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沫彦,陈嘉顺,林 文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 汕头 515000;军事科学院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北京 100166)
长期以来,Swatow 被认为是“汕头”的英文译名之一。大英百科全书认为汕头的英文名称有:汉语拼音Shantou,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Swatow 在公元1600 年左右就见于欧洲的出版物,如图1 和图2 所示①图1 和图2 来源于谷歌图书搜索引擎www.books.google.com。,最早应是代表一种瓷器类别,即Swatow ware(汕头Shan-t’ou(或ShanTow),旧称Swatow。从语言的角度审视,很容易能够理解汉语拼音Shantou 与威氏拼音Shan-t’ou(或ShanTow)的写法。而“Swatow”的写法缺乏相应的拼音方案支撑,关于它是何时出现的,因何出现的,国内学界对此也缺乏讨论。器)。简单地将“汕头”与Swatow 认定为直接互译关系有时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大英百科全书另外一条词条“Shantou ware(Swatow ware)”,介绍了汕头器在公元16—17 世纪从中国大量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由于汕头与Shantou、Swatow 三者的直接翻译关系,大英百科全书得到了一个有些自相矛盾的推论:
图1 1620 年Edward Elton 所著《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of Saint Pavl to the Colossians:Delivered in fundry sermons》[1]
图2 1618 年v Jonaty Bohutskho z Hranic 所著《Druhá Apologie Staww Krlowstwj Ceskho,Tlo a Krew Pána Gejsse Krysta pod Obogj pigjmagjcéch》[1]
Shantou wares,Wade-Giles romanization Swatow,various types of porcelain produced mostly in Fujian province,southeastern China,during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Most pieces were exported to Japan,Southeast Asia,India,and the Middle East;some went to the European market.At one time it was believed that this porcelain was shipped from the port of Shantou,but contemporary records do not support this theory.Most pieces were large plates and bowls,decorated in underglaze blue,although some were decorated with overglaze red,green,and turquoise,and there was also a limited use of black.The decoration was loosely drawn,with an uninhibited,spontaneous quality that appeals to the modern eye。
——《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Shantou wares 词条[2]
将上述论述简化成表1:
表1 大英百科全书对Swatow wares 的解释
在国内文献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疑问:
汕头器或克拉克瓷之谜最早可追溯至1602年。“直到1602 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V.O.C)总部设在爪哇,中国船和澳门商船带去瓷器销售。”1603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劫获葡萄牙商船圣卡特琳娜(Santa Caatiran)号,这艘船的船形在葡萄牙造船业上称cararcas,荷兰语将其写作kraak,故船上的瓷器被称为“kraak porseilein”,音译“克拉克瓷”,又称“汕头器(swatow)。
汕头器这一称谓暗示这种瓷器的产地和贸易港与汕头有关,然而汕头的开埠年代是1858 年,似乎不太可能是16 世纪末、17世纪初的克拉克瓷的贸易港。
——金国平、吴志良《流散于葡萄牙的中国明清瓷器》[3]
“汕头为咸丰八年,近于天津条约方开为商埠,十九世纪以前……潮州货物皆由樟林港出入,明代之外销瓷而目为汕头器,岂非滑稽”。但是,相当一部分“汕头器”应是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生产出口的粗瓷,至于为什么偏以“汕头”命名尚待考查。
——翁舒韵《明清广东瓷器外销研究(1511—1842)》[4]
显而易见,“Swatow”和“汕头”并非同时出现。Swatow 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最迟见于公元17世纪初),在陶瓷贸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汕头”二字成为正式地名则要到1858 年开埠时由两广总督劳崇光裁定。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已有的证据,从Swatow ware 出发,先讨论Swatow 在公元17 世纪初的所指,再讨论“汕头”与Swatow 形成互译的逻辑。
汕头器(Swatow ware)的出口贸易与克拉克瓷(Kraak ware)有密切关系。2010 年5 月1 日,明代沉船“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打捞出水的大批文物第一次对公众展示,发掘工作显示“南澳Ⅰ号”可能沉没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年),载有大量“克拉克瓷”和少量景德镇青花瓷[5]。克拉克瓷是由荷兰人命名的一种产自中国的青花瓷器。根据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彭慕兰的著作《贸易打造的世界》[6]所述,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荷兰人把这种瓷器以商船的名字命名为“克拉克瓷”(Kraak ware)。
国内学者对克拉克瓷的研究综述如下:郭学雷分析了“南澳I 号”沉船年代,认为其大概位于明隆庆到万历年间,这批瓷器可能从漳州府海澄县月港出发,沿福建沿海南下,在南澳岛海域不慎沉没。其证实了文献所记载的明代大规模陶瓷贸易[5]。熊寰认为,克拉克瓷产地较为广泛,瓷器的等级不一,精美瓷器应是从景德镇出产,汕头器则品质较粗糙。他将克拉克瓷的出产地范围扩大到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同时认为汕头器即是漳州窑出产的粗糙瓷器[7]。金国平、吴志良对明清时期中葡贸易中的瓷器部分进行了梳理,他们将“汕头器”与“克拉克瓷”等同,亦认为“汕头器”或“克拉克瓷”的主要产地是漳州窑,但由于漳州窑的窑址规模不大,瓷器种类也少,因此可能存在其他产地。“汕头器”或“克拉克瓷”的主要贸易港口应是南澳岛到厦门湾(月港)一带[3]。林忠干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商人先后参与克拉克瓷贸易的历史,并介绍了一条值得注意的线索:巴巴拉·哈里逊对荷兰吕伐登的普兰西夫博物馆的藏品完成《汕头器》一书,认为“汕头器”均与平和窑烧制的雷同,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输入印度尼西亚的贸易陶瓷[8]。
同时,笔者找到荷兰吕伐登普林塞霍夫陶瓷博物馆亚洲馆馆长Eva Ströber 的一份公开报告《The Collection of Zhangzhou Ware at the Princessehof Museum,Leeuwarden,Netherlands》[9],其中对汕头器的定义:
Definition:What is Zhangzhou(Swatow)Porcelain?
