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调研及可视化技术在社区营造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以双沪社区为例

2022-01-27 01:45黄江怀
福建建筑 2021年12期
关键词:营造可视化调研

黄江怀

(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6)

0 引言

“社区营造”指的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激发社区民众参与,提升人居环境,筑牢底线,推动文化产业和经济复苏,促使活力再现的过程[1]。社区营造的过程,不仅是社区居民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各种能力。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逐渐建立起了和谐共存、紧密的社会联系[2]。而“完整社区”的概念,最早由我国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提出,即:教育、医疗、购物、娱乐、健身等生活配套完善的社区。这种社区显然品质更高,更符合现代生活节奏,属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社区营造是一个较大的社会课题,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具有非常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社区,其营造的内容与限制条件是不同的。一个成功社区营造案例能否成功复制应用到其他区域,前期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要。因此,问卷调查便成了收集情报与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以双沪社区为例,围绕目前“社区营造”规划前期调研所采用的电话调研、入户面访调研等传统方式所存在的不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从“互联网+”的角度,探讨基于数字化调研及可视化技术在社区营造规划中的应用,为未来同类地区的社区营造规划或老旧小区改造的前期数字化调研提供参考,高效推进设计师与社区居民的高度融合与互动,创新“社区营造”共建共享新格局模式,助力“美丽社区生命共同体”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 项目概况

1.1 工作背景

2019年6月,厦门新机场获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迎来全面的开发建设。作为重要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对台交流主要机场,厦门新机场将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引领区域的腾飞和发展。大嶝街道作为进入新机场的门户区域,其形象是重要的城市名片。因此,需对机场片区非整村拆迁的村庄及主要通道机场快速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社区,进行提升整治,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2021年3月15日,厦门市机场片区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将“双沪”等四个社区作为试点村庄,以“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休闲旅游,挖掘地域特色产业,激发社区产业,营造完整社区”为发展定位,建设具有厦门特色的完整社区。

本次工作将以双沪社区营造规划为试点(图1),依托数字化调研及数据可视化技术,助推社区营造规划与编制方法,指导城中村的规划建设,促进城中村与新机场片区协调发展,同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村改社区营造经验,如图2所示。

图1 规划设计范围

图2 工作目标

1.2 研究的目的及问题分析

“社区营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在实际操作中,重视民众参与、项目可行性,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营造过程、社造模式和“多元参与、多元治理、家园共造”的“社区营造”理念。但在推进社区营造规划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痛点:(1)改造前期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居民的反馈度却不高;(2)社区居民对社区改造的目标理解不够,过程信息沟通互动渠道不畅,诉求得不到回应和有效改善;(3)众口难调,过程需要协调众多复杂问题,且居民所提的需求和意见缺乏及时有效的回复反馈渠道或平台,部分问题可能出现滞后。

这些痛点的背后,也向设计师们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谁是“社区营造”参与的主体?以及能否在规划前期,依托“互联网+”建立一套高效的数字化调研及信息互动平台,保证多方参与有效性的机制,激发社区居民主体参与运营和维护的机制。因此,如何构建起便捷的民意调查和信息互动平台,让公众能积极广泛有效地参与将让设计更落地,更有温度;而且经过公众参与创出的公共空间,才能让居民更有真实获得感。

2 调研方法、思路及创新之处

2.1 调研方法

长期以来,在“社区营造”前期调研中,大部分采用是入户面访、纸质问卷等传统的基础调研模式。该传统调研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缺点:

(1)需要制作大量纸质调研问卷资料及人工入户宣贯;问卷填写、收集方式整体体验感不佳。

(2)调研过程及数据后期整理加工周期长,费时费力、进而影响调查工作的开展及调研数据的准确性。

(3)众多研究视角及成果,缺少严格规范的数据分析框架和计量检验,大多结论尚处于经验性或直觉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移动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与数据交互的格局,也改变了社情民意调查方式的格局。这也为社科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以移动互联网络为数据收集工具进行的调查研究方法变为可能——即:采用创新的“网络调查法”(是一种以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工具,利用网页问卷、移动APP等网络多媒体通信手段,来收集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的一种新式调查方法)[3]。

