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金秋时节,徜徉在齐河大清河畔,秀美旖旎的自然风光,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路走来,侃侃而谈,时而严肃端庄,时而激情四射,无论外貌还是精神,都显得与真实年龄极不相符。
这位老人是刘浩,今年已80岁高龄,是中国现代黑陶艺术的奠基者、领军者、复兴者,更是永不止步的追梦人。
1939年,刘浩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自幼酷爱音乐、绘画。1963年,刘浩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毕业,次年阴差阳错来到河北省,投身民族音乐的收集与保护工作,一干20多年。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刘浩的多才多艺有了用武之地,作词谱曲、吹拉弹唱自不必说,他还掌握了雕刻、木工、烧窑挖井等技艺,并带领当地群众把各项工作都搞得热火朝天、有声有色,其音乐作品《誓把家乡变江南》曾获得国家大奖,在怀仁堂汇报演出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邂逅黑陶,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1928年,考古界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考古专家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发掘城子崖遗址时发现了古黑陶,这就是龙山黑陶文化。
1987年的一天,刘浩在龙山城子崖博物馆考察时,遇到了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的蛋壳陶,被深深震撼。刘浩说,“如此精湛绝伦的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代”,黑陶特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吸引着他,召唤着他。
此时的刘浩已年近五十岁,但凭着深厚的综合艺术素养、丰富的社会阅历,加之对龙山文化的深深痴迷,毅然辞职,丢下“铁饭碗”,回到齐河老家,潜心钻研黑陶文化,开始了后半生的黑陶之路。
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经济、技术、人才都极其匮乏,三间小破房,几个十六七岁的农村娃,便是他的全部家当,前方是遥不可测的征途。烧制、失败、重来……黄河淤泥取之不竭,刘浩愈挫愈勇,直到一鸣惊人。
1989年,刘浩的黑陶作品荣获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金奖,同年携作品出席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1993年,刘浩斗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黑陶艺术展,取得空前成功。从此,刘浩携作品走遍海内外,各种奖项和荣誉纷至沓来……他终于能扬眉吐气了。
多年后,刘浩风轻云淡地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多方面的艺术积累给了他很大帮助,但更主要的是改革开放的东风以及“文化热”的兴起,让他的齐河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后更名为齐河婴灏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渐成气候。
刘浩复兴民族文化的决心更大了。
早在1995年,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就在《人民日报》发文称,“他卧窑8年,寻古黑陶之幽秘,采现代艺术之信息,带领出一个在文化艺术上独具特色、在工艺流程上领先于同行业的百人企业,把新的黑陶产品推向了世界。刘浩的名字已经与龙山文化黑陶的再生紧紧地连在一起。”
“黑色是容量最大的一种颜色,有容乃大,黑陶是民族的瑰宝。”在设计第一代现代黑陶之初,刘浩就恪守以“黑”为特色的文化精神,力求在作品里“看到民族的影子,听到民族的声音”。第一代作品就为其作品赢得了市场,有了经济基础后,他开始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图纸似雪片,新作如春笋”,车间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叩如磬”。刘浩发扬了原始黑陶黑、薄、光的特点,又加入他对艺术、对生活的感受,及现代生活的信息,他那炉火纯青的拉坯技艺和美妙绝伦的雕刻,使黑陶在他的手中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一件件富有生命力的精美的现代黑陶艺术品。
如果说两三千年前的古人以东方民族特有的智慧,演绎了一场辉煌灿烂、流光溢彩的龙山黑陶的远古传奇,那么刘浩则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思维,演绎了一场龙山文化的新传奇。刘浩的新传奇彰显了一种包容力,赋予了黑色更为广大而精微的内涵,让远古文明、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的艺术理念、审美方式展开一场持久的对话。
