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国画批评术语域外传播考析

2022-01-28 12:35陈岩中国江苏网南京210092
名作欣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术语中国画绘画

⊙陈岩[中国江苏网,南京 210092]

中国画批评术语孳乳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国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观念,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速,中国画批评术语在海外的传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中国画批评术语仍未引起西方主流文化的关注,其精神与内涵也尚未在西方世界得以普遍推广。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画批评术语的域外传播打开了新的窗口,使其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立体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在媒体时代重新审视中国画批评术语的域外传播问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中国画批评术语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中国画批评理论最早散见于先秦典籍及诸子百家之言,兴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五代,及至明清达到鼎盛。中国画批评术语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画的创作实践,是在长期的批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话语,是批评思想的精髓所在。不同于西方美术批评中的透视、结构、模仿、空间等术语,中国画有自己的一套批评术语,如以解衣般礴、传神写照、澄怀观道、气韵生动、象人之妙、四品、六要等。

以《老子》和《周易》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及诸子之言为中国画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每个朝代的绘画批评都是以前辈先贤批评为基础,并受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批评家的绘画批评思想相互联系,关系盘根错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画批评理论体系。例如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根源于老庄哲学,但同时又得益于汉代《淮南子》的形神论和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传神写照”与《淮南子》中的“君形者”薪火相传,都阐述了神似比形似更重要的思想,强调艺术创作要表现出人的精神。“传神写照”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的“澄怀观道”也有内在联系,二者的核心思想都是“传神”。“传神写照”主要论述了人物画创作过程中的传神问题,“澄怀观道”则指的是山水画欣赏过程中的传神问题。而“澄怀观道”与老子的“涤除玄览”又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澄怀”即“涤除”,“观道”便是“玄览”。

前人提出的这些绘画批评术语不仅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而且对后世绘画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嗣真提出的“象人之妙”便是承袭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概念,只是进一步扩大了“传神”论的内涵。此外,唐宋时期张怀瓘的“神、骨、肉”,朱景玄的“四品”,张彦远的“五等”,荆浩的“六要”,黄休复的“四格”,无一不提到“神”的概念。郭若虚推崇谢赫的气韵论,提出“气韵非师”的绘画批评术语。而刘道醇的“六要”即“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其实也是对谢赫“六法”的继承与发展。

可见,每个朝代的绘画批评术语都根源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并留下了前辈先贤的精神烙印。在进行中国画批评术语域外传播研究时,就要追本溯源,理清源流发展和应用语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诠释这些术语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二、中国画批评术语域外传播的几个问题

中国的陶瓷、青铜器和刺绣等早就传到欧洲,并深受欧洲人喜爱,甚至在西方刮起了“中国热”。然而,中国画在海外的传播却是一波三折,并且一直到20 世纪初才得到欧洲人的认可。中国画对外传播受阻与中国画批评术语域外传播历程息息相关,以下试从传播途径、译者构成、翻译标准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中国画批评术语的域外传播途径单一

20 世纪前,西方人对中国画的了解并非来自中国本土,而是主要来自于日本人的介绍。南宋孝宗时代,《太平御览》传入日本,开启了中国画学外传之路。此后,中国绘画理论及批评在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朝鲜李朝中期的1550 年代,已有许多中国画学书籍传播到汉城,并广为传阅。其中顾恺之的传神论、谢赫的六法论、景浩的笔法论、郭若虚的气韵非师论、郭熙的三远论、刘道醇的士气论、赵孟頫的贵存古意论和书画笔法同法论、倪瓒的逸气论,以及夏文彦的三品论等,大都为当时的图书署所熟识”。相较于中国画在东方的传播,中国画论西传却并不是那么顺利。20 世纪前,欧洲人对中国画一直存在着误解,甚至认为:“中国美术的唯一价值,就是给日本美术提供了一个粗略的基础或起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画开始传入西方,西方人都是通过日本人的介绍来了解中国绘画,中国本土关于绘画的看法还没有传播到欧洲去,而日本人关于中国绘画的看法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通过日本人的介绍而了解到的中国绘画也不是一流的中国绘画。”由此可见,中国画批评术语早期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日本人的介绍,由此造成了西方人对中国画的误解。

(二)中国画批评术语海外译者占多数

在早期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许多中国画批评术语是由外国传教士和海外汉学家翻译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部著作:第一部著作是日本学者冈仓天心于1903 年出版的《东方之理想》(),这是第一部向西方介绍东方艺术的英文著作。第二部是翟里斯1905 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史导论》()。这两部著作涉及不少中国画批评术语的英译,成了此后诸多译本的依据。随着一些海外汉学家中国画学著作的出版,欧洲人对中国画的一些错误看法逐渐有所改观。然而海外汉学家在翻译时多以目标语读者为归宿,大都没有考虑到中国文化的传播问题。此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画批评术语的翻译存在不少译文不准确甚至是误译的情况。

