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天,我参加野生动物摄影比赛获了奖,奖品是一台触发式红外相机。我拿到相机后犯了难,红外相机常常用于野外调研,一般安装在无人的山区或空寂的高原,我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大城市中,能把相机装在哪里呢?就算我在城市里找个地方安装了红外相机,又真的能拍到动物吗?
找到一个小水坑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生活在上海的一位老师在阳台下方布设了红外相机,拍到很多来喝水的小鸟和小刺猬。我想,或许我在南京也可以拍到许多!
说干就干。刚开始,我把相机装在办公室后面的一棵樟树上。几天过去了,除了被风吹得呼呼作响的小草,我什么也没拍到。是南京根本没有野生动物,还是我安装的位置不对呢?也许我应该换个地方试试。
随着季节的更替,南京进入雨季。几场大暴雨过后,马路边小树林的低洼地带形成了一个小水坑。小水坑边上长着一棵高大的女贞,一侧是茂密的灌木,另一侧是高高的栅栏,虽然离马路很近,却既隐秘又安全。我把相机装在树干上,一周后,万万没想到,相机的存储卡里竟然有上百条视频,小水坑成了野生动物展露天性的大舞台!
我决定把这件事坚持下来,记录下小水坑的春夏秋冬。
小水坑的春天
春天,从清晨开始,白头鹎、领雀嘴鹎、棕背伯劳、乌鸫、灰喜鹊等十几种鸟陆续登场,在这里鸣唱、洗澡、觅食。喜欢群居的丝光椋鸟路过时,也来小水坑觅食,不过它们没几天就走了,真正的常住大家族是灰喜鹊。灰喜鹊体形大,嗓门大,打起架来谁也不怕,经常赶走别的鸟,啄起同伴的尾巴来也毫不留情。但它们也担任小水坑的警卫,一旦有人走近或者有危险发生,就快速飞上树梢,发出“嘎嘎”的叫声为其他伙伴示警。
羽毛乌黑发亮的乌鸫选择在小水坑周边养育幼鸟。刚刚离巢的幼鸟已经很喜欢洗澡了,常常跳进小水坑里,摇头摆尾,铺展双翅。直到全身的羽毛都变得湿漉漉的,它们才会进行下一个步骤:疯狂地摇摆,把身体甩干。每天早上,幼鸟都焦急地等待着爸爸妈妈将食物带回,乌鸫爸爸将辛苦找到的食物喂到宝宝嘴里。我发现乌鸫常吃的食物有蚯蚓、蛞蝓、蛇莓和樟树的种子。
夜晚来临,鸟儿散去,小水坑的新客人—黄鼬全家出动,悠哉游哉地在水里泡起了澡,即使只通过画面,我也能感受到它们的惬意。
春末夏初的时候,两只鹊鸲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在这儿常住了下来。鹊鸲活泼好动,每天跳来跳去,喜欢鸣唱,还很喜欢摆尾。
立镜实验
在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王放老师的提议下,我在小水坑边放置了一面镜子,开始“立镜实验”。小小一面镜子,吸引了不少鸟儿。
灰胸竹鸡发现镜中有个和自己一样威武漂亮的同类时,立刻激发了好斗的本性,不停地对着镜子里的“同类”发出威胁性的鸣叫。得不到任何回应,它只好疑惑地离开了。白腹鸫、山斑鸠、雉鸡也被镜子迷惑,反复绕到镜子后面查看,它们都没能认出镜子里的鸟其实就是自己。
小水坑的夏天
天气越来越热,下了一天大雨,蓄积的雨水到第二天中午就蒸发了,小水坑干涸了。我发现小水坑旁边堆放了些废弃的水桶、托盘,便挑了两个比较完好的拖过来,蓄积雨水,形成了一个人造的小水坑。
8月,几乎每天都有黑脸噪鹛在这里追逐求爱。喜欢集群的斑椋鸟一边喝水,一边吃漂浮在水上的合欢花的种子。一只花里胡哨的怀氏虎鸫来喝水洗澡了,它身上的条纹是很好的保护色,使它无论在山林还是野地里都不容易被发现。白眉鸫和白腰文鸟也喜欢来这儿歇歇脚。小水坑的存在不但对周边地栖的鸟很重要,也是途經本地的林鸟,甚至迁徙的候鸟小小的休憩点和水源补充地。
小水坑的秋冬
秋末冬初的时候,小水坑迎来了一大群圆头圆脑的小家伙—棕头鸦雀,它们来去如风,没有停留太久。后来,一只找水喝的斑头鸺鹠来到了小水坑。斑头鸺鹠是一种体形较小的猫头鹰,数量稀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不但在夜晚活动,还在白天强烈的阳光下自由飞翔。一般来说,斑头鸺鹠生活在远离居民区的市郊山林,万万没想到,它还会来我们城市里的小水坑歇歇脚。
一天夜里,相机捕捉到了一只小刺猬的身影。这是一只东北刺猬,体形圆润,摇着短小的尾巴,行动敏捷。不过,这是它秋天里唯一的亮相,大概第二天它就找了堆落叶冬眠去了。
12月,两只外形标致的黑领椋鸟发现了小水坑,它们脾气真是大得很,刚来就和“土著”吵架。常住于此的山斑鸠倒是非常和睦,互相索食也像跳舞一样好看。天气越来越冷,水都结冰了,不怕冷的鸟照常前来喝水,喝不到水明显很失望,只有喜鹊努力破冰 。
冬去春又来
2021年2月,附近有一座大厦开工了,小树林被砍得只剩原来的六分之一。红外相机第一次拍到了华南兔,很显然,它原先的家园丢失了。
转眼又是一个春天,小刺猬结束了冬眠,又出现在小水坑。谈恋爱的季节又到了,雄山斑鸠开始追逐起心仪的雌性,我的相机第一次拍到了环颈雉夫妇。
不知不觉间,小水坑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一年中,我记录下了34种鸟类,3种哺乳动物,1种两栖动物。
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和山野里的大熊猫、雪豹一样,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建设城市的时候,我们可以为它们留一丛灌木,留一片绿地,留一片水洼,留一条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