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秋实 张立德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患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急性期后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临床以抗凝治疗、保护神经细胞以及溶栓治疗等为主[2],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内伤积损、情志、劳欲过度、饮食不节等具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中医针灸疗法能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的治疗效果,对本病康复起积极意义[3]。本试验通过选择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对调气养血针刺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80例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患者男27例,女13例;年龄42~70 岁,平均(62.44±5.47)岁;缺血性18例,出血性22例。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2 岁,平均(63.50±5.50)岁;缺血性19例,出血性21例。2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项目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西医参考《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标准,经核磁共振成像、CT 等实验室检查证实为脑卒中,发病时间超过14 d,合并偏瘫。中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5],以偏瘫为主要症状。生存时间超过3 个月。
1.3 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无偏瘫生活能自理者;存在癫痫、严重精神疾病者;合并脑部的恶性肿瘤者;其他继发性改变者;体内植入金属支架或起搏器者;脑卒中外的其他因素诱发偏瘫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体针治疗,选穴:对百会、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梁丘、血海、足三里、绝骨、三阴交、解溪等穴位施以针刺,得气后针灸留针20~30 min,每周5 次。试验组予以调气养血针刺法,包括头针与体针,其中头针选病灶同向顶颞后斜线,体针选孔最、尺泽、合谷、列缺穴。上述穴位常规消毒,针与头皮为15°~20°夹角,依从自上1/5 处沿感觉区自上向下针刺、从感觉区中2/5 处向下针刺及自下2/5 处向下针刺,捻转进针1~2 min,200 次/min,予以强刺激,操作2~3 次;体针应用提插捻转中的补法,头针和体针留针30 min,日1 次,每周5 次。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1 临床疗效符合《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标准,基本治愈为疗效总评分超过85%,偏瘫等症状均消失,能自理;显效为疗效评分60%~85%,偏瘫等症状均显著改善;有效为积分为30%~59%,偏瘫症状缓解;无效为总分未达到上述指标,偏瘫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临床有效率为基本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5.2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下肢运动及生活质量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 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应用Fugl-Meyer(F-M)评分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应用QOL 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 予以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应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应用х2检验,P<0.05 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相比对照组,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见表1。
表1 2组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NIHSS评分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NIHSS 评分降低,下肢Fugl-Meyer 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IHSS 评分较低,下肢Fugl-Meyer 评分较高(P<0.05)。见表2。
表2 2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分)
表2 2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2.3 生活质量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质量总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见表3。
表3 2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分)
表3 2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2)P<0.05。
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常存在偏瘫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随着近年来临床医生对本病的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本病具有整体和多靶点的优势,能明显改善脑中风偏瘫治疗效果[8]。脑卒中诱发的偏瘫病机为脉络空虚,血随气逆,蒙蔽神窍,风邪入中;日久则气血涣散,筋肉失养,经脉阻滞,继发中风偏瘫。针刺治疗本病能够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还可以有助于神经元的修复,对神经行为起到改善作用,改善偏瘫症状[9];此外,通过降低缺血区脑神经元损伤,增加脑动脉弹性,有助于脑组织氧分压的增高,从而加速患者康复进程[10]。明代张景岳认为头部与机体脏腑功能存在紧密相关性,调气养血针刺法中取顶中线,自顶穴透刺百会穴,跨越督脉以及膀胱经;双侧顶颞前斜线,悬厘穴透刺前神聪穴跨越督脉、胆经;双侧顶颞后斜线,曲鬓穴透刺百会穴,属跨越督脉、膀胱经以及胆经。对上述部位进行针刺可发挥调节阴阳的作用,善于疏通经脉、化瘀行滞、养血益气,使阴阳协调,加速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中风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临床调节气血也是关键一环,体针选择肺经上孔最、列缺、尺泽、合谷等穴,能够上调肺气、濡养血脉,从而有效改善患者恢复期偏瘫所产生的麻木疼痛,此外肺经属阴经,阴经合入相表里的阳经后均达头面部,加强头针治神的功效[11]。本研究显示,经治疗后试验组采取调气养血针刺法较比单独应用常规体针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下肢功能、生活质量较优,提示经调气养血针刺法治疗后对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改善生活质量。
本试验通过对8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NIHSS 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研究,证实了调气养血针刺法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适宜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