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芳
(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海拔对森林群落的影响,是由海拔变化引起的众多生态因子改变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包括水分、温度、光照强度、氧含量、风力等级等多种因素的梯度效应[1]。随着海拔的上升,水热条件会发生变化,森林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也逐渐减弱[2],进而影响植物群落的发育,导致植物多样性在垂直分布上通常呈现“单峰”格局[3]。植物的叶片对环境变化尤为敏感,其结构特征最能体现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4]。叶片群体构成了树冠,因此可用沿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的冠层特征来指征所受的影响。武夷山沿海拔梯度的常绿阔叶林结构具有丰富的变异[5],也影响了土壤等其它因素沿海拔梯度的变化[6-7]。对武夷山沿海拔梯度的常绿阔叶林冠层特性变化的分析,可以揭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发育的动因及其功能差异,可为不同海拔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的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地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黄溪洲村。该地为北西南向的断谷,样地均为东南坡向,消除了坡向的影响。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1800 mm,年均相对湿度约80%,年均气温17.0 ℃,其中最冷月(1月)均温3 ℃,最热月(7月)均温23 ℃[6]。土壤在海拔800~1200 m间为红壤、黄红壤。
2018年7—10月,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内,从海拔800 m起始每升高100 m设1个样地,共5个,每个样地面积0.48 hm2。每个样地由48个10 m×10 m的大样方组成,每个大样方再分为4个5 m×5 m的小样方进行调查。对胸径超过1 cm、树高超过1.3 m的木本植物进行编号,测定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等数据。
冠层厚度(CD)为树高减去枝下高;冠层面积(CA)为基于冠幅平均半径的圆面积。按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用冠层厚度(CD)和冠层面积(CA)的乘积的2/3求算冠层体积(CV)。
在每个小样地的中心点使用冠层测定仪(LAI-2200C)测定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倾角(MTA)、无截取散射(DIFN)等参数[8]。
采用SPSS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图形处理。Pearson相关系数介于(-1,1)之间,小于0代表两项数据之间呈负相关,大于0代表两数据间为正相关。
由图1可知,树高最大值出现在海拔900 m样地,平均树高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200 m样地。海拔800 m样地树高主要分布在3~7 m;海拔900 m样地树高差异最大;海拔1000 m样地和海拔1100 m样地的树高均分布在5 m以下;海拔1200 m样地的树高大于10 m的比例较其它样地大,出现了较明显的乔木层高度级分化。由图2可知,海拔800 m样地的平均胸径最小(4.48 cm),海拔1100 m样地的平均胸径最大(6.17 cm)。各样地平均胸径为4.48~6.17 cm,随海拔上升呈波状曲线;平均树高为5.42~5.85 m,随海拔上升略有增大;平均枝下高为3.09~3.46 m,各样地间差异不大。
图1 各样地树高分布
图2 各样地的平均胸径、树高及枝下高
由图3可知,海拔900 m样地的冠层厚度(CD)、冠层面积(CA)、冠层体积(CV)的平均值最大,其标准差也最大;最小值均出现在海拔800 m样地,海拔1000、1100、1200 m样地间差异不大。
图3 各样地的冠型指数
由图4可知,海拔800 m样地的叶面积指数(LAI)最高,与该样地个体数最多有关。随海拔升高,海拔900、1000、1100 m样地的叶面积指数逐次下降,但在海拔最高(1200 m)的样地有较大回升,与该样地的林冠发育较好有关。各样地的叶倾角指数(MTA)均小于45°,大部分树种的叶片为向下倾斜、但倾角都不大,随海拔升高叶倾角有增大的趋势,海拔1200 m样地的平均叶倾角最低(MAT值为21.42°)。海拔1000 m样地的平均叶倾角最高(MTA值为41.25°),该样地在中坡位,具有更多的水平叶,中坡位的叶片受阳光入射角的影响较小。各样地的无截取散射(DIFN)值都很小,表现出与LAI值大体上相反的趋势,林下植物能接受的阳光很少,影响了林下植被的发育,从样地的现实条件来看,草本植物种类和个数都较少与此有关,也将影响体型较小的乔木层树种的生长。
由表1可知,树高与冠幅半径、冠幅厚度、胸径、冠层体积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而与叶面积指数则主要呈现出负相关性(P<0.05),树高与平均叶倾角、无截取散射的相关性没有明显的规律。冠幅半径与冠层厚度之间主要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冠幅半径与胸径、冠层体积在各个海拔都为显著正相关,但对于叶面积指数主要表现出负相关,与平均叶倾角、无截取散射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冠层厚度与胸径、冠层体积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与叶面积指数主要呈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平均叶倾角间则无显著的相关性。胸径与冠层体积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而与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无截取散射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冠层体积与各冠层光特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图4 冠层光特性的海拔变化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在海拔800~1200 m区间处于前期演化阶段,群落中的物种更替较为剧烈,林中小型木本个体数量较大,尚未稳定。平均树高、枝下高和冠层面积随海拔上升有增大的趋势,而胸径、冠幅体积、冠层厚度随海拔升高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广西猫儿山的研究[14]表明,胸径、树冠面积随海拔上升持续增加,树高、枝下高、冠层面积随海拔先增加后减少,与本研究结论略有不同,可能原因为猫儿山的研究对象为乔木树种,而本研究的对象包含灌木和乔木,个体数量较大的灌木对平均值计算有较大的影响。
表1 冠层各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叶面积指数随海拔升高有下降的趋势,但在海拔最高(1200 m)的样地则因林冠发育较好而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随海拔升高叶倾角有增大的趋势,均以水平略向下的叶为主。各样地的无截取散射值都很小,且各海拔区间没有明显差异,林分郁闭度都较高,可能影响林下植被的发育。
树高与冠层形态指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叶面积指数则主要呈现出负相关性。冠幅半径与叶面积指数主要表现为负相关,与平均叶倾角、无截取散射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冠层厚度与叶面积指数主要呈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性。胸径、冠层体积与各冠层光特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