2.2 调研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弊端,通过“互联网+”创新思维,改变传统的纸质入户调研模式,依托数字化调研及数据可视化技术开发相应软件,制作数字化调研问卷模板,通过微信等移动端APP渠道,进行便捷扫码问卷发放、填报、实时采集、后端数据挖掘等分析技术,实现数据可视化展现,为社区营造详细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及相关政策建议提供数据支持,并通过数据库积累,为后续改造规划提供数据参考及实际指导意义,助推社区营造规划。

2.3 创新之处

(1)现有大部分社区营造规划前期,基本采用“自上而下”方式。该模式容易导致居民利益无法保障、投入资金量大、历史文化无法延续等问题,且缺少了“公众参与”[4]。通过采用“互联网+”数字化调研的方式,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分层共享,实现居民需求与问题的有效链接,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热情,可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引导,与“居民自助”乡村振兴的关键创新。

(2)通过“互联网+”可实现多维度、多视角的复杂调查及调研数据收集,建立起社区营造规划前期调研“大数据库”,后台可通过“大数据库”按需“抓取”相关数据信息,进行不同维度数据再加工利用。

(3)创新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对海量分散式的数据进行归类、归档整合开发,并通过合理的数学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建模,挖掘各类数据背后所蕴含的必然因果关系,把控数据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进行数据展示。

3 调研过程

3.1 调研对象和流程

基于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下辖的双沪社区的试点整治工程,结合先进乡村振兴经验策略研究[5],针对双沪社区不同角色(社区居民、商铺、社区管理员等)作为调研对象,展开数字化问卷调查。调研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调研流程

3.2 调研的主要内容及问卷设计

通过历史资料收集,结合前期入村基础调研访谈,分析问题需求,梳理出主要调研内容:①在地务工人口较少,需进一步了解人口构成、家庭劳动力从事工作类型、留村发展意向等。②建筑密度大,存在部分危房及古厝,亟需逐栋调研统计,以便后期采取相关措施。③已有局部出租的建筑,无法按照服务标准进行打理。需动态调研,优化具体措施,提高出租公寓质量。④内部菜市场面貌有待提升;村内文化产业不足,特色产业还有待进一步了解、发掘提升。⑤内部交通道路已在施工整治,但停车空间不足;村内活动空间仅有一处,村口无代表性标识。故需了解村内对村庄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的需求及意愿。⑥对具有“老厦门”“老翔安”文化传统元素,及地域特色的宗教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建筑装饰构件、元素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围绕分年代、分功能、分风格等维度,形成调研数据模型;探索既有建筑和场所符合厦门传统生活方式和社区行为模式的“适应性”改造模式;探索既有环境空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模式。

结合上述主要调研内容,围绕人口及住房信息、建筑信息、社区公共设施配套需求信息、社区产业信息等,多维度分类、分级、分层设计制定对应的问卷调查信息表,模板如图4所示。

图4 部分调研问卷表

3.3 系统研发

结合上述研究,展开系统程序研发,实现对不同角色的调研问卷制作和动态发放、便捷扫码登录、短信安全认证、人性化快捷填报、实时采集调研信息、动态专项、分项调研等功能,形成一个高效,灵活并实现多维度、多视角的复杂调研数据智慧收集、实时跟踪及数据动态感知智能综合统计、可视化分析的“社区营造调研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

(1)系统总体架构图,如图5所示。

图5 系统总体架构

(2)系统登录方式:系统采用“用户手机号+短信安全验证码” 并支持移动手机端、PC端等多端合一的方式登录,实现系统便捷性、安全性、真实性、严谨性操作,如图6所示。

图6 系统登录界面

(3)系统主要功能架构,如图7所示。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调研简介、系统管理、用户及权限管理、问卷表单管理、过程进度管理、催办提醒、统计分析管理、报表管理等。

图7 系统主要功能架构

(4)系统主要用户权限:调研参与人(可便捷多端进行数据填报、录入及自编辑)、社区管理员(负责用户信息录入与管理;针对儿童、老人等特例用户,可协助其进行系统问卷信息录入;可实时查阅报表、进度管理、催办提醒及调研数据动态分析等操作)、超级管理员(负责基础数据维护;数字化调研问卷制作发布;数据分析挖掘,并通过报表可视化技术与工具,完成表单制作与发布等操作),如图8所示。

