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芳 冯立华[长春师范大学,长春 130000]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近现代文学虽然大量吸取了西方先进思想,但仍然有很多日本作家创作了一些带有中国题材的作品,其中泉镜花作为日本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在他去世将近四十年之后,被日本文坛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超越了时代的杰出作家,他的《高野圣僧》和《义血侠血》也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对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那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风格,可以说也代表了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泉镜花小说中受到中国元素影响的研究,目前国内还不够详细系统,本文拟通过泉镜花作品《高野圣僧》和《义血侠血》与中国唐代传奇小说《板桥三娘子》、戏剧《玉堂春》的比较分析,理顺泉境花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对中国元素的借鉴,探索其异同的形成原因,并讨论泉镜花作品的独特性。
据 《泉镜花先生藏书目录》,泉镜花对中国书籍的收藏达60 部之多,其中有《聊斋志异》《唐代丛书》《搜神记》等志怪小说,这能够看出泉镜花对中国志怪小说有浓厚的兴趣。对于《高野圣僧》,田中贡太郎在「怪譚小説の話」中提出,《高野圣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唐代小说 《河东记·板桥三娘子》。但从内容上看,两部作品表达了不同的主题。
《板桥三娘子》讲述的是一个叫季和的书生借住于三娘子的旅馆,并在当晚发现了三娘子的秘密:客人们吃下三娘子制成的烧饼后变成了驴子。三娘子将这些驴子赶到后院驴棚,把他们的钱财据为己有。然而季和没有声张,选择一个月后再次入住此店,趁其不备,让三娘子吃下烧饼,从而变成了一头驴,于是季和骑着这头驴四处云游。四年后,一位老者得知真相并解救了她,恢复人形的三娘子拜谢老人离开。这则故事不仅讽刺了一些人不择手段追逐财富的心理,而且带有因果报应的观念。
《高野圣僧》讲述的是高野圣僧年轻时云游各地,在瀑布下意外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女子。她与她的白痴丈夫和一个老人共同生活在茅草屋之中。13 年前,美妇的家乡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水灾冲走了她的家,但将她原来可以治愈创伤的能力转变成了将人变为动物的力量。凡是那些对她起了色心的人,她都会把他们变成深山里的飞禽走兽。而圣僧逃脱一劫的根本原因,正是他的善意解开了妇人的心结,他对妇人完全是精神上的恋爱。
从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高野圣僧》具有浓郁的泉镜花风格的浪漫主义色彩,泉镜花通过圣僧视角回忆过去,并不断穿插作为观众的“我”的观察,将读者带到一个怪诞神奇、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氛的世界。作者巧妙地将叙事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融会贯通,描绘出了一幅精彩绝伦、富含浪漫主义色彩的画卷。两部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虽然大相径庭,但都反映出了时代背景。《板桥三娘子》中商人极度追逐财富反映了唐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高野圣僧》则体现出明治维新带来的思想解放和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由此可见,这两部作品都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并且,在故事设定上也有不少共同点。首先女主人公都是年轻女子,并且她们都拥有把人变成动物的魔力。其次男主人公都是在机缘巧合下发现了她们的秘密并都幸免于难。两部作品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除了主题思想不同,两部作品在塑造女主人公的个人形象上也有很大不同,三娘子的形象比较扁平化,而美艳妇女的形象则要生动一些。
泉镜花的创作手法表现为日本式的唯美主义。泉镜花通过独特的修辞和耽美式的辞藻,巧妙地将日式传统艺术和欧式写作技巧相互糅合,营造出了许多想象力丰富的场景。《高野圣僧》中,泉镜花模糊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强调的是大自然的力量。日本学者伊藤整曾说过:“对于镜花来说,由于他与旧的时尚、旧的传统结合密切,所以被他所生存的时代忽略了。然而,镜花文学开创的是浓缩了表现效果和方法的散文式的创作风格,这是近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学习欧洲文学的纯粹表现方法,在日本文学可能的范畴之内,泉镜花成为先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泉镜花小说并非脱离于整个时代,而是走在了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的前端。
《义血侠血》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水岛友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美丽艺伎,有一次搭乘马车时遇见了车夫村越欣弥并对他一见钟情。水岛友在知道欣弥的坎坷身世之后,便决定帮助他实现梦想。在水岛友的经济资助下,欣弥顺利前往东京念书。有一次水岛友的工钱被飞刀师抢走,因担心欣弥缺钱用,水岛友决定拿起短刀去偷盗,结果失手冤杀了一对老夫妻,水岛友被捕入狱。造化弄人的是,审判她的法官正是她深爱多年的欣弥。欣弥也察觉出她杀了人,却仍然坚持审讯,水岛友最后因为对他的爱情坦白了自己的罪过。水岛友被判处死刑,欣弥悲痛于与水岛友阴阳两隔也饮弹殉情。
日本评论家奥野信太郎和村松定孝均提出,由《义血侠血》改编的 《泷之白丝》可能受到我国京剧《玉堂春》的影响。《义血侠血》欣弥拿到钱进京求学的场面,与《玉堂春》中王金龙从玉堂春那里得到三百两银子进京赶考的情节惊人相似。而且在法庭上的审判场面,两部作品也都有提及。人物设定上也十分相似,女主人公都是卖艺为生,长相美丽,性格坚忍,温柔善良,向往美好爱情;男主人公都是才华横溢、有情有义之人。情节设置上,两部作品都有女主人公资助男主人公金钱的情节。
