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

2022-01-28 19:58:55廖方舟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帕里卡德戴维

廖方舟

每一个坚守者都是时代的坐标,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成为温暖星光,照亮人心。

坚守者们,总是能以己付出,换来他人的欢乐。他们不畏风沙暴雪,坚守边疆,铭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不畏酷暑严寒,坚守稻田,实现禾下乘凉梦;她不畏扮丑、调侃,坚守舞台,为观众带去欢声笑语……每一个坚守者都是时代的坐标,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成为温暖星光,照亮人心。

群像素描

2021年诺贝尔奖于10月陆续揭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戴维·朱利叶斯和雅顿·帕塔普蒂安,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真锅淑郎、克劳斯·哈塞尔曼和乔治·帕里西,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本亚明·利斯特和戴维·麦克米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玛丽亚·雷沙和德米特里·穆拉托夫,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半授予戴维·卡德、另一半授予乔书亚·D·安格瑞斯特和吉多·W·因本斯。

雅顿·帕塔普蒂安

拙朴前行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茂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时回忆:一次国际会议上,雅顿·帕塔普蒂安做报告时,介绍了他的团队做研究时采用的一种“笨”办法,即把200多个可能与细胞感受压力有关的离子通道基因挨个用RNAi(RNA干扰)技术逐一敲除,以确定细胞是否还能感受压力。直到敲到第100多个的时候,才找到一个关键基因,后来他们把这个基因命名为Piezo1。在科学的探索中,逐一敲除的方法虽“笨”且慢,但在正确的方向上缓慢前行远比在错误的方向上狂奔要重要得多。

●素材解读:在攀登科学之峰的路上并没有捷径,在追求高效率之外,更需要拙朴前行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中亦是如此,面对疾风骤雨,我们更需要审度谨慎而非横冲直撞,慢一点,稳一点,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坚定前行。

乔治·帕里西

保持好奇

乔治·帕里西在罗马大学的办公室周围有一群欧椋鸟,这种鸟一到傍晚就会成千上万只一起飞。看得多了,帕里西的心中也充满好奇:欧椋鸟每秒能飞20-30米,飞的时候,鸟与鸟之间的间隔大约有几米,是什么样的机制让欧椋鸟在高速飞行中还能保持同步,且不撞到其他鸟?为了探索这一问题,乔治·帕里西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三维成像系统,积累了大量鸟群的飞行数据,从而发展出一个鸟群的相互作用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解释了鸟群中集体飞行的产生机制,而且对后期研究各类生物系统中的集体运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乔治·帕里西这种基于实验数据和统计物理的模型构造方法也成为物理学家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

●素材解读:乔治·帕里西用脚踏实地的行动为好奇心插上翅膀。对世界永远保有好奇心并不是科学家们的专属,而是全人类不断向前的动力。生活总是藏满无数有趣的细节和惊喜,需要我们用双眼和大脑去挖掘,再用行动浇灌。好奇的种子逐渐萌芽,终有一天成为参天大树。

克劳斯·哈塞尔曼

理性且务实

克劳斯·哈塞尔曼说:“我想解决我认为我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他投身流体动力学研究,从理论上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海浪分量的非线性耦合问题。后来,他又逐渐转向海洋学、气象学和气候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鉴于社会公众的需求,他甚至开发了耦合的气候经济模型,来确定减缓气候变化的排放路径。但真正让他感兴趣的,其实是那些根本不清楚是否会成功的问题,比如湍流理论或量子现象。但究竟是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还是研究社会需要的,克劳斯·哈塞尔曼的建议是:如果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那么就先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研究。

●素材解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事项,我们时常面临现实与兴趣的两难选择,但二者并不冲突,关键在于如何安排。要明白:在某些阶段,比起自己想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才更重要。我们应当,从自身能力出发,理性地思考,务实地推进,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戴维·麦克米伦

热爱是成功的基石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戴維·麦克米伦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受到哥哥的熏陶,他在高中开始上科学课的时候,就深深被物理和化学逻辑中的乐趣吸引。“我原本是去格拉斯哥大学学物理的,但因为物理教室太冷了,化学教室却暖和得多,所以自己决定换专业,从物理系去到了化学系。显然这是个有趣的故事。”在戴维·麦克米伦看来,作为一名化学家最大的乐趣就是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他感慨道:“在这一刻,你可以想象所有的可能性在你面前打开,这是伟大的。在科学世界里没有比这种感觉更好的了。”

●素材解读:戴维·麦克米伦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世人,热爱是成功的基石。凭借热爱,他毅然“半路出家”;凭借热爱,他深耕化学领域,成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天赋固然重要,热爱同样不可或缺。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见微知著

在节目《100件物品中的世界史》中,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上发现的几片中国瓷器碎片。“直到当你参观博物馆,或者当你听到那些关于中国舰队远赴非洲探险的伟大故事时,这些小物件才变得有价值,成为某个重要事物的象征,或者说是一种联结。然后你就会看到这些物件本身,看到它的整体性、它的重量、它的美。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像中国这样遥远的文化,在远隔几个世纪之后出现在此。”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从小小的瓷器碎片中,窥见完整,追寻联结,而这亦成为他创作中的一部分主题。

