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 廖方舟
群像素描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是科学家们的高光时刻,而高光之外的日日夜夜,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不懈攻坚和寂寞坚守。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放弃小我的享乐,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这份情怀和担当,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底气所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
袁隆平、王选、屠呦呦、顾诵芬、王大中、高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共同构成了中国的科学脊梁。科研需要更多同行人,在老科学家和学术新秀的接力中,科技强国的愿景将不再遥远。
王大中
尖端是由多个一般组合而成
王大中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虽然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还是经常给学生修改博士论文。大到章节句段,小到标点和图标符号,他都一一指出来并详细讲解。王大中也曾将厚重的国外大学的信息资料一本本带回清华,作为参考资料。王大中还曾亲自收集新年贺卡,并郑重地交给清华大学新闻中心,希望他们也能把清华的新年贺卡设计得更典雅一些。就连清华的房屋装修,王大中也会仔细关照,后勤工作人员更是赞扬其在色彩和格调上的高标准认知。
●素材解读:“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王大中是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一生建了三个核反应堆。同时,他还是清华大学的校长,带领一批师生搞科技研发,在常人眼里,他做的都是“大事”。但从他对一般事务的追求上可以看出,任何尖端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对“一般”的雕琢。王大中的“一般”中蕴含着细致、严谨、踏实等作风。关注“一般”,不仅是做事的态度,也是做事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努力和追求。
顾诵芬
志在蓝天尽飞翔
1969年,歼-8首飞成功,但在飞行过程中出现了强烈抖振。作为歼-8总设计师的顾诵芬虽然知道这是气流分离的问题,但不知道具体的位置在哪里。他丝毫不顾过载对身体带来的影响,也无惧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带着望远镜、照相机,亲自乘坐歼教-6上天,在万米高空与歼-8进行等距离、等速度的观察。三次“飞天”后,顾诵芬终于发现抖振的症结所在,并带领团队“干掉”了问题。
●素材解读:顾诵芬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信念,纯粹而坚定。对于没有丝毫飞行经验的顾诵芬来说,“上天”无异于一场冒险,但为了不辱国之使命,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找到答案。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不可能,只要坚定信念,倾力投入,一定能成为可能。
高文
二十年淬煉,中国超高清技术终领跑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高文为首的科研团队,凭借“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尽管现在的电视几乎都实现了4k影像播放,但4k的核心技术长期被外国把控,我们不得不受制于人。高文自2002年便开始组建团队,开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编解码技术的攻关工作。高文团队从一片空白到奋力追赶,再到行业领跑,花了整整20年。
●素材解读:厚积薄发,是对高文团队的最好诠释。从一片空白走到行业领跑,他们花了20年的时间。无论是为了技术突破和标准制定的争论,还是一次次算法的更迭,最终都凝聚成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耀眼的成就。我们都应当相信:百炼终成钢。
佳作范本
死磕也是一种精神
文/衍芳
一个人要想突破自我,实现理想,必须要有一种死磕精神。
死磕是认准目标决不回头。褚时健74岁时下决心种橙子,他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就起来工作,深入了解并实践种植技术,每天晚上也一定要拿起专业书籍翻几页才入睡。2012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褚橙”进入北京市场,进而风靡全国,褚时健成了“中国橙王”。前进的路上,人难免与艰难险阻不期而遇,不同的是,有人黯然转身,有人认准目标决不回头。
死磕是坚定自我。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曾经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匍匐前进”,带领团队坚持奋战。1969年歼-8虽然首飞成功,但出现了强烈抖振问题。面对家人的反对,毫无飞行经验的顾诵芬瞒着妻子,三次坐上飞机在空中进行等距离观测,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并“干掉”了问题。前进的路上,人都会面临他人反对、面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只有坚定自我,才能战胜善意的阻拦,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
死磕是把自己放入烈火中淬炼。任正非的人生曾经遭受过致命的打击:爱将背叛,母亲逝世,核心骨干流失,公司管理失序,IT泡沫破灭……长夜痛哭过后,第二天的他依旧充满斗志,仍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前进的路上,人都会遭遇打击,将这种种化作淬炼,终能浴火重生,迎来曙光。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要想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具备死磕精神。跟困难死磕,才能突破局限;跟自己死磕,才能超越自我。
/点评/
开篇亮明观点:“一个人要想突破自我,实现理想,必须要有一种死磕精神。”接着从“认准目标决不回头”“坚定自我”“把自己放入烈火中淬炼”三个角度阐释死磕精神,逻辑清晰。文章围绕提炼角度选择事例:“中国橙王”褚时健、冒着生命危险寻找答案的顾诵芬、跨过长夜赢取光明的任正非,极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