然而两部作品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玉堂春》中,成了巡安使的王金龙,与含冤入狱、被逮到法庭上的玉堂春相遇后,二人共渡难关,最后喜结连理,以喜剧圆满结束。而《义血侠血》则是以悲剧结尾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泉镜花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义血侠血》创作于明治时期,明治维新为日本带来了西方自由平等的理念,同时废除了落后的封建体制,但是在家庭、婚姻等方面一直未完全转化,仍存在男尊女卑、父系大家长制等。在《义血侠血》中,卖艺为生的水岛友、一家之主的欣弥,二人身份看似没有受到家庭及外界因素的制约,但笔者认为这是泉镜花有意设定的。泉境花故意不设置万重枷锁,再通过他们二人的恋爱悲剧来讽刺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扭曲。相对自由的两个有情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被家庭制约的人。泉镜花在写完《义血侠血》之后,在《太阳》杂志上发表了《恋爱与婚姻》一文,说:“自古以来我国的婚姻都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社会而缔结的。作为一个信奉儒教的国家,结婚是为了延续后代……父母教导女儿要一味谦恭、贞淑、温柔,却并不教她懂得爱情……还告诉她,婚姻乃终身大事,好女不侍二夫。女子奉命而嫁,太可怜了。”这表明了泉境花对当时婚姻制度的不满。一个月以后,泉镜花又发表《外科室》,再次表明对婚姻制度的不满。
不仅如此,《义血侠血》的悲剧结尾也带有明显的日本式“物哀”的特色。从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到平安时代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再至日本近代和现代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普遍表现出苦闷、忧愁、哀怨的情绪。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熏陶的泉镜花也不例外,他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底层人物。
与多以悲剧结局的日本小说不同,中国作品则大多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大团圆为结局。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始终相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好人一定会有好报,大团圆的结局激励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人的“逃避性”。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中国人底心里,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但笔者认为,国民性固然是一方面,主要原因还是体现了中国人乐观向上的美好品格。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兴起于19 世纪后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人们的思想逐步开化,要求解放个性,追求情感上的自由平等。日本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以1893 年创建的杂志《文学界》为主要阵地,特点是带有青春的色彩和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情调。后期浪漫主义文学则以与谢野晶子、泉镜花为首,多以创作唯美艺术的文学作品为主。
和一般的浪漫主义风格不同,泉镜花作品具有自然唯美的浪漫色调,兼具大量日式古典文学的用词和欧洲风情的写作技巧,在日本浪漫主义史上独具一格。“他的文学基调是:古典而浪漫;追求永恒的女性之美。”这种独具一格的风格主要与泉镜花的个人经历有关。1873 年,泉镜花出生于日本金泽市。泉镜花的父亲是颇有名气的雕金师,母亲则是出身于能乐大家。泉镜花自小就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其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日本古典文学的特点。明治十五年,泉镜花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变故,母亲在生下女儿之后不久便离开人世。这对于仅有九岁的泉镜花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他把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贯穿在了许多文学作品之中,特别是1908 年出版的《草迷宫》中,泉镜花把他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极度渴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作品之中。1894 年,泉镜花又一次经历了人生中极致的黑暗时刻,父亲逝世,泉镜花回到家乡金泽照料祖母与弟弟,因此无法重返东京继续自己的创作梦,泉镜花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当中。这段时间,泉镜花创作了《义血侠血》,他也因为这篇小说,再次上京,在恩师尾崎红叶的帮助下,发表于《读卖新闻》。从泉镜花的这段经历来看,他把自己寄托在了《义血侠血》的主人公村越欣弥的身上。
泉镜花也十分关心下层劳动人民,对那些受尽压迫的下层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并在大量的作品中表现了底层女性的不幸生活。泉镜花笔下的女性,大多是受封建制度侵蚀而苦苦挣扎的弱小形象。但同时,她们也十分善良,向往自由,渴望爱情。这反映了泉镜花对现实社会的极端不满,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向往。
泉镜花横跨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这正是一个十分动荡的年代。自明治维新以来,伴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日本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战争。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一时期,有些日本作家或出于自愿,或受到胁迫,鼓吹对外侵略战争,美化侵略行径。然而泉镜花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于1896 年1 月发表了《海域发电》和《琵琶传》。这两部作品都是以中日甲午战争为背景,痛斥日本帝国主义行为,可以看出,泉镜花具有其他日本作家所没有的人文主义情怀。
纵观泉镜花的一生,早年家境艰苦,他对下层民众显示出了深深的同情和关切,痛恨资本家。同时,他也歌颂自由,向往真挚的爱情,谴责压迫妇女的封建教条。泉镜花作品既有日本古典文学的优雅神韵,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并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对日本近现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 〔日〕 泉镜花:《泉镜花集》,角川书店1979年版,第521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西安大学出版社1925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