●素材解读:伟大的文学创作者往往有着极大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见微知著的敏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生活中更多的是琐碎平凡的细节,我们需要学会从微小的细节中把握生命的节奏,感受时代的脉搏。

乔书亚·D·安格瑞斯特

人生选择

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书亚·D·安格瑞斯特与中国功夫颇有渊源。大概从12岁起,他每天放学回家就会看《功夫》等电视剧。他被剧中功夫深深吸引。在他看来,中国功夫所传递的“人生是一趟旅途,我们需要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命运,但同时也有自由的意志”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对计量经济学也同样适用。比如:每个人都有点像一个有着目的地y0的旅者,但是你也可以把目的地选择成y1,但是只有你真的去了其中一个目的地,你才能观测到那里的风景。

●素材解读:人生的选择构成了我们一路走来的痕迹。时间是生命的刻度,选择是生命的坐标。人生选择无数,我们无须畏惧,每一次选择都是一个新的开端。比起不断纠结选择的好坏,不如先走好已选择的路。未看到风景,何谈失望?

戴维·卡德

挑战传统

通过对一系列由强大数据提供支撑的现实情况,以“自然实验”开展实证研究,戴维·卡德对多个重要领域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提出了挑战。比如戴维·卡德发现,与经典模型的研究结果所不同的是,提高最低工资不仅不会增加失业率,甚至可能降低失业率。同时,通过超过15年的深入研究,最终他在1993年发表了一份具有重大影响的论文。戴维·卡德的此类研究结果引发了轩然大波,对此,部分人表示激动不已,也有人持怀疑态度。作为学者,受到质疑是一件正常且合理的事情,戴维·卡德在论文中就明确表示了自己面对争议的态度:“复现和再分析是经济学的重要工作,当新的研究结果与传统看法相反时尤其如此。”卡德并不畏惧挑战传统,对自己的研究也充满了自信。他具有强烈的开创精神。

●素材解读:当前的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对传统理论、经验思维的冲击广泛存在并不断增强。尽管新事物逆势而行必然遭受阻力,我们还是应当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挑战传统,走出定式,勇于创新,发出自己的声音。

佳作范本

慢一点,稳一点

文/杨元瑞

同学们:

下午好!

开始分享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喜欢快还是慢?

当下世界对效率和速度的追求时常让我恍惚,化用狄更斯的名言即是:这是最快的时代,这也是最慢的时代。我们都迫切地学习知识,恨不得在1分钟内学习10分钟容量的内容。我们总在飞快地获取和丢弃,却缺乏为做好一件事而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的耐心,所以往往一无所获。尽管我们都知道,世上很多事并无捷径。

再一次被这样简单的道理“敲击”,是我看到了《中国科学报》围绕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雅顿·帕塔普蒂安对国内科学家所做的采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茂君回忆说,雅顿·帕塔普蒂安在国际會议上介绍,他们做研究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很“笨”的办法,即用技术逐一去敲除200多个细胞,以确定细胞是否还能感受压力。直到敲到第100多个的时候,才找到一个关键基因。杨茂君教授感叹:他们做研究真的很辛苦。

从科研到诺贝尔奖,都没有捷径可以走,雅顿·帕塔普蒂安的确是在很“笨”地一个又一个敲击着基因,但他又很聪明地一步又一步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之上,从未停止。

看完采访,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突然浮现在脑海中:傲慢的兔子,因为自己的偷懒和大意最终输给了速度慢得多的乌龟。如今再看这个故事,会觉得这个时代太多的人都在追求“跑得快”,却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有的人却做好了成为一只乌龟的准备,慢慢地爬,目标坚定,方向明确,即使笨拙,但总会到达。

追求效率当然无过错,但好的东西却需要时间来沉淀,所以我认为,当下一味图快的风气是一种走偏。我想,慢一点,稳一点,才能抵达真正的远方。

谢谢大家!

/点评/

作者从对当下时代快与慢的思考出发,提出“世上很多事并无捷径”的看法。之后又结合了雅顿·帕塔普蒂安用“笨”方法做科研的故事,进一步论证“慢一点,稳一点”的观点,层层递进,主题鲜明。

猜你喜欢
帕里卡德戴维
意外之『喜』
读者(2023年21期)2023-11-06 02:31:56
用恒心和毅力雕琢成功
想要什么礼物
妻子想要的礼物
故事会(2016年6期)2016-03-23 21:59:01
妻子想要的礼物
中外文摘(2015年3期)2015-11-22 23:36:25
戴维是小偷吗
不老的故事
妻子想要的礼物
言而有信
读者(2010年22期)2010-07-05 23:15:31
接力棒
环球时报(2010-01-06)2010-01-06 1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