A large family of provincial porcelains,often with vigorously painted decoration,made around 1600,used to be called“Swatow”.The name referred to the port of Shantou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province of Guangdong,“Swatow”in the historical Dutch records.
依据报告,她认为“Swatow”这个单词在荷兰历史记载中指从汕头出口的陶瓷,在公元1600年前后大量制造并出口。两项线索比对之后,可见公元1600 年前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 年)是所谓的汕头器(Swatow ware)大规模出口的时间段,但当时“汕头”并未成为一个地名。Swatow的产地是漳州窑,属于克拉克瓷的其中一个部分。Maura Rinaldi 考证了1557—1657 年期间是克拉克瓷大量制作并出口的年份,同时对克拉克瓷的性状进行分类。在她的专著《Kraak Porcelain-A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Trade》中,克拉克瓷的含义更像是明代中后期景德镇青花瓷风格,并被漳州窑等仿造生产,17 世纪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保存了大量克拉克瓷器交易记录,现代考古也支撑了这些记录[10]。John N.Miksic 的专著《Southeast Asian Ceramics:New Light on Old Pottery》同样对Swatow ware 译为“汕头器”的时间逻辑存有怀疑,他认为Swatow ware 是16—17 世纪从广东和福建交界出口的外销瓷,特别是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商人经印尼、越南、南非等地将Swatow ware 转运到欧洲市场,在上述地点均有载有Swatow ware 的古沉船[11]。
综上,克拉克瓷(Kraak ware)与汕头器(Swatow ware)在主要出产地、性状、主要出口地、制造时间都有重叠之处,经常在文献中一起出现。由于Swatow 与汕头的互译关系,导致研究者们对Swatow 在1600 年前后出现却被翻译为“汕头器”怀有疑虑,也有研究者对“汕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探寻,但未有考古证据[12]。
无论克拉克瓷(Kraak ware)与汕头器(Swatow ware)是否完全等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上述资料来看,下列观点得到文献与考古发现支撑:
①它们的主要产地之一是漳州窑;
②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商人先后从事克拉克瓷或汕头器的贸易,其中汕头器贸易更常见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爪哇时期;
③公元1600 年前后是汕头器大规模出现的时间段,南澳岛是汕头器主要出口地或重要航道。
因此考察这个时期的南澳岛对Swatow的词源考证显得十分必要。
将考察重点放在16—17 世纪的南澳岛,当时的南澳岛存在特殊之处——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开始由闽粤分治(由潮州府饶平县和漳州府诏安县共管),由于孤悬海外,军民事务由驻岛军队管理[13]。“南澳I 号”沉船位置是今南澳岛云澳镇东面三点金海域,这个重要的地点应归属于漳州府诏安县境内,依据如下:
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95 卷》[14]诏安县部分:
本漳浦县南诏地。宋为临水驿。元至正间,右丞罗良命屯官陈君用城之。明弘治间,广寇为患,调漳州卫后所官军,置守御千户所。正德己卯,设捕盗通判驻焉,兼督平和、饶平。寻以不便,废。嘉靖八年,乡民许仲远等,请设县。九年,议析漳浦县二、三、四、五都为县,名县曰诏安,取南诏安靖之义。皇清因之。
如图3 所示,嘉靖九年(1530 年)诏安县由原漳浦县二、三、四、五都组成,其中“三都”的大概范围是东达凤山岭、西临分水关、南达宫口古港、北至牛皮岭[15],南面梅岭港与南澳岛十分相近,根据地图亦可清晰见到云澳同属境内。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6]所示(见图4),1582 年(明万历十年)漳州府范围涵盖了云澳,南部海域亦是“南澳I 号”沉船位置的相关海域。
图3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95 卷》潮州府界
图4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明时期图》漳潮分界示意
