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如何共治: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图景
——基于东莞市横沥镇的考察

2022-01-28 03:04林仁镇
理论探讨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主体基层

◎文 宏,林仁镇

华南理工大学 a.公共管理学院;b.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广州510641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于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沉,解决基层社会问题,缓解基层社会矛盾冲突,致力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形成“活力”与“秩序”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然而,伴随着社会风险问题交织叠加,基层科层结构碎片化的运作特性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间存在较大差距,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有效回应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题,如何塑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形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成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前进方向,也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属于政策话语体系的重要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当前学界对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涵盖概念内涵、结构要素、生成逻辑以及构建路径等多个维度,重点关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学理要素,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多基于互动协商及权责对等,注重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以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治理需求为共同目标,自觉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群体[1],具有熟人化、社区认同、邻里信任与互助的基本属性[2],可以有效提高收益、减少风险和降低成本[3]。同时,有研究推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管理要素整合,重视民主协商、主体协同等技术工具对营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积极导向,关注社会组织在构建过程中发挥“双向嵌入”作用[4],着重探讨公民素养、制度供给和分配正义在其中的重要功能[5],分析其在利益、情感、行动共同体塑造过程中的优势和价值[6],观照工具理性的撕裂与重塑的双重效应[7],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三个维度阐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深厚意蕴[8],系统总结实践演化的生成逻辑[9],并建议通过发展和完善多元主体间的跨部门协同机制[10],形成社会共同体构建中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探索良性循环[11],实现党、国家、社会多元力量的有机结合[12]。总体而言,当前研究主要从理论、历史、实践及时代等四重维度,勾勒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轮廓[13],探讨其历史样态与当代价值[14],为理解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不同思路和视角。

已有研究更多地是对这一概念进行抽象层面的阐释,主要从理论、历史、实践及时代等维度对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行溯源,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整体画像,但欠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回应,较少结合基层社会实践进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探讨,相对忽略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从目标到落地的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立足实践,在整体层面研究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从具体案例出发进行理论回应,探讨如何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以及社会治理共同体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图景。对此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理解其核心本质,还有助于为实践部门提供框架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从应然层面上看,社会治理场域共同体是由人和非人(制度、资源、环境等)要素共同联结成的行动者网络,其核心是以“责任”为纽带,在具体场域的多元人际关系重整。社会个体都是嵌入社会关系中的理性人,个人会在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中遵守人际交往的规范,以维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15]。同时,权利[16]与责任[17]是社会交往规则中的重要规范,会形成区分团体内外的有效理性规则。因此,行动者网络的形成和责任权利嵌入,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形成有效整合,可以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导引。其中,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是一种理解多元主体间关系的理论工具,能为剖析复杂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理论视角。该理论的优势在于通过绘制多元行动者网络呈现行动者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在网络中被不断编织的环境和社会事实[18]。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涉及不同层次的多元行动者,这一理论所蕴含的行动者、异质性网络和转译等三大核心内容[19],能为理解“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提供方向思路。与此同时,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将责任和权利“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中,以维持一个良好的合作网络。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一个责任共同体,体现在“人际责任”层面上[20],追求公共利益将成为一种共同的责任行动策略[21],具体表现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22]以及在特定的共同体中的非抽象的讨论,并能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23]。因此,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多元主体、异质性网络、转译以及基于嵌入理论的责任权利嵌入等内容,为我们理解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分析框架

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多元行动者的责任界定构建了共同体的运行框架,提供制度、资源、环境、技术、法律等外部支撑,重塑了不同主体间的关系,形成具有异质性多元主体间的关联网络。而责任与权利的嵌入,客观上要求多元主体共担治理职责、共享治理成果。为此,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嵌入理论,构建“主体—工具—价值”分析框架,阐释“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理念,呈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图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重构了不同主体的功能定位,实现了人际关系的重整,使得基层治理架构发生转变。具体而言,中国治理场域的基层社会共同体构建如果要达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目标,必须在制度、环境、资源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科技支撑和法律保障等治理工具实现多元主体有价值的引领,绘制社会治理共同体网络,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嵌入责任和权利,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核多元”,以形成对应的激励机制,让共同体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结合当前社会治理的价值范式,以人民为中心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同样是践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这一公共性目标,保障人民的权利,体现“人人共享”的价值理念,与共建共治共享具有内在契合性,这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概言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在构建行动者网络的基础上嵌入责任和权利,形成管理闭环,实现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和治理目标的有机融合(详见下页图1)。

