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夏海红,金春贤,林桂涵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均呈逐年升高趋势,2015 年我国的肺癌新发病数达73.3 万,死亡人数达61 万,发病率及病死率均位居恶性肿瘤首位[1-2]。肺癌患者发病前期,临床特征不典型,发病早期不易被发现,临床确诊时患者多处于中后期,因此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早发现及早治疗意义重大[3]。目前临床诊断肺癌的主要方式为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该方式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存在部分并发症[4]。64 排螺旋CT是近年来新兴技术,其在扫描速度、图像质量及扫描层厚等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CT 扫描,在确定肿瘤类型及肿瘤位置后,根据患者状况,可展开适宜的治疗方式。本研究采用64 排螺旋CT 对肺癌患者进行扫描,并对其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3月至2021 年4 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进行术前CT 检查的肺癌患者123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为肺癌,术后病理确诊;(2)肝、肾功能正常;(3)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精神类疾病;(2)伴有其他系统恶性肿瘤;(3)凝血功能障碍;(4)存在胸腔镜手术禁忌证。根据检查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常规CT 检查患者63 例归为对照组,64 排螺旋CT检查患者60 例归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5 例,女28 例;年龄32~84 岁,平均(61.3±6.6)岁。观察组男34 例,女26 例;年龄32~87 岁,平均(61.0±6.7)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64 排螺旋CT扫描(PHILIPS 型全身螺旋扫描机),取仰卧位,双臂上举,调整呼吸,进行CT扫描,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肺底,设置管电压120 kV,电流50~59 mAs,管球转速0.50 s/圈,层厚5.0~8.0mm,螺距1.0mm,扫描图像数据经Vitre 2.0 工作站处理,随后对病灶进行1 mm 高分辨率CT 重建。对照组采用常规CT 扫描,扫描时间3~5 s,层厚5~10 mm,间隔5~10 mm,距阵为340×340。
1.3 观察指标 图像质量:优为不存在伪影;良好为存在伪影,但是不会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差为存在伪影,且对图像质量会造成影响。正确诊断率:CT 确诊与术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正确诊断率。穿刺情况:在两种CT 辅助下对患者进行穿刺,统计两组穿刺时间、穿刺准确率以及穿刺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肺癌分期诊断价值:I 期为局限于肺内的肿瘤没有外侵,并且没有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II期为肺门淋巴结转移;III期为纵隔淋巴结转移;IV期为肺癌患者出现了肺外转移,如颅脑转移、骨转移及腹腔转移[5]。胸腔镜手术可切除评估价值:可切除为采用胸腔镜手术可将肿瘤组织分离并完整切除;不可切除为采用胸腔镜手术不能将肿瘤组织完整分离并切除,肿瘤局部扩展、远处转移、邻近器官及血管受累。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 对照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7.30%,低于观察组的98.33%(=4.008,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 例(%)
2.2 两组穿刺情况比较 观察组穿刺用时短于对照组,穿刺取材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穿刺情况比较
2.3 两组临床诊断正确率比较 观察组临床诊断正确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7.78%(=4.534,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诊断正确率比较 例(%)
2.4 两组肺癌分期的诊断符合率比较观察组肺癌分期符合率分别为81.82%(9/11)、68.42%(13/19)、81.82%(18/22)、87.50%(7/8),总体符合率为78.33%(47/60);对照组肺癌分期符合率分别为60.00%(6/10)、52.17%(12/23)、75.00%(15/20)、60.00%(6/10),总体符合率为61.90%(39/63)。观察组临床分期总体符合率高于对照组(=3.94,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肺癌分期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2.5 两组胸腔镜手术可切除性评估观察组评估可切除为37 例,评估可切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87%、95.24%、95.00%、97.37%、90.91%,对照组评估可切除为35 例,评估可切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7.50%、82.61%、85.71%、89.74%、79.17%;观察组评估胸腔镜手术可切除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3.87,P<0.05),见表5。
肺癌是对人类生命健康具有严重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约7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现时已处于肺癌中晚期,患者生存率较低[6]。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 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的诊断与鉴别,并在临床诊断中显示出独特优势。有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 临床诊断肺癌的准确率高于常规CT 扫描诊断[7-8]。本研究结果显示64 排螺旋CT 临床诊断、临床分期的准确率均高于常规CT 检测(均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为64 排螺旋CT 扫描后获得的图像质量更高,更易分辨病灶部位状态,且64 排螺旋CT 引导下的组织穿刺准确度更高。
64 排螺旋CT 检查时患者体位、定位、进床及退床等流程均可由电脑操作,较普通CT 检查更为简便。64 排螺旋CT 较普通CT 扫描速度更快,扫描层更薄,扫描后图像处理功能更强,能及时快速对病灶部位图像进行任意角度和形式的3D 重组[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图像质量更优,这提示64 排螺旋CT 临床扫描图像效果优于常规CT 扫描,这与64 排螺旋CT 扫描的优点密不可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时间显著缩短,精准率较高,穿刺后并发症较少。分析其原因可能为64 排螺旋CT 引导下的组织穿刺可提前规划穿刺路径,降低穿刺检测难度,提高穿刺精准度,减少穿刺损伤。CT 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准确率及精准度与穿刺医师的技术水平、患者自身的病灶大小、位置及深度密切相关。64 排螺旋CT引导下的组织穿刺活检可模拟穿刺点、进针路径和穿刺深度,通过对穿刺进针角度进行规划,避开病灶周围组织阻挡,提高穿刺的精准度,尤其对于技术欠熟练的操作者[11]。常规CT 引导下的组织穿刺在检测病变部位较深、病变部位较小及病变部位旁有较大血管的病灶时,临床操作难度较大,轻微的角度偏差,就有可能导致穿刺失败,伤及病灶周围组织,引起部分并发症[12]。
综上所述,与常规CT 相比,64 排螺旋CT扫描在肺癌术前诊断中的准确度更高,图像质量更优,且可指导胸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