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信息化保护的“姑苏样板”

2022-01-29 09:04丁云
现代苏州 2022年1期
关键词:街坊姑苏保护区

丁云

三茅观巷沈宅在进行文物建筑空间信息采集时,由于住户房屋吊顶将屋架等构件挡住,无法采集到信息。征得住户同意后,工程先拆除建筑房屋内现有吊顶局部,观察屋顶、梁架的保存情况,实现毫米级测绘精度目标,以保证测绘信息真实、完整,待测绘完成后,再对房屋吊顶进行原样恢复。

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保护区、姑苏区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建设、完善了古城保护信息平台。

古城“家底”一图展示

作为苏州人文积淀最为深厚、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保护区、姑苏区拥有各级文保单位1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3处。

2020年,首次保护对象普查全面完成,对保护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古城墙等19类保护对象进行全要素信息采集,收录保护对象数据9.7万余条,绘制图纸4000余张、筛选利用照片8000余张,形成首份保护对象名录,建立古城保护信息平台。

2021年,在首次普查成果基础上,保护区、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开展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二期)项目建设,突出重点,精耕细作,创新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组织专业项目团队对7号街坊、15号街坊、20号街坊、32号街坊4个街坊内共102.1公顷内的传统民居、推荐历史建筑开展调查研究、甄选和梳理,深入挖掘文物建筑口碑资料,加强历史院落研究,对街坊公共空间内的古树、古井、古牌坊、古驳岸、地名等历史要素拾遗补缺,按照价值分类建立档案,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

信息采集数据经过格式转化、数据校验等处理流程,形成精准、详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数据库,同步挂接至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空间数据检索技术,分街道、社区、街坊呈现保护对象数据及分布,实现古城“家底”“一张图”展示,为保护对象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动态状况实时掌握

接入视频监控37处、温感设备116处、保护对象全景8处……保护区、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对接大数据局、城管、住建、联动中心、消防等相关部门,对古城保护信息平台进行外部信息资源的有效挂接:基于IOT 高效物联感知网络建设动态监测系统,接入实时感知数据,便可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点、古城墙、水质、气象、电气火灾隐患、消防等开展动态监测。

“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古城保護对象的远程监控和应急预警,将‘人防+技防’双管齐下的‘保护网’织密,为保护对象安全管理保驾护航”。区古保委相关人员这样解释。

“三维信息”广泛应用

2021年,保护区、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创新开展居住类文控保建筑空间信息采集,首批选取三茅观巷沈宅、叶天士故居、洪钧祖宅、陆润庠故居4处体量大、历史价值高且居住密集的文物建筑开展数字化保护,运用移动测量技术、三维全景技术、无人机正射影像采集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等专业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色彩真实性还原技术、多尺度三维重建技术等进行采集数据处理,进而形成文物建筑三维模型。

目前,叶天士故居等4处文物建筑三维模型及实景图像已上传至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可实现一键“云游”老宅,在全面展示文物建筑的同时,也为今后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精密数据。同时,这些文物建筑的采集数据还将为今后开展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特别是苏式建筑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精细架设保护平台

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二期)项目开展过程中,区古保委与社区网格员全程参与,遇上户主外出、房屋空关等情形,便会积极协调市区部门、街道以及产权人,约定上门时间后进行补充采集,以不低于95%入户率的标准推进信息采集。

不仅如此,平台建设还充分汲取了专家智囊团力量。2020年首次保护对象普查通过专家论证,2021年又分别邀请专家对文物建筑空间信息采集及街坊信息采集进行评审。同济大学伍江教授等古城保护领域知名专家纷纷“把脉”项目成果,提出宝贵意见,为项目质量进一步提升做出指导。

保护区、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古城保护信息平台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建成的保护对象综合性信息平台,为保护对象的日常管理、保护利用提供第一手详实资料。未来,我们将立足苏州古城历史文化遗存深度普查成果,进一步完善平台内容,提升平台应用型功能,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信息化保护的‘姑苏样板’”。

猜你喜欢
街坊姑苏保护区
一城一心,原创歌曲《姑苏同行》致敬苏州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狗咬男孩两次 父亲打死狗遭索赔
唐朝城市街坊布局规划
姑苏情
百万庄小区街坊调研及街区改造设计
永不相识的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