图1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分析框架

三、案例选择与调研过程

(一)案例选择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的外部环境与发展逻辑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社会的利益结构、权威资源、体制机制、价值信仰以及社会心理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使得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较强的风险性和高度的复杂性,社会治理的难度系数骤然加大,公共决策与社会整合愈发困难,需要更多有决策经验、专业技术及技能特长的人员的合作参与。东莞市横沥镇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就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样态。横沥镇是东莞市所属的32个镇街之一(东莞是未设区县的地级市),位于东莞市东部,辖区面积44.76平方千米,下辖17个村(社区),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东莞市火车站,靠近深圳与广州经济走廊腹地,多次入选全国千强镇的前百强,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镇。横沥镇现有总人口278,858人[24],其中,户籍人口5万余人,外来人口近22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的城镇,“本外人口倒挂”的治理结构与复杂的治理场域,使得横沥镇呈现出人口流动规模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和社会观念多样化的治理特性,加大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为回应上述难题,横沥镇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宏观制度设计,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优化组织架构,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扩大社区居民参与,整合社区资源,注重多元主体协作等,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热情与自下而上的全面响应,成为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和激发基层社会活力的实践样本。

(二)实践样本价值

横沥镇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多种举措,打造了一批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品牌,通过抓住党委领导“牛鼻子”、打造机制创新“引擎机”、聚焦组织培育“孵化器”、打造资源汇聚“蓄水池”、探索治理项目“新路子”、搭建人才队伍“创新梯”等措施,开启和拓展社会治理的新图景,在实践中多个项目荣获全国奖项,为基层社会治理拓展了发展空间,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多方联动、多元共治的格局初步形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实践案例,初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具体而言,从2015年开始,横沥镇实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工程,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聚焦横沥镇基层社会治理在村(社区)、企业及工业园区、住宅小区等三个重点领域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2017年成立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党建核心”引领、“三个中心”驱动(横沥镇社会治理智慧中心、资源中心、枢纽中心)、“四大平台”协同(社会治理人才培养平台、社会组织培育增能平台、社会资源整合对接平台、创新社会治理项目平台)的“1+3+4”特色基层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在“建机制”“搭平台”“创品牌”等方面大胆创新,广泛调动辖区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促进和谐善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初步形成多元共治、协同参与、共建活力横沥镇的治理特色与治理经验,有力地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为充分展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图景,本研究采用单案例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资料来源主要是笔者研究团队在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多次前往东莞市横沥镇进行实地调研,并跟随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具体社会治理实践历程,在此期间对该镇街社会治理相关人员进行的深入访谈。访谈对象主要涉及三部分人群:一是镇政法、工会、团委、妇联、网格、社工服务站和住宅小区治理与服务小组办公室等工作人员;二是瑞康花园小区物业、公益商家联盟、公益咖啡学院、部分企业负责人等;三是横沥镇当地居民等。通过座谈、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等不同方式获得了详细的一手调研资料。根据学术研究惯例,本文对于访谈对象进行了匿名化处理。同时,横沥镇有关部门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文本材料,横沥镇党政机构的相关工作信息也为本研究提供了诸多佐证。上述信息的获得满足了单案例研究所需的翔实性要求,能够对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图景阐释开展深入的分析论证。

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及本土路径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致力于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目标,涵盖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及共同享有等三重意蕴,是一个系统宏大的“全周期”过程,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管理情境中进行理解。社会的单一个体需要在社会治理中通过不同要素的组合,形成不同属性的组织或整体,而行动者网络和责任权利的嵌入,为多元主体理念共识的形成、保障网络的绘制、目标成效的闭环等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横沥镇的实践案例探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举措,可以厘清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共识如何达成、社会网络如何绘制以及可持续激励如何闭环,这能够有效契合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明晰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本土路径。