图8 系统管理部分页面

(5)系统采用“分模块化”,对调研内容进行专项分类(图9),便于动态专项填报、采集、分析。

图9 调研内容“分模块化”专项分类

3.4 调研结果数据可视化大屏展示

通过对社区数字化调研结果数据的全面积累,依托大数据挖掘分析及数据可视化技术[6],实时动态呈现数据分析模型及成果大屏展示,如图10所示。

图10 调研数据可视化大屏

3.5 调研结果数据分析

据上述数字化调研结果数据模型分析(图10):

(1)人口特征:常住人口多数为户籍人口(占96.8%),户籍人口中以家庭成年劳动力居多(占59%),村内劳动力相对充足。

(2)家庭劳动力从事工作类型:村内主要产业工作类型较为缺乏,多数人选择在外务工(本市务工占25.54%、务农占8.42%、外出务工占5.43%、渔业只占1.09%)。

(3)村内建筑产权以个人为主(占85.54%);建筑类型以现代建筑为主(占50.3%);古建占1.18%。目前保存较良好,少数危房需抢修加固。

(4)建筑现状用途:局部出租占52.2%、自用居住占40.5%。通过计算,村内目前现有人均居住面积为41.36 m2,满足人均面积要求,且尚有富余。

(5)村民对建筑改造意愿:有50%的人不需要改造、30.12%的人可配合需要进行改造、13.86%的人需要翻建等。村民对建筑的意愿面积用途:以自用为主,少部分可进行出租使用(自用面积占79%、出租面积占21%)。

(6)产业分析:村民多数对于餐饮、民宿、长租公寓、旅游等有较大的社区产业发展意愿(餐饮业占19%、民宿占16%、长租公寓占9%,旅游占8%等)。

(7)村庄市政道路分析:村内道路系统有待提升,需进一步合理规划(认为村内停车位不足的占38.87%、认为村内通行不便的占23.02%等)。

(8)村内公共设施分析:20%认为需改善绿化、19%认为需改善体育设施、15%认为需增设生鲜超市和市场、15%认为需增设垃圾收集点、11%认为需增设公厕等。由此,可依数据配合规划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以村民需求为首要考虑的方向。

3.6 调研成果结论

(1)结合数字化调研成果,围绕村民生活需求,提高居住生活质量。深入了解村民对人居环境的需求,结合规划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分批次、分阶段地进行,统筹规划市政公共配套和基础配套建设,科学有效地完成整治目标。

(2)根据村庄建筑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加强安全管理,排查危房建筑,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抢险加固和翻修;通过动态化调研与数据监测,实时追踪建筑质量情况,筑牢安全底线。

(3)在专项研究层面,注重村庄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挖掘,通过数字化调研展开细致的摸底工作,根据数据分析,提出利用历史建筑优化社区空间活力。

(4)激发社区更有为有效的特色产业,对产业转型进行方向性引导,并规范统一运营。

(5)依附大数据分析,进行分区整治,鼓励商业业态发展,结合规划进行有效的商业业态引导。

(6)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在村庄现有格局肌理风貌基础上,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内在功能,提高生活品质。

(7)结合近邻党建、社区营造的理念,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建设。

4 结语

目前,在厦门城市更新升级中,随着城市发展,存在着大量的“村落”,城中村也成为了当今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快社区营造,是实现城市空间存量更新提升的破题之举,是惠及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工程。它对于实现城市有效治理、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这既要解决现状问题、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还需协调多方利益等,在实践操作中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牵扯利益较广的综合性工作,存在着诸多难点;特别是需在改造前期需要进行大量数据调研,通过对庞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后续的科学规划及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因此,本研究意义及价值在于:依托数字化调研及可视化分析技术,便捷、实时、动态、有效了解当前社区性能现状,从而建立自下而上、居民自治、共同参与的营造模式。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内在功能,提高生活品质。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三农”发展规律,结合各地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多元发展路径。依托数据库对村庄现有问题提炼出切实可行的改造需求,结合规划设计,针对性地解决主要问题,有效实现项目的落地性,同时在实施中进行数据更新和积累,为未来社区营造模式提供数据参考及实际指导意义,助推社区营造规划。

猜你喜欢
营造可视化调研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思维可视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