三十多年来,刘浩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黑陶艺术队伍,打造了驰名中外的、也是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黑陶艺术品牌——“中国刘浩黑陶”,中央电视台曾以“刘浩和他的黑陶艺术”、“齐鲁大地烧陶人”、“中国风”三个专题介绍刘浩陶艺。刘浩还先后荣获了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发展贡献奖等殊荣,从此奠定了他在现代黑陶艺术传承发展史上的地位。
在2008首届中国鲁商功勋人物颁奖典礼上,由刘浩设计的十尊黑陶功勋奖杯让人印象深刻。“全国黑陶看山东,山东黑陶看齐河”,这是业内流传的共识,无论制作工艺和理论研究,齐河黑陶都在引领着全国黑陶业的发展。
2008年,在中国黑陶研究所,记者曾与刘浩有过一次深入交谈。当时的他已功成名就,但并不满足自己的艺术成就,而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复兴中国黑陶文化上。
复盘刘浩三十余年的黑陶之路,你会发现,“中国刘浩黑陶”艺术品牌的缔造过程,就是播撒黑陶文化种子、发扬光大黑陶文化的过程。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首度展出成功后,他按既定计划,分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2000年后,两度在天津、济南、上海、南京、西安、杭州、银川、哈尔滨、大连、青岛等数十个省市举办中国现代黑陶艺术巡展,并在当地科研院校举办讲座。
同时,刘浩远赴海外开展交流活动。1999年至2000年,他应世界千年陶艺大会、巴黎中国文化季之邀,两次赴欧洲八个国家,举办黑陶艺术展,为中国黑陶艺术赢得了世界荣誉;2003年和2004年,他又两度赴日本举办黑陶艺术展览交流活动……业内评价说,刘浩黑陶海外巡展是一种历史的接续,是一种无声的立论,是一种自信的发声,他用熔古铸今、独具神韵的作品征服了西方艺术收藏界,给世界开打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新窗口。
在创作、巡展的同时,刘浩始终致力于拓展和壮大黑陶队伍,指导帮扶济南、聊城等地创办黑陶厂,并策划成立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帮助黑陶人打造自己的组织。2009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在齐河举办成立大会,开启了复兴黑陶文化的新征程。
为让黑陶文化进一步走向社会,2010刘浩创立国内首个黑陶文化讲堂,普及黑陶文化;2015年,开展“你捏我捏,让泥好看”体验活动,让黑陶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2016年创立“三一壶社”,研制开发黄河文化陶壶实用器,推动黑陶与实用器结合……“无论是艺术殿堂,还是市井街巷,都应该有现代黑陶艺术的身影。”刘浩如是说。
从万里大巡展到壮大黑陶队伍,从成立专业组织到面向社会普及黑陶文化……刘浩就是这么一个执着的人,30年耕耘,不知疲倦。
“无论年届花甲,亦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用德裔美籍作家塞缪尔·厄尔曼著名散文《青春》中的这些话语形容刘浩,颇为贴切。
刘浩心中就有这么一台“天线”,他心中的“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就是中国黑陶,他能从通过心中的“天线”,接受到来自黑陶和梦想的力量,来自时代和历史的使命。
在齐河大清河旁,一座占地两万多平方米、使用面积近一万平方米的多层建筑已封顶。刘浩带记者走进施工工地,指着这座建筑说:“这就是即将面世的‘中国黑陶艺术馆’,全国独树一帜,无论规模还是档次,绝对一流。”言谈举止间,满满都是喜悦和期待。
事实上,早在2013年10月,在齐河县政府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刘浩热切期待、积极参与策划的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就在齐河正式开馆。该馆是中国第一个现代黑陶艺术馆,它的落成开馆在业内震动极大,被视为中国黑陶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同时,首届中国(齐河)黑陶艺术节召开,并举办了首届史前陶文化研讨会,黑陶界大咖云集一堂,反响强烈。
随着形势的发展,齐河县委、县政府决定扩建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刘浩又提出建议,把“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改为“中国黑陶文化馆”,进一步丰富馆藏内容,把古今黑陶全部容纳进去,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黑陶艺术馆,充分展现中国黑陶文化的恢弘图景。“建议被采纳,我非常兴奋。”刘浩说,三十年来,他就像县领导的一个“参谋”,很多建议被采纳,每一步都得到了县里的大力支持。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一位八旬高龄、荣誉等身的艺术家,依旧激情昂扬,雄心壮志,奋力耕耘,这是中国黑陶文化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