(一)达成共识:异质性多元主体间的责任框定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不同主体拥有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具备不同领域的专业能力,可以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各自发挥作用,然而,如何形成人人有责的责任框架、明晰各个主体的社会责任,既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解决的前提,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进程的关键因素。这需要凝练社会共同目标,明确各个社会主体的责任边界,围绕责任理念达成社会治理共识,让具有异质性的多元主体形成体系,推进垂直管理和横向协作,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构建共同体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党委领导的引领功能,发挥政府负责的管理职能,完善社会协同的运行机制,重视企业参与的力量支持和实现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在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党委领导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总揽社会治理全局,从宏观上把握社会治理的整体目标,发挥着顶层设计的作用,并通过成立领导小组的方式协调各方,在治理过程中妥善处置各个领域与不同环节的问题,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推进各项工作。“我镇成立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除了印发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镇党委书记等主要领导每季度都会牵头召开工作推进会,掌握工作进度和协调解决工作困难问题,保障市域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平稳推进”(访谈记录20200707ZFZF)(1)文章引用的访谈材料和经验数据源于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在横沥镇的多次实地调研,遵循学术管理规范,行文对所涉及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作了技术处理;访谈记录编码规则:8位数字为访谈日期,大写英文字母为被访者身份代码。。除此之外,在社会治理中的党委领导可以进一步界定不同主体的特定角色,全面解读社会治理的具体指向,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相关政策从顶层设计延伸到基层治理末梢,使治理资源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通过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基层社会治理中处于碎片化和孤立化的各主体能够连接起来,实现党对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有机整合。“通过实施‘头雁’工程和‘雏雁’工程,初步构建起‘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同时,通过推动多个花园楼盘组建党支部,组建了66个‘两新’党组织及45个党员志愿服务队,让党员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中来”(访谈记录20210415ZFZZ)。

政府负责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承担基础职能,可以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责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代政府职能重心发生变化,履职方式不断优化,职能关系更加清晰,可以为企业、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搭台服务。“我们镇通过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多元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引导带动企业、商协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来”(访谈记录20200707ZFXCZ)。同时,针对当前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存在的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和条块分割等问题,也可以通过项目方式,采取逐个突破的办法,重点关注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明晰权责、精准施策、打破信息孤岛等藩篱。“我镇通过项目化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谋划开展一些社会治理项目,有效地解决部门之间协同联动问题,以及基层治理队伍专业水平问题”(访谈记录20210415ZFZF)。由此,进一步强化源头管理,推进动态管理,实施应急处置,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切实负责好政府公共事务,以“绣花”般的“精心、细心和巧心”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精细化治理。

社会协同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是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通过社会协同可以形成社会整合和联动机制,推动治理资源和治理力量的重整,促使社会各行动主体之间形成紧密配合的和谐关系与相互支持的合作行动[25],实现社会各主体的广泛深度参与。这不仅可以补齐行政短板,实现从政府单一主体治理到政府与社会其他主体多元合作共治的转变[26],也可以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创新特性,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增添活力。“通过以党建为总牵引,我们凝聚了镇里面的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团体,探索了志愿‘公益积分’兑换机制、‘楼嫂’志愿服务项目、‘社区花园’生活模式,将多元共治的触角延伸至各村(社区)、住宅小区和企业园区”(访谈记录20210415ZFXCZ)。以社区发展基金会为代表的慈善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采取志愿服务、社会协作等途径凝聚更多的力量和资源下沉到社区,为不同主体和资源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资金支持。“我们基金会是在2019年成立的,是东莞市第一个镇级社区基金会。平常主要通过培育社会组织等方式,联动政府部门、商协会以及爱心人士等众多资源,为社区治理提供一些资金支持”(访谈记录20210422SHJJH)。

企业参与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中的重要组成力量。企业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应充分构建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环境[27]。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赋能、市场赋能及公益赋能等形式履行其社会责任,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中心(社会治理协同中心)与镇内的平安企业(捷荣集团)、村居(半仙山村)联合,共同打造了益企啡吧这一政企村平安文化共建项目,带动了乡村志愿人才的培育”(访谈记录20210415ZFXCZ);“作为镇里面政企合作的创新品牌,公益咖啡学院在帮扶戒毒康复、社区矫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已经培养了近100名学员”(访谈记录20200707SHGKX)。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企业以较高的运作效率实现政企联动,彰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效地激活了抗疫力量,表现出了责任担当。“此次疫情期间,我们镇的很多企业积极响应基金会的号召,差不多捐了200多万元,为抗疫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访谈记录20210302ZFGH)。

