾经默默无闻的湄公河和西贡成了无数读者心中的向往。川流不息的河流,喧闹的渡口,水岸的棕榈树……一九二九年的西贡码头上,一法国少女与一华人富家子弟在轮船上邂逅。湿漉漉的热带空气中,他们肆意地释放身体的情欲,一次又一次地撞击彼此的孤独。由于肤色原因,他无法拒绝命运的安排,爱情成了深谷中漂浮着的渊薮。这段情,早已成为西贡浪漫而凄凉的底色。
黄昏时分漫步在西贡河畔,感受着它的旖旎多彩,夕阳撒下的金光掩盖住被污染的河水。街道上的车辆横冲直撞,行人悠然四顾,河对岸红顶黄墙的法式建筑门窗紧闭。虽是浮光掠影,我早已用眼神把西贡掠夺了个遍。如果说表面不代表内部,那很多不在眼前的内部经常被我的眼睛忽略,我总想探寻不可见的本质,却又总是被一种质量不高的忧伤所影响。
历经多个政权的统治,如今的西贡,其实是一个种族、宗教与文化交汇的三岔口。今天的“西贡小姐”不再是那个痴等情人的阿金了,她们可能是穿着奥黛的学生、也可能是海外归来的女白领。闲暇时,与酒店兼职的越南女学生闲聊,她告诉我,等读完经济,她会在西贡找一份工作,同时继续学习中文和英语,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在西贡的城市里,时常会见到纪念民族英雄的雕像、街名,比如阮惠街。阮惠史称光中皇帝,武功高强,曾击退暹罗等邻国的军队,其英勇御敌的事迹备受越南人怀念。西贡河边,陈兴道的雕像竖立在街道中央,他是十三世纪越南陈朝的皇室,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军事天才,留下多部著作。泱泱中华,留下来的人物何其多,但有一类,人们已不常提起了。在谭嗣同和秋瑾的时代,历史的车轮下,多少英雄烈士,成千上万地牺牲了,血渗进暗河,骨肉培植新的泥土。以身殉道,以为能洗清民族的罪孽,能让人心向善。可社会上多少悲惨离奇,丧尽天良的事,还在发生着。
不同于日本的西化质朴而具体:参酌英伦制度,效仿法兰西教养,更多的学习项目来自德俄两国,包括哲学、文学与音乐。越南所受的外来影响是别人强加的,如今看来,对其现代化有益,但那是经历了风雨苦楚换来的,心中自有一份难言的隐痛,所以在接受度上远远不如日本。国家的自信,离不开民族的信仰和平民在危难中树立起来的精神,但真正离不开的是鲜活的人物,长久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生活美学。古希腊哲学家有一个说法:“灵魂超越,能直接体认并拥有永恒的文化理念。”这使我想起《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若真能达到物我两忘,物我相融的地步,化作一只蝴蝶飞到民国春天的窗台上,望着鲁迅、郁达夫等人在一间无锡馆子吃饭闲谈题字,那是怎样一种概味和风度。但人生开始就是失落的一刻,所谓的断层,正是遗忘,包括一整套人情世故风俗习惯。也许以毕生之力试探追求,也不可能像回忆一般将那些失去的重新寻获拥有。
六
树荫下尽是露天的简易桌子,三三两两地坐着聊天的年轻人,他们穿着短裤拖鞋,在谈笑中你来我往地举杯畅饮,可以听到越语的六声调铿锵有力。在越南,人们似乎有着永远用不完的时间,咖啡馆廉价而普遍,酒水摊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在一个理想的下午,让身体深陷沙发,来上一杯咖啡,整个街道都为你繁荣。去过西贡的人,都对其独有的滴漏咖啡印象深刻。简单的做法是,將磨好的咖啡粉盛进金属过滤器,倒入滚开水,咖啡一滴滴流到杯子里,大约十分钟后滴完。这时可以随个人口味加糖或者炼乳,馥郁的芳香沁入心魂。
迷醉之中,陡觉一切美景美食梦幻似的,并没留下太多踪影。我之所以马不停蹄地奔忙,许是因为那颗不容停下的心,急于追认曾逝去的时光和史迹。从前缓慢如平原上的河流,即便是雪淋豗漓的严冬,人们也会勉力前行,在院坝里筹备年货,忙得如火如荼。互相倾心的人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上游的情郎急于奔向恋人,可长路漫漫,沿途多险滩。等待,守着一块嶙峋的礁石,等得身影憔悴。那样的等待是时空的双重停滞,是封闭而情意绵绵的世界。我凝神观望,多希望街头的行人中间出现小鸢的身影。沿着河堤走去,岸边的绿树枝叶明净,亭亭而立,不像我面目可憎。
老旧的街道上嘈杂不堪,多是黄色屋檐的小阁楼,那些陈旧的阳台和肮脏的百叶窗后,不知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忧乐。这里是杜拉斯的Cholon,是无数华人的唐人街,是曾经遍布鸦片馆和赌场的烟花之地。繁华地段有结构繁复的洋楼,人潮汹涌,无片刻止息。堤岸区,居住着100多万的华人,一个巨大的市场、商业、生活区。沿街的店铺写着中文招牌,中医馆和中华会馆隐匿其间。来自不同省份的华人经营着不同的行业,湖南人从事纺织业,广东人投身渔业和运输业,福建人经营粮食。
