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风险,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2022-01-26 04:49张利娟
中国报道 2022年1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

张利娟

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因此会议要求,2022年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如何面对当前的经济风险压力?2022年经济该怎么干?《中国报道》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请他们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

2021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修复放缓和疫情冲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江浙、上海、山东、河北等地经济都受到疫情冲击。“2022年最大且不可回避的影响仍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如是说。

疫情影响之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加大。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尹恒看来,这一压力具体表现在国内消费持续低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生产侧和需求侧价格分化明显以及预期走弱4个方面。

除了疫情和国内因素,谈及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国际风险,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第59期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的发言中指出,一是需求下降风险。国际上很多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水平比较高,美联储应对通胀的情况下会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国际市场的外部需求。二是产业链重组风险。目前发达国家反复呼吁,要把原有产业链环节回迁到本国,避免产业空心化,因此未来一些订单会随着工厂的迁移而挪到其他国家去。三是低碳风险。发达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远低于我国。发达国家出于政治考虑和其他压力,想方设法要减碳,减碳成本不成比例地压在了新兴市场国家上。

李稻葵指出,必须要着力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的新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具体而言有两点:一是加快城镇化。政府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角色极其重要,从宏观经济学和财政角度来讲,建议把地方债一次性变成国债,给地方政府减负,同时给地方政府新的激励,让他们专心致志打造城镇化这个新增长点。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包括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

毛振华认为,从短期看,如何找到既推动经济增长又能缓释甚至消化某些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风险的政策是一个较难的问题。然而,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也无需过于悲观。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基础,有完整的产业体系等优势,当务之急是要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1年1至10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为4.89万亿美元,规模已超过2020年全年。在全球疫情反复不定、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性日益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良好增长的势头,为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可忽视的是,未来外部环境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内生动力仍亟待加强,进出口结构仍有改善空间。“这就需要中国各界坚持树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努力推进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说。

工人正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广汽传祺乘用车新疆分公司生产线上作业。 摄影/《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重视系统的内外部环境,考虑其稳定性和平衡性,显得尤为重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徐德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对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徐德顺建议2022年商务部门应把防范商务领域外部风险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促進我国宏观经济大盘稳中趋好。防范化解全球经济低迷风险。坚持内循环为主,促消费,扩内需。在稳外贸、稳外资的同时,注重发展新经济业态,促进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防范债务危机的风险。对外积极应对美欧等债务危机,对内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范由债务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危机。防范新型贸易壁垒增多风险。防范大国经贸关系博弈加剧风险。以大国外交为引领,推动中美、中俄、中欧、中英、中日等双边合作深入发展。防范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风险。在全球“三链”调整和重构过程中赢得主动,固链、补链、延链、强链。继续为跨国企业,提供尊重市场规则、公平有效的中国营商环境。

2021年进入第四季度以来,房地产泡沫刺破的风险开始出现。“当前房企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简单信贷放松或者是政府监管的放松,更重要的是怎样扭转房地产下行预期。”毛振华指出。

毛振华认为,针对当前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加大的情况,仅依靠窗口指导或仅靠发一个指导性的意见难以令整个体系发生改变。此外,相关部门并没有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下发具体放松信贷的量化指标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应该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来防止房地产企业出现信用资质大幅下滑的情况。对此,他建议,一是对房地产企业实行注资。二是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基金投资收购现有房地产企业的部分资产。

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面临购房者置业情绪低迷、企业资金压力仍较大等问题。她认为,市场下行趋势及预期尚未转变,信贷投放力度更加平稳有序,加大对刚需和改善需求的支持力度,稳定住房消费预期。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仍较大,需给予其合理资金支持,优化房企资金监管规则,避免监管政策急转弯,防止房企债务风险蔓延。企业拿地积极性偏弱,土地流拍撤牌率保持高位,对投资形成拖累,同时一定程度上将制约2022年新房供应量,不利于市场稳定运行。建议重点城市增加土地供应力度的同时,适度增加22城集中供地次数,因城施策优化土拍规则,继续坚持由“降地价”向“降实际地价”转变,并适当降低企业拿地门槛,激发企业拿地意愿。部分重点城市短期和中长期库存不足,叠加2021年宅地成交规模缩量,2022年房价上涨压力仍在。建议在此类城市继续增加土地供应量,平抑房价上涨压力。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体不但采取了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以对冲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还进一步修改货币政策框架允许通胀超调,这使得全球货币政策未来出现新的走向,即流动性宽松的边际拐点即将出现。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指出,不管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如何,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优先考虑国内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情况。美国全面通胀风险比较大,中国尽管2022年CPI有一定上行的风险,但是在整个财政货币政策比较克制、供需矛盾主要是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中国全面通胀风险有限,货币政策空间相对美国要大比较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认为,2022年的货币政策不要过于被通货膨胀束缚住手脚,要更加关注就业和经济增长,发挥好货币政策稳增长作用。国内的通货膨胀主要来自相对价格变化,是一种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欧美政策刺激导致需求上升,同时停工停产,产生了供需缺口,带动我国的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使得工业实现了超常规恢复。工业修复带来了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提升。加之全球供应链扰动,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碳减排促生能源转型,带来上游成本提高。这些因素不能通过紧缩货币来降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就业和稳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于泽看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需要考虑3个因素。一是非金融企业和家庭的债务。在目前杠杆率较高的情况下,还本付息需要消耗较大的流动性,流动性充裕一定要优先考虑这部分需求。二是经济增长。流动性充裕要和2022年经济增长与价格水平上升保持大体一致。三是风险处置可能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这就需要在金融上有所准备。

1月1日,施工人员在重庆龙兴足球场进行屋面施工。

2021年7月30日,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鸿星尔克集团鸿荣轻工公司车间,工人在制鞋生产线上操作缝纫机。

“基于上述3个方面,为了更好地稳定经济,流动性可以适度宽松,建议2022年M2和社融增速能够和2021年基本持平。为了对冲上游成本,建议进一步考虑降准等政策,通过置换MLF等资金,降低融资成本。”于泽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于泽同时建议,2022年要着力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稳定中小微企业。通过对科技和绿色经济的支持,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稳定增长。同时,面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要稳定好汇率,促进外贸平稳发展,防止跨境资金过度波动。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然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依然明显,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日益积聚。此次中央政治局提出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为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资本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徐枫看来,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增强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效率以及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三大价值。

徐枫建议,多措并举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一是设立产业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短期而言,赋能产业链内部金融资源支持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中长期而言,向全产业链平台转变,服务中小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打造信息共享的数据资产价值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向金融机构提供可做征信用的信息。三是发展供应链信用确权产品,进而创新场景化金融产品,优化产业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资金供给链接。四是服务更多实体产业和吸引更多资金渠道,夯实产业链金融科技服務平台发展根基。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