(三)中国画批评术语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画学外译的传播人也由最开始的传教士、海外汉学家延伸到了中国本土的学者。尽管如此,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英文水平的差异,中国画批评术语翻译不规范的现象仍是屡见不鲜。例如: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借鉴老子学说及禅宗理论提出了“一画”的概念。“一画”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和艺术思想,王宏印有三种译法,即“great order of Oneness;the great Oneness of the universe;great Oneness of arts”。林语堂将其译为“one-stroke”。而美国艺术史家Micheal Bullock 则 译为“one-stroke(yi hua)method of painting”。另外,学术论文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译法,如“Yi Hua”“one-stroke law”“one-stroke principle”等。由于缺乏统一的翻译规范,诸如此类译法不一的现象还有很多,漏译、误译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三、新媒体时代中国画批评术语域外传播构想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画批评的域外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径,打开了新的窗口,使其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以下试从传播途径、传播模式、翻译标准构建三个方面论述新媒体时代中国画批评术语的域外传播构想。

(一)搭建多元化的中国画批评术语域外传播平台

绘画作品、画论著作、学术交流及外销艺术品等传统的传播媒介对中国画批评术语的域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画批评术语的内涵和精神尚未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认可,未能在西方国家得以普遍传播。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规避中国画批评术语域外传播途径单一的问题,积极与国外的网络电视、搜索引擎、数字广播、社交平台等积极建立联系,同时与海外的出版机构、美术馆、企业等开展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为中国画批评术语创建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方式更为多样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在新媒体时代,西方读者能够更直接、便捷和深入地了解中国画批评术语,这将极大地提高中国画在海外的传播效果,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国画批评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创造中国画批评术语对外传播的新模式

中西方语言文化及思维方式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国画批评术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要让西方读者喜闻乐见,在传播模式上就要有所创新。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画批评术语不应拘泥于生硬的词语阐释和介绍,而是可以将其融入西方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各种视听媒体、文娱用品和艺术表演形式等。通过电影、短视频、动画、电子图册、丝绸、陶瓷、木雕、舞蹈、话剧、音乐等形式传播中国画批评术语的内涵和精髓。例如2020 年央视春晚上的热门节目《只此青绿》便以舞蹈诗剧的形式将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只此青绿》巧妙融合XR、全息扫描等前沿技术手段,牢牢把握了时代审美追求,打造出了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精品力作。该作品由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人民日报》海外媒体平台、人民网等媒体以视听的形式对外传播,在国外收获一片盛赞。通过《只此青绿》,外国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燃起了对中国画的热爱。该作品的成功也为中国画批评术语的域外传播模式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三)推动中国画批评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构建

中国画批评术语孕育于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其语言较为温婉雅致,也较难翻译。而在早期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许多中国画批评术是由外国传教士和国外汉学家翻译的,其中不免存在一些漏译、误译和一词多译的现象。积极推动中国画批评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构建有助于纠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解,可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新媒体时代为中国画批评术语的标准化构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环境。新媒体时代中国画批评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原作的遴选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调研,了解西方读者的审美喜好。在此基础上,坚持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遴选原则,选择那些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精髓的著作,如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画论著作《论画》、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品评专著《古画品录》、唐代朱景玄的画史批评论著《唐朝名画录》等。其次,在译者结构方面,以往的画论著作译者中,外国的传教士、汉学家和华裔学者占多数,新媒体时代为译者的跨国合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因此,除了培养本土人才外,还可以积极开展与海外学者、研究所、翻译机构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构建中西合璧的译者群体。最后,在翻译策略方面,以往的译文中对于中国画术语的翻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词多译的现象比较常见。例如曾经在西方引起广泛热议的“气韵生动”一词,其译文就不下二十种,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译法。在新媒体时代,中西学者能够以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推动中国画批评术语库的建设,为中国画批评术语提供更加一致、准确、权威的参考译文。

四、结语

中国画批评术语蕴含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和特质,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然而,由于中国画批评术语的域外传播途径单一,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以及译者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了海外读者对中国画的误读、误解,甚至一度造成中国画在西方世界的“失语”现象。新媒体时代为中国画批评术语域外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环境。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有利条件,积极搭建更为多元化的中国画批评术语域外传播平台,创造中国画批评术语对外传播的新模式,同时推动中国画批评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构建。新媒体时代中国画批评术语的域外传播构想,是增强中国在画学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方面做出的设想,也是推动中国画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一个崭新视角。

① 〔韩〕李正涛:《谢赫“六法”对朝鲜时代文人画的影响》,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② Binyon,Laurence.A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Fourth Century,Vol.4,No.10(1904).

③ 彭锋:《气韵与节奏》,《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6期。

④ 王宏印:《意明笔透法障不参——〈石涛画语录〉英译问题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1期。

⑤ Lin Yutang.G.P.Putman's Sons,New York,1967.

⑥ Michael Sullivan.Poetry,and calligraphy.George Braziller,New York,1999,p63.

猜你喜欢
术语中国画绘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书画名人汇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