记得小鸢的祖父曾是军人,来自潮州,大概上世纪四十年代来到越南。几个月以前,当我翻阅到国民党败退的一节。恍惚觉得,莫非小鸢的祖父正是那次逃亡中的一员。但为何流落至越南,其间经历过怎样的凄凉和凶险,我等不得而知。想必她的祖父和那些背井离乡的华人一样,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片热土上开创事业,找个越南女人共度余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后代子孙识越南文,说越南话。从此落地生根,将故国埋藏在心里。
拐进曲折的甬道,数次问路,终于到了古玩街。鳞次栉比的店铺,招牌随主人的脾气,即便纷乱,也乱的有个性,有样子。在我看来,古玩这类东西和美食差不多,有时幽深的小巷里才有绝顶的好东西。放眼望去是一系列的书画,陶瓷、紫砂、根雕、漆雕、奇石……我不断上前询问小鸢家的店铺位置,无奈他们都不知道。我暗自奇怪,她自小跟着打理店铺,附近的商家应该会认识吧。何况她那样靓丽活泼的女孩子,多么引人注目啊。不过商场如战场,哪里会有永远屹立不倒的买卖。几年的时间,有时候足以让一条街都换了店家,这样的事我曾亲眼见过。
在堤岸区的核心地带,福安会馆富丽堂皇地出现在面前。据说是福建人一八一六年创建,用于祭祀各路神仙英雄。大堂的条桌上陈列着两瓶插花,地面铺上了木板。香案上供奉着观音、关公和城隍爷的塑像。另外,他们几乎把能管事、用得上的各路豪杰,都奉迎至侧边的供桌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但必须承认,这体现了沿海地区“有奶便是娘”“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精神。会馆之中,除了古旧的物品、装饰以外,木雕艺术尤为独特。在二十四块横匾、四块大木匾和八副对联上,工匠艺人使用沉雕和浮雕技术,营造出各种花纹、龙、凤,加上遒劲有力的汉字,传达了对英雄神灵的敬畏虔诚之心。这些华裔同胞,虽然出走已久,乡音全改,但隔着一衣带水的南海,仍眼泪汪汪地望着彼岸,时不时地神游故国。
华人迁居越南,由来已久。在漫长的“郡县时期”,一批批华人移居越南,包括领主、官吏、商人、手工业者、失势的旧臣和罪犯……几乎从那时候起,华人就对越南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影响。曾经数量巨大的明朝遗臣、士兵因不满清朝的统治,皆相率南渡。后来被越南朝廷安排到“河仙(HàTiên)”。当时只是一个处在暹罗湾深处,丘陵和岛屿星罗棋布的偏僻渔村。明朝人到达之后,利用从中国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及经验,对河仙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使荒土变成良田,从河川所引之运河四通于田间,使这个原本“几不见人烟”的小渔村日益繁荣,经商的“海外诸国帆樯连络而来”,一时之间,河仙“胡同穿贯,店舍络绎”,号称“小广州”。他们还设立衙署、官吏、军队、城堡、市街,铸造钱币,创建文庙。河仙不但变成了一片可居之地,甚至还拥有了自己的文化风景。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河仙十吟》,赞颂河仙风物:“东湖印月,南浦澄波。屏山叠翠,石洞吞云。金屿拦涛,珠岩落鹭。萧寺晚钟,江城夜鼓。芦溪渔舶,鹿峙村居。”
出发的前夜,想起自己在陈兴大道散步的样子,就像在自家门前一般。会馆的大殿里烟火缭绕,陈列柜里,明朝士兵的帽子已锈迹斑斑,我仿佛看到他们寂寥的眼神向北遥望,并发出几声充满豪气的铮铮訇响。到了车上,施了蒙太奇手法的记忆,像播放电影似地一幕幕跳出来。那热闹的范五老大街,旧颓的墙面爬山虎不顾一切地攀上房顶。商铺里,花花绿绿摆着各类繁杂的舶来品。年轻女人着薄衫,汗津津的脖颈沁出肉欲。褥热的屋檐底下,华人在悠闲地打牌。一群外国人从咖啡店门口驻足,不知在谈些什么。放学回家的孩童欢笑地跑着,消失在曲折的小巷。
行驶在西贡至美萩的高速公路上,两旁是一马平川的稻田,无穷无尽看不到边际。在这黄绿的海洋中,闪过丛丛棕榈椰树,楼房和茅棚混杂的村落。稳坐驾驶位的越南司机不会知道,三百年前,这里曾是瘴疠弥漫,猛兽出没的荒凉之地。途中乘客下车小憩,有的蹲在屋檐下吸烟,有的站在农家的竹栅栏旁说笑,有的和我一样,就在路边的小饭馆解决晚饭。
夜越发深了,饭后的我们继续赶路。我知道,即便是荷兰大帆船,也驶不进西贡了。
■责任编辑 包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