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丽君
现代社会里保留着很多古代文化。它们有些具备具体的形态,如长城、颐和园等,我们称之为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则没有具体的形态,比如一些口头语言、音乐、艺术等,我们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各国、各民族的人类优秀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被世界高度肯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怎么可以不去了解?从这一期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凝聚了古人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吧。
节气,就是季节和气候的合称。一年十二个月,每月有两个节气,因此一共是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中国古人对气候、季节的认识,其中有八个是表示季节的,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剩下的则表示气候变化。
为了便于识记,人们编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歌谣,比较常见的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歌谣很简短,每个节气选择其中的一个字进行串联,组成了四段,每段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比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对应的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所以,只要背熟这首歌谣,就能很容易地记住“二十四节气”。
古人为什么要创立“二十四节气”呢?那是因为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主要依靠种植庄稼生活。那时,天气好,就会丰收;天气不好,就可能颗粒无收,饭都吃不上,也就是俗话说的“看天吃饭”。因此,古人非常注重观察气候气象,慢慢就摸索出了一套规律,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
一般在公历的2月3日—2月5日,会迎来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的甲骨文 就是一个人站在地上的形象,因此“立”有树立、确立的意思。立春,就是指春天这个季节在这一天确立了。换句话说,就是春天开始了。
古人对春天是一种怎样的认识呢?我们先来看看“春”字的写法。在很多汉字里,都隐藏着人们造字时的一些生活经验、文化心理,“春”字也不例外。
“春”的古文字形有很多种,如 、 。在这些字中,有草 ,有木 ,有日 ,还有屯 。为什么要这么造“春”字呢?你想一想,我们现代人是怎么判断春天是否到来的呢?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春》里是这么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你看,晴朗的天空下,草木发芽、开花,这都是春回大地最明显的信号。所以,聪明的古人用日、草、木来表示春天,意思再清楚不过了。但是,那个“屯”字怎么解释呢?
“屯”的古文字体 像什么呢?其实,那一横代表地面,地面之下是根,地面之上是种子刚刚冒出来的细芽。所以,甲骨文的“春”合起来就像是在太阳的照耀下,嫩芽囤积力量,钻出地面,慢慢长大。“春”字过去还写作“萅”,“艹”代表草木,“屯”代表嫩芽,“日”就是太阳。不过,后来慢慢地,上面的“艹”和“屯”就变成了春字头——“ ”。
现在有些人不知道“春”字的发展变化,认为“三个人在一起晒太阳”,就表示春天来了。这种解字方法很不科学,它虽然能帮助我们记住“春”的写法,但也会留下很多问题。比如,“冬”字为什么不用“日”来造字呢?冬天不是更需要晒太阳吗?另外,汉字中还有一些春字头的字,又该怎么解释呢?比如“秦”,难道是三个人拿着禾苗吗?还有“泰”,是三个人在水里游泳吗?显然都不是。
从“春”的字形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对春天都有着相同的认知——天气渐渐变暖,地上的草木开始发芽、开花,大地充满了生机。因此,春天代表了温暖与希望,汉语中“春”字组成的词语也常常用来表达美好的意思,如“青春”——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春天到来后,食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各种菜蔬丰富着人们的餐桌。因此,过去立春时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咬春”。春肯定是咬不到的,人们咬的是春天的美味,也就是享用“春盘”。什么是“春盘”呢?其实就是盘子中铺一张薄饼,饼上再放新鲜的时蔬,供人卷食。这种吃法有些像我们现在吃烤鸭,用一张薄饼把鸭肉、黄瓜、大葱等卷到一起。当然,“春盘”中都是蔬菜,没有肉,而且在最早的时候,连饼上放什么蔬菜都是有讲究的——只有辛辣的蔬菜,比如韭菜、葱、萝卜等才有资格被咬。
杜甫在《立春》诗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可以说,这是盛唐时期一幅栩栩如生的《立春图》,诗中的细生菜就是韭菜。那么,古人为什么一定要在“咬春”时吃辛辣的菜呢?有人说,“辛”和“新”同音,人们借此表达迎新之意;也有人说,春天到来之时,阳气上升,气候变化,人容易生病,辛辣之菜有利于强健身体、预防疾病。不管当时古人是如何考虑的,旧的习俗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现在“咬春”,卷的多是更加新鲜美味的蔬菜和其他美食了。
除了花草树木发芽、生长,空中降下雨水也是春天到来的一个重要信号。雨的甲骨文为 ,一横代表天,下面的小点代表雨滴。
春雨,不像夏天的阵雨那般猛烈突然,也没有秋雨的萧瑟凄凉,它带给人们的只有欣喜。绵绵小雨降落在大地上,孕育出一片生机。唐代诗人韩愈在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将细雨对大地的滋润写得十分传神;杜甫则在《春夜喜雨》中情不自禁地夸赞春雨的及时到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动词“润”,这足以说明春雨对万物的滋养是多么明显和重要。
每年过了公历的2月18日—2月20日,雨水慢慢就多起来了。因此,有了立春之后的第二个節气——雨水。不少农谚总结出了雨水节气当天的天气情况和未来收成的关系——如果这天下雨,则“农家不缺米”;如果是晴天,那么可能会“多春旱”。
新的一年,就这样在绵绵细雨笼罩的春天里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