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滚滚 李婷婷
聚焦事件
2021年,“倒奶”打投只为让偶像出道,多位明星艺人“塌房”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众多追星乱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粉丝经济及其带来的影响。为此,2021年6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了“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网络空间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其中,“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等重点环节,打击5类“饭圈”乱象行为,全面清理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挑动对立等各类不良行为。“
解读视角
视角1 从艺先修德,无德莫谈艺
常言道,做人先做事,从艺先修德。艺是根本,德是前提。作为明星艺人,一方面承载着粉丝的喜爱和情感投射,另一方面也承载着社会大众的期待,这种期待既指向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也指向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既然享受着作为公众人物带来的流量和红利,也就没有任何理由来逃避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但艺德并非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应该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昔日“顶流”接二连三的“塌房”事件可以看到,如果自律不到位,自然也有他律来补位。正所谓,底线不容触碰,红线不容逾越,对于心中无法无德的明星艺人,社会大众也一定会坚决抵制封杀,绝不留情。
视角2 娱乐应有度,“饭圈”乱象亟待整治
“贵圈真乱”,这话用来形容“饭圈”再合适不过了。近年来,应援打榜、刷量控评、恶意炒作、互撕谩骂、拉踩引战等“饭圈”乱象频频越界且屡禁不止。不少本该是大众榜样的明星艺人们,在资本和“饭圈”的双重加持和吹捧下渐渐迷失自我,道德滑坡,不但没有传播正能量,甚至还做出不少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言行。畸形“饭圈”成为滋生事端和藏污纳垢的“乐园”,对社会风气、青少年群体三观的养成、甚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有深远的不良影响。“饭圈”可以有,但不能任其变为怪圈、恶圈。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何论“饭圈”?这乱象如一场恶疾,早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治的是“饭圈”,更是我们青少年群体的精神世界。重拳出击,多管齐下,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也还我们一个积极美好的未来。
视角3 “饭圈”先行不可取,先爱自己再爱人
对青少年粉丝来说,追什么星、怎么追星很重要。疫情期间临危逆行、耄耋之年仍扛起国家和人民重担的钟南山院士值得追;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只为以“良药治疟救苍生”的屠呦呦教授值得追;扎根在云南贫困一线、拖着病体也要用知识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的张桂梅校长值得追……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民族的脊梁、吾辈的楷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遥远的将来,他们的光芒都不会熄灭。明星也好,偶像也罢,他们有他们的活法,我们也有我们的人生,都是独立且平等的个体。追星追的就是一种精神力量,这本该是件积极美好的事情,因此不能任由着“理智跟着情感走”“三观跟着五官走”等“饭圈先行”的思维带跑偏。我们应该在喜欢里得到力量和快乐,而不是花光了力量和快乐去喜欢。仰慕光、追逐光,并最终让自己成为光,这才是追星的正确打开方式。
视角4 流量并非原罪,名不副实才是问题
“得流量者得天下”,不得不承认,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流量几乎成为娱乐圈“分蛋糕”的唯一标准。的确,只要数据能打、代言能扛,百万一天的天价片酬也大有人愿意出。流量,似乎成了一切乱象的原罪。但真的就是这样吗?其实并不,在一定程度上,流量代表着观众的喜爱度和社会的认可度,它往往能放大主旋律的声量、扩大正能量的传播,真正实现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需求。我们反感的从来不是流量本身,也不是一个既有实力又有流量的明星,而是流量被操纵、被造假之后,与之联系起来的,没实力、没演技等等真实情况。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脚踏实地的人;是有多大能力担多大名气,担不起名气时就好好磨炼自己的人。“清朗”行动重拳出击,实则已经敲响了伪流量时代的丧钟。
名言速遞
我们成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更多地问为什么。
——钟南山
热点链接
某小说网站发布站内公告,表示将主动承担企业责任,开始推行站内作品的分年龄推荐工作。在具体措施上,“让那些有争议、尖锐的、思想性更复杂的文章,暂时远离那些心智还不成熟的读者”。以如今网络文学的普及度和影响力,与过去野蛮生长时期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更高标准的管理很有必要。可以看到,分级其实也是在顺应文娱产业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大趋势,对网络文学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原来爸爸也追星
文/钟滚滚
“你们根本不懂!你们更加不了解我的小哥哥,怎么知道他有多好!”我气冲冲地对着爸爸妈妈说完这句话,转身就冲回自己的房间,“啪”的一声关上了房门,一头扎进柔软的被子里,只觉得满腹委屈。
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我考得很不理想。到家后,爸爸妈妈就我成绩退步的事情展开“批斗大会”,而我处在风暴的中心眼,只低着头不说话。大概是看我这样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妈妈气得脸色发青:“就知道追星,你看看你房间贴的那些海报,都是什么呀。还偶像?我看他就会带坏小朋友。”
听到这话,我就像只优雅的猫突然尖叫着伸出尖利的爪:“才不是这样呢!他可是现在的顶流!”随后便把妈妈的怒吼都关在了门外。
“傻孩子,”爸爸推开房门,坐在床边,用他那略微粗糙的手拍着我,“爸爸怎么会不懂呢?想当年,爸爸追星可比你厉害多了,没少被你奶奶揍。”
“什么?爸爸也追星?”我一骨碌就从床上爬起来,把刚才发生的争吵都置之脑后,“您快给我讲讲吧!”
“爸爸当年追的星,可是刘德华!”
刘德华?这倒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刘德华?一把年纪了,长得也不是很帅啊,哪里比得上我的小哥哥?”我撇撇嘴,颇有点不以为然。
“按你们的说法,刘德华已经红了四十年,他靠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帅字哦!比起好看的样貌,汗水和努力才是不会说谎的。”爸爸露出一丝神秘又向往的微笑,“这四十年来,他发行了上百张专辑,参演了两百部以上影视剧,还开了数百场个人演唱会。他崛起于微末,靠自己的努力才成为‘天王巨星。而巨星光环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对工作的敬业,对作品的打磨,还有他认真负责的态度。”
作品吗?我愣了一下,紧接着我的大脑就像上了发条的永动机,飞速地运作起来。偶像的脸还是那么帅气,然而他的作品我却说不出一个。是啊,从一开始,我就只是被他帅气的外表所吸引。
追星这两年,我学到了什么呢?越来越暴躁的态度,越来越差的成绩,还有越来越难以专注的自己,难道这就是全部了吗?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你会喜欢一个偶像,多半是因为他教会了你以前不懂的道理,而他身上闪闪发光的那些属性是你也想要拥有的。”
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追星的真正意义所在。我们每个人都有发光的能力,即使当不了太阳,也可以成为最闪耀的那颗星。
“爸爸,我想我懂了。”我说着。
/点评/
文章始于一次亲子冲突,后通过爸爸追敬业负责、有代表作的明星和“我”追有流量无作品的明星的对比,既阐明了追星的正确“打开方式”,也体现了自我的反思与成长。结尾处的议论恰到好处,给人回味无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