至此,诏安县“三都”映入眼帘。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三都”南部的梅岭港(亦称宫口港)是明代重要的外贸港口,是早于月港兴起。《诏安县志》称:“漳之洋舶,其先实发于此。后以其地屡为倭寇所凭发,船移海澄。”[17]明代学者张燮《东西洋考》明确载述:“漳州外贸‘先是发舶在南诏之梅岭,后以海贼梗阻,改道海澄。’”[18]
从语音的角度进行对比:
如表2 所示,三[sa1]都[do1]与Swatow 的荷兰语读音[suado]在音节相等,声母和元音一致,唯一区别是Swatow 多了一个介音[u]。需要指出的是,葡语和西班牙语中Swatow 的读音与荷兰语一致①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均采集自谷歌翻译引擎https://translate.google.cn/。。
表2 闽南语“三都”和三种外文中的“Swatow”发音对比
因此,基于下述三个理由:①“三都”的形成时间——1530 年,与克拉克瓷、漳州窑、汕头器等陶瓷器具出口的活跃时期相符;②“三都”的贸易中心位置——南面有梅岭港、南澳岛,以及北部与克拉克瓷主要出产地平和县沿水路相通;③三都与Swatow 发音接近。推测“三都”有可能是Swatow 的词源,葡萄牙人曾在此进行交易,荷兰人则是在17 世纪前后接过了葡萄牙人的生意。
必须说明的是,本文论证的锚定点是公元16—17 世纪的诏安县“三都”,匹配了“南澳I 号”推定的大概年份和沉船位置所在,以及海外文献考证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此的交易时间。但从更长的历史和更宽的地理范围而言,“三都”的所指存在其他可能性。例如:①漳州府海澄县三都(今厦门海沧)是一个在海内外都有影响力的地名,据陈景峰整理的资料,马来西亚槟城三都联络局即是海澄县三都人下南洋的集散中心,规模庞大,绵延至今[19]。同时,海澄县三都毗邻月港——明代福建最大的外贸港口,亦有学者认为“南澳I 号”始发港即是月港[20];②平和县南胜镇是汕头器(Swatow)主要出产地,其下辖山都村与镇中心相距10 公里左右,“山都”比“三都”更接近Swatow的读音,与葡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的发音几乎一致。以上线索有待进一步考证,亦可从更宏观的角度,认为Swatow 涵盖了明代漳州府的陶瓷外贸史。
欧美国家应是从1840—1856 年间才注意到汕头埠。由梅辉立(William S.Frederick Mayers)主编在1867 年出版的《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亦称《中日商埠志》)记载,欧洲人第一次注意到Swatow,是因为1842 年厦门的开埠,在此之前曾在南澳岛建立贸易站,与鸦片走私有关[21]。此外较早将Swatow 作为地名的西方文字记载有《Colonial Times》1854 年9 月14 日、《Boston Evening Transcript》1856 年10 月3 日①来源于谷歌图书搜索引擎www.books.google.com。的报纸文章,分别提及Swatow 的蔗糖、鸦片和非法劳工贸易。据黄挺、徐明德的论述[22-23],此时的蔗糖贸易和鸦片、非法劳工走私地点应是南澳岛、妈屿、沙汕头等港口。另外考据了1840—1865 年如表3的地图②来源于https://www.oldmapsonline.org/map/harvard/5493444。:
表3 19 世纪欧美出版的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地图
上述地图均未见Swatow 出现,作为比较,海南(Hainan)、厦门(Amoy)、潮州(Tchano tcheou fou)、南澳(Namoa)已有清晰标识,考虑到制图时效的滞后性,可以认为在1840—1860 年这个时间段以前Swatow 作为汕头地名没有广泛影响力。1857 年10 月2 日由英国商业总会主席Thomas Moncrieff 写给时任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的信中,介绍了汕头埠(the Port of Swatow)的位置和贸易情况,并认为其具有价值,可见当时汕头埠对于英国外交官而言是一个新的地点[24]。因此,推测1840—1856 年是汕头埠与Swatow 形成互译的时间段。
在1860 年1 月1 日汕头正式开埠以后[25],这个标志性的大事件使汕头埠开始受世界瞩目,并且英美率先在汕头埠停驻。1865 年英国海军测绘的《Port of Swatow》地图③《Port of Swatow》地图,1865 年出版,现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开始出现汕头和Swatow 的直接互译。按常理,彼时中国地名的官方英译应由威妥玛—翟理斯式为主(美式英语采用的是丁韪良式拼音方案)。根据下列两项资料,笔者推测Swatow 被固定当作晚清时期“汕头”的译名缘于“潮州事件”的爆发:
