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屿
(大连市中医医院内三科,辽宁 大连 11600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肾脏微小血管病变性并发症,因肾小球内毛细血管硬化而出现滤过功能障碍[1]。目前临床常通过西医稳定血糖、改善肾血管灌注结合中药辨证内服益肾活血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肾脏对蛋白及肌酐、尿酸等代谢效率。本研究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汤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方案颇有成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在大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病房接受治疗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研究病例通过信封法随机分组,试验组30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9~72 岁,平均年龄为(53.2±5.1)岁;病程1~21 年,平均病程(6.5±3.2)年。对照组3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0~72 岁,平均年龄为(53.3±5.2)岁;病程1~22 年,平均病程(6.6±3.3)年。通过统计学分析软件对2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可以纳入试验研究。
1.2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此次研究纳入的病例均符合2017 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尿白蛋白滤过增多,运动后显著。病理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增厚并扩张。后期发展为持续性或显著性蛋白尿。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肾阴亏虚、气滞血瘀证:机体疲倦乏力,气短少言,腰膝酸软,面色无华,纳呆,肢体浮肿,小便浑浊而频多,舌暗可见瘀斑、苔薄,脉弦细而涩。
1.3 排除标准(1)严重的肝功能不全者;(2)恶性肿瘤者;(3)不同意参加本次临床试验者;(4)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5)既往接受过保肾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理化检查,监测患者呼吸、血压、体温、血糖等生命体征变化。测定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及24 h 尿蛋白排泄量以明确病情分期,根据患者血糖变化及肾功能代谢情况适当调整降糖等基础治疗方案。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之上应用氯沙坦钾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64,商品名:倍怡,50 mg)50 mg日1 次,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养阴活血汤辨证内服,方用:黄芪20 g,生地黄15 g,山药25 g,山萸肉15 g,枸杞子15 g,丹参15 g,党参20 g,泽 泻12 g,茯 苓15 g,川 芎10 g,牛 膝15 g,水蛭5 g,全蝎5 g,炙甘草20 g。诸药水煎300 mL,日1 剂早晚分服。2组患者均治疗2 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 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腥鲜、生冷油腻刺激之品。
1.5 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积分:研究病例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评估患者临床体征变化情况,包括饮食、体力、自理能力、肢体浮肿情况、二便、肢体感觉及舌脉等方面。每项均以0~6 分判定症状无、轻、中、重4 个级别。(2)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素氮和血清肌酐:通过临床生化检验,测定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量,并计算尿白蛋白排泄量。监测患者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应用t 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比较应用х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素氮、血清肌酐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素氮、血清肌酐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表1 2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注: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糖尿病肾病是我国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肾脏组织慢性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发病率近10 年已上升至37.6%,是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4]。患者肾脏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强,无法有效抑制蛋白质漏出,而出现机体低蛋白性水肿。糖尿病肾病患者周身微血管灌注障碍,可引发视网膜、末梢神经及周围神经营养不足,出现多系统功能障碍[5]。临床治疗在严格控制血糖变化的同时结合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增强肾小球基底血管收缩性,以提高对蛋白等物质的有效滤过性。氯沙坦为强效血管收缩剂,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调节活性因子[6]。此类药物以提高肾脏滤过性并保护肾功能代谢为主,但长期应用难以逆转肾脏组织炎性病变及肾血管活血降低而出现的K-W 结节样病变损伤,且需要长期监测患者血浆蛋白及各项离子水平,若无法跟踪持续治疗,患者肾脏仍可能进入衰竭终末期并导致机体多脏器功能代谢障碍。因此临床为改善肾脏代谢功能并提高组织修复能力,通过西药联合中药汤剂辨证内服以提高临床疗效。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消渴”“水肿”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及发展以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而至脾胃运化失职,气机循行受阻而至体内水液输布、代谢异常,肾不纳气无以排泄浊液,脾失健运无以运化水谷精微。中焦气血失养而气机阻遏、湿热内蕴,下灼肾阴而日久热积伤津,加重消渴病症状[7]。临床治疗当以益气养阴活血为首要,脾土之滋养能克肾水之阴沉,益气养阴结合通络活血之品,可加速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输布、固摄,以防积聚于血脉之中而出现高血糖、高血脂等征象。滋养肾阴结合通经活血以调理肾脏固摄无权,开阖失司,增强肾脏固摄、滤过能力,以防止血糖、蛋白等物质过量排泄而出现尿糖及尿蛋白表现。益气养阴活血汤中黄芪、地黄、枸杞子之品甘温入脾肺,可益气固表、升阳举陷、滋补肝肾阴气,配以丹参、党参滋阴养血、清热益气,辅助黄芪补气及固摄之力。山药、泽泻、牛膝、茯苓以健脾益肾填精,配以水蛭、全蝎、川芎之活血通经之品以疏泄脾肾运化、输布、排泄功能。中西药物合用可有效提高机体对糖类、脂类及蛋白等物质的运输、再吸收等功能,最终改善人体脏器微循环灌注,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