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李晶 章广庆 刘 耀
(如皋市白蒲镇农村工作和社会事业局,江苏如皋 226511)
白蒲镇是如皋市重点产粮大镇,也是水稻种植大镇,水稻常年种植面积6 500 hm2,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866.67hm2左右,占全市水稻面积的1/7。近年来,白蒲镇坚持围绕稳定面积产量,提升质量效应,推广高产增效创建的技术思路,着力寻求稻麦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中的科技支撑。
白蒲镇作为如皋市推广中心省部级稻麦高产增效创建项目的主要承担乡镇,2012年水稻涉及9个村、296 个组、12 226 户,面积 2 114.6 hm2,百亩核心方20个,面积179.87 hm2;2012年小麦涉及4个村、5 812户,面积866.93 hm2;2013年水稻涉及10个村、261个组、9 392户,百亩核心方20个;2013年小麦涉及4个村、3 348户,面积722.8 hm2,百亩核心方10个,面积85.73 hm2;2014年涉及8个村、226个组、8 370户,百亩核心方20个,面积148.87 hm2。
通过3年高产增效创建项目的实施,核心区稻麦两熟周年平均产量达到18 469.5 kg/hm2,较前3年增产3 724.5 kg/hm2;其中,水稻周年平均产量达到11 198.25 kg/hm2, 较前 3年增产 1 643.25 kg/hm2;小麦周年平均产量达到7 271.25 kg/hm2较前3年增产2 081.25 kg/hm2(表 1)。
表1 2012—2014年白蒲镇稻麦高产创建项目产量
通过项目区带动产生辐射效应,全镇面上稻麦两熟周年平均产量15 745.5 kg/hm2,较前3年增产1 000 kg/hm2;其中,水稻平均产量 9 750 kg/hm2,较前3年增产195 kg/hm2;小麦平均产量5 995 kg/hm2,较前3年增产805.05 kg/hm2,且稻、麦两熟产量均居如皋市第1位。
一是推广应用高产优质稻麦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100%;二是推广稻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应用率90%;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覆盖率100%;四是推广稻麦秸秆还田技术,秸秆机械化还田率100%;五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统防统治面积达到90%以上。
按照项目创建总体要求,结合白蒲镇的生态特点和产业优势,项目区实行统一供种,全面推广优质高产稻麦新品种,水稻品种以南粳5055、南粳9108为主,小麦品种以扬麦23号、扬辐麦4号为主。
近年来,直播稻种植面积呈扩展态势。为此,广泛开展控减直播稻的宣传活动,白蒲镇政府专门印发“严格控减直播稻种植”的宣传资料,将4月10日至5月10日定为控减直播稻的宣传月。在控减直播稻的同时,大力推广机插秧,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扶持,全镇机插秧占比保持在80%以上。
项目区内建立专门集中育秧基地,核心方实行集中育秧、统一供秧、统一机插,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育秧基地播种期从5月中旬开始至5月底结束,分期分批采取机械播种、精量播种。苗床揭膜后,科学管理肥水,狠抓病虫防治技术。适时防治灰飞虱、苗瘟等病虫害,移栽前2~3 d用好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1]。在常规育秧方式的基础上,尝试使用小拱棚、大棚育秧方式,通过实践运用和技术提升,育秧均取得成功。
秸秆还田有利于培育土壤肥力。为控制秸秆焚烧,防止大气污染,白蒲镇政府成立禁止秸秆焚烧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还田)领导组,由纪检、监察、财政、农业等部门人员组成,并层层落实责任人,在夏、秋作物收割期间进行不间断巡回检查,做好积极引导机械收割切碎,为农户免费提供秸秆快腐剂,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种田大户、大中型机手进行秸秆还田技术培训,同时发放大中拖拉机还田补贴等多渠道、多方位的激励措施,确保全镇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100%[2]。
扩行减苗、壮大个体、塑造合理的群体结构,不仅有利于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性,增强叶片功能,而且有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笔者在项目区内试验观察,水稻用种量52.5~60.0 kg/hm2,需秧盘375~420张/hm2,稀落谷培育壮秧,机械插秧时行距30 cm,株距12~13 cm,插24.0万~25.5万穴/hm2,基本苗在90万~105万株/hm2,提高水稻分蘖率、成穗率。小麦全面推广“双机作业”(机条播、机开墒)机械条播、扩行减苗,用种量控制在150 kg/hm2左右,通过控制基本苗建立高光效群体,有效争取大穗,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机开墒可有效改善“明涝暗渍”,对小麦中后期的生长有利[3]。
项目区全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目标,提高肥料利用率,全面提升地力。一是增施有机肥,利用如皋市推广中心土肥站有机肥补贴项目,将有机肥优先供应项目区,在采用秸秆、厩肥还田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1 500 kg/hm2。二是适当调整前期基蘖肥的施用比例,增加穗肥的用量,在足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项目区水稻全生育期平均施纯氮360 kg/hm2左右,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为 6∶4, 施 P2O590~105 kg/hm2、K2O 135~150 kg/hm2。三是在水稻生长中后期进行叶面喷肥,以提高水稻产量。
根据病虫发生趋势和发生特点,以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穗颈瘟和小麦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为重点,进行综合防治。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准确预报、主动出击、统防统治,通过及时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其中核心区实行专业化服务,降低了防治成本、提高了防治效果[4]。
高产创建项目区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不仅稻麦单产提高,而且通过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节约了肥料、农药成本,从而显著增加了效益。
由如皋市统计局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知,2012—2014年全市稻、麦平均产量分别为9 244.5、5325.0kg/hm2,白蒲镇稻、麦平均产量分别为9 750.0~5 995.5 kg/hm2,白蒲镇稻、麦产量较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505.5、670.5 kg/hm2,且均居全市第1位。
3年内白蒲镇高产创建项目核心区稻、麦平均产量(如皋市统计局、如皋市农业委员会测产报告显示)分别为11 198.25、7 271.25 kg/hm2,根据项目区内、区外调查结果测算,项目区内每年增加产值达到5 182.5元/hm2、节约成本达到 1 524元/hm2,平均每年增加效益达到6 706.5元/hm2。
在实施稻麦高产增效创建活动中,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广播宣传、发放明白纸等方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实现农艺、农机有机结合,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指导到户,培育了一批科学种田的农民、机手、大户,加快了稻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为稻麦单位面积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项目区全面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既控制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了土壤结构。同时,通过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推广运用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有效控制氮肥用量、用药次数,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很大程度地减少了因肥料、农药超量超标和使用频率高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残留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
通过稻麦高产增效创建项目的实施,建成稻麦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基地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示范基地,真正做到“说给农民听,不如做给农民看”;同时,将高产创建项目作为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粮食种植大户服务面积不断增加,稻麦种植型家庭农场不断涌现,切实解决农民“种田难、田难种、难种田”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