①1860 年开始潮州民众拒绝英国领事坚佐治入潮州府城,事件甚至牵涉到清政府和当时的英国公使,是潮汕地区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1866 年丁日昌受命调解此事,在奏报中写道潮州人不让洋人入城,一是“惜虚声”,二是“惧实祸”,并且“恐他处效尤”“苦他国嘲笑”[22]。
②丁日昌所指的“虚声”是什么?为何会引他处效尤、他国嘲笑?1867 年《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亦称《中日商埠志》)中描述汕头时,提及汕头的译名问题:“Swatow(or more correctly Shan Tow 汕 头,of which sound the local name is a corruption)……”[21]梅辉立作为同治年间英国驻华外交官,并担任汉文正使,自然认为以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拼写的Shan Tow 更为准确。但为何他认为Shan Tow 在本地人口中读起来像Corruption(腐败、腐化)呢?通过英文与潮州话的语义语音对比,Corruption 可以指“生理性的腐败、腐化”,而潮州的威式拼音Chau Chow[tʃaʊ tʃo]与潮州话俗语的“臭初(或臭臊)[cao3 co1]”非常相近,“臭初”正是“类似鱼腥的腐败味道”之意,属较严重的贬义。
将潮州翻译为Chau Chow,与“臭初”的谐音当然会引起潮州民众的极大愤慨,并担心别处效仿,这很可能就是丁日昌所言的“虚名”。因此“潮州入城事件”之后,欧美国家在重要地名上回避使用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是符合逻辑的。
笔者认为,Swatow 在1858 年《天津条约》签订前还存在一段泛指的时期,未专指某个港口。Swatow 的所指从明代的漳州府诏安县“三都”一带,到清代逐渐转向泛指潮州府沿海的贸易港或中转站——庵埠港、樟林港、妈屿等,原因如下:
①明清漳潮两地贸易港的兴衰——以海澄县月港为代表的漳州贸易港口经明代万历年间的鼎盛发展后,明代晚期开始衰落。潮州府由于明代的海禁政策,柘林港等港口的重要性无法与漳州府相比。清顺治到康熙年间由于对台政策的改变、陆地水道淤塞等因素,福建南部的出口港逐渐南移,潮州府庵埠港、樟林港相继崛起[26-27]。漳州府诸港的衰落与潮州府诸港的兴起可谓薪火相传。
②清代潮州窑的兴起和樟林港的“汕头器”贸易——清初潮州府海阳县枫溪便设有几十家陶瓷专营商号,清中期更是翻倍递增[27],“枫溪窑与福建漳州窑的生产工艺十分相似,在外销过程中也常混到一起,产品大部分是供应本地区和东南亚的日用瓷和佛像等工艺陶瓷”[28],此外还有大埔、饶平等地的众多窑口。另外,有考古成果显示Swatow曾在樟林港出口[29],因此Swatow 不应专指汕头埠。
《天津条约》签订后,Swatow 才被正式认定为汕头的译名。汕头开埠以后贸易出口量一路攀升,1908 年出口陶瓷器119315担,仅次于九龙,占全国出口量的30.55%[30],可以认为,从明代以来的漳潮两地陶瓷对外贸易在汕头埠找到了新的注脚。
综上,关于Swatow 词源和互译的解释框架如下:
①Swatow 在17 世纪初所指很可能是明代中期漳州府诏安县“三都”,由于贸易的联系,涵盖了漳州府“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区域;
②清代随潮州府贸易港和潮州窑的兴起,西方商人在潮州府沿海进行陶瓷等大宗商品的贸易,Swatow 逐渐指代潮州府沿海贸易港。1840 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人开始注意到妈屿和汕头埠一带,当时主要是非法贸易;
③1858 年《天津条约》签订后,由于“潮州教案”的影响,使威妥玛拼音方案无法在潮州(chau-chow)、汕头(shan-tow)施行,1860 年前后正式使用Port of Swatow 对外标识汕头埠,简称Swatow。
综观明清两代,Swatow 代表的瓷器贸易概念涵盖东至汕头,西至漳州的沿海地带,其腹地是漳州窑、潮州窑的产区。这块区域的两个族群——闽南人与潮汕人在民性、文化习俗、语言文字一脉相承,南宋淳熙年间人余崇龟说:“眷今古瀛,实望南粤,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33]从语言的角度审视这个框架,Swatow 是基于罗马拼音的习惯对“三都”的拟音。从历史的角度审视,Swatow 最迟出现于明代中叶,是一个陶瓷出口贸易中产生的单词,随着克拉克瓷器的大规模出口而在欧洲、东南亚地区被广泛使用。由于长期的贸易联系,Swatow 在海外存在广泛影响力。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末期,Swatow 被现代汉语拼音Shantou 所代替,成为一项历史词汇。时至今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仍旧将SWA作为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标识码,在国内国外航班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