公众参与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归依。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秩序性与有效性,实现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就是要引导公众积极有序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与管理中,发挥其主人翁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发挥公众参与在化解基层矛盾中的作用,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推进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我们(半仙山村)通过‘边角花园’‘微心愿资源站’等特色项目,发动了村民群众、志愿者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并通过党员群众议事协商等方式,有效化解日常矛盾”(访谈记录20200707ZFCW);“我们小区每月都会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业主委员会、居民自组织、物业管理公司等共同参与‘垃圾不落地’等活动,让居民更有参与感”(访谈记录20200707SHRK)。同时,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构成了外部监督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要求要创新公众参与模式,完善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激发出社会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二)绘制网络:互动尽责的协同创新支撑保障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需充分发挥民主、自治、法治、德治及科技等要素的功能作用,完善治理机制,绘制治理网络,为多元主体尽责营造良好氛围和提供支撑保障。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不仅需要明晰各主体的角色、定位与权责,还需要健全各项制度、机制和技术等方式手段,实现社会治理网络的经纬互构,为不同主体尽责提供支撑保障,实现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民主协商是汇集各方利益形成共同体的基础制度[28]。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需要充分回应各方的利益诉求,采取多层级的制度化协商形式,汇聚多方力量,塑造利益、情感和行动共同体,为实现“人人尽责”提供制度保障。在具体构建过程中,需要坚持民主协商,弘扬民主协商精神,建立基于沟通和对话的参与机制,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需求,实现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协调,寻求各主体之间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让更多的个体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中,实现集民意、汇民心和聚民智的目的,让各方主体有尽责的机会。“我们镇通过推广城乡社区协商机制,深化‘诉调对接’工作模式,增强了议事透明度、工作执行力、群众参与感”(访谈记录20210415ZFZF)。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基层民主协商的形式,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多样化平台,发挥不同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处处有协商、人人可协商的目标,让公众在参与协商和治理的实践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人民既是治理的主体,又是治理的客体,在基层社会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民众通过自我参与和自我管理,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意识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可以发挥群众的创造力与基层治理的活力,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个体与共同体的双向互构。让多元主体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关注自治、法治、德治等多种治理机制,探索“三治”耦合方式,除了居民依据法律对本社区事务进行自我管理以外,还可以创新村(居)民自治制度的落实路径,成立社区自治性组织,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社区群众自治,发挥社区内自治组织、社区工作者等多元主体的力量,实现“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的目标。“在小区自治方面,我们通过将政务服务资源投入到小区去的方式,培育了自治组织,监督物业公司,提升了物业和服务业的水平”(访谈记录20200707ZZZF);“我们村的共治协会为我们参与到村事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参与人有党员、居民以及企业志愿者等,平常主要是开展邻里关系调节和村规民约制定等活动”(访谈记录20210302JMLJ)。

法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通过强化法治思维,引导公民依照法律表达诉求,维护各项形式权利,能够抵消熟人社会中所产生的利益交换,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思维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达成共识,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通过依法打击违法犯罪、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和依法推进法治建设等,镇里已经调节了1,243宗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已有17个村(社区)均达到了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标准”(访谈记录20210415ZFXCZ)。与此同时,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德治的温度,借助道德作用对社会进行调解和控制[29],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软约束。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形式,将道德、民俗塑造成为约束公众行为的精神力量,使之成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约束,促使人们更加“尽责”地落实权利和义务,实现“个体”与“集体”间的利益与责任整合。“这一两年来,我们镇以恒泉社区和半仙山村为试点,从‘人、文、地、产、景、治’六个维度出发,挖掘了‘朱子文化’以及社区涂鸦渲染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访谈记录20200707ZFXCZ)。

科技支撑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质赋能。通过建设社区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社区治理服务平台等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治理”的形式,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风险问题,解决资源碎片化,整合创新不同主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打通各主体间的信息壁垒,推进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与高效统筹管理,强化科技支撑的基础作用,拓展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空间,提升治理效能,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共同体中“人人尽责”的实现提供有力可靠的支撑。“我镇通过发挥‘智网工程’,以及探索‘全科网格’运行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置了各类问题隐患,消除了不少基层安全风险问题”(访谈记录20210707ZFWG)。

(三)闭环激励:公共精神价值重塑与成果共享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人民观的坚守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30]。每个人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客体。基层社会治理实践需要从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出发,凝练公共目标,解决公共问题,增进公共利益。“人人享有”作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了公共理性、公共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人人享有”展现了对民众自由和权利的确认,亦是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价值取向的重塑,彰显了治理的公共内核,让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形成闭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必须基于“共享”的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内核,以共享内容全面性为抓手,通过成果共享机制的建立营造共享氛围,提升共享质量,实现全民共享目标,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激励,重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

价值理念影响着公共精神的形成,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先导。基层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求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重新审视,以探索其构建的核心价值。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我国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要求[31],暗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等公共性目标,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重心及秩序,亦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核心价值标准与根本价值遵循。“我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切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的”(访谈记录20200707ZFZF)。“人人享有”要求要以人民为中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有灵魂与活力。进言之,要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植根于中国情境,把牢人民这一根本属性,在源头上化解社会问题,在“问题”中实现和谐善治,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带动多元力量参与的方式,深耕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工程,使得群众的需求能够得到精准有效地满足”(访谈记录20210415ZFXCZ)。

“人人享有”不仅要以人民为中心为理念,还须以共享内容的全面性为抓手,以共享机制为主线,为全民共享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不单单是局限于某一领域的享有,而是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所有领域的内容,最终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共享。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果应由所有参与共同体构建的主体所享有。要在多元主体利益调试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专群结合,对共享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平衡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制度化形式,促使治理资源下沉,实现民众需求与治理成果的有机衔接,为全民共享提供保障。同时,诉求表达、激励保障等机制的建立,能确保每一个人公平享有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及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层面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我们镇有20多万的外来人口,通过对住宅小区等服务资源的投入,确保外来人口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有效地弥补公共服务的短板”(访谈记录20200707ZFXCZ)。

基层社会治理依靠人民,基层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共同体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联合体,“人人享有”最终需要实现全民共享、各得其所这一目标,要在社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基于“共享”理念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方面,“人人享有”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始终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满足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在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现在,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居住环境变好了,越来越多人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大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更强了”(访谈记录20210302JMBX);另一方面,发展成果要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需要将重心放在社会治理的薄弱地区,将更多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补齐治理短板。让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每个主体能够及时收获具体可见的成效,实实在在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持,实现共同体的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及共同享有。

五、结论与讨论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又是社会治理的手段。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和责任权利嵌入理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分析框架,强化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力度,释放社会活力,是对基层社会治理话语的重构。围绕“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这一逻辑主线,对共建共治共享高度升华和凝练,实现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及治理目标的有机融合。同时,通过对东莞市横沥镇的考察,刻画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图景,阐释其构建的本土路径。具言之,“人人有责”以权责共担为基础,进行异质性多元主体间的责任框定,包括重视党委领导的引领功能、发挥政府负责的管理职能、完善社会协同的运行机制、吸纳企业参与的力量支持匹配、实现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等;“人人尽责”需充分发挥民主、自治、法治、德治及科技等要素的功能作用,完善治理机制,拓展治理平台,为多元主体尽责营造良好氛围和提供支撑保障;“人人享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内核,以共享内容全面性为抓手,并通过共享机制的建立营造共享氛围,提升共享质量,实现全民共享这一目标,重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

东莞市横沥镇的社会治理实践为我们展现了在陌生都市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关注“现代流动性”,需要结合上级的指导支持与基层的探索创新,考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从府际视角整合相关力量,处理好顶层设计指引和基层创新探索的关系。在顶层设计指引层面,通过自上而下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战略蓝图,指明前进方向,从构成共同体的诸多要素、结构和功能入手,通过目标框定、要素梳理和制度保障等方式,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周密部署和统筹协调。在基层创新探索层面,主要是在顶层设计框定的目标、梳理的要素、提供的保障的基础上,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进行回应和发展,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源泉。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涵盖“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不同维度,涉及时间、空间、功能、社会网络等不同层面,具有系统性、复合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本文主要是结合具体案例,详细探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重点剖析构建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为夯实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提供本土化阐释。未来需要结合更多的实践案例,深度认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多样性,在具体实践中理解弹性活力与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探讨不同管理情境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问题。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主体基层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论碳审计主体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何谓“主体间性”
基层在线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