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川,向芝洁,蔡宗模
(1.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昆明 650091; 2.重庆文理学院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 402160)
2021年7月16—17日,来自全国37所高校的110名专家学者齐聚昆明,参加了由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重庆高教研究》编辑部、重庆文理学院西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以及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西部高教论坛”。论坛以“提升西部高等教育水平,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旨在为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汇集新见解。
辽阔的西部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发展水平对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及区域平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西部高等教育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水平及区位特色,亦有特殊的发展诉求与发展使命,无论如何,总是带有西部的特色印记。近年来通过各方努力,西部高等教育不断呈现“提振”和“新兴”的发展态势。但就现状而言,西部高等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始终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冲突,一度形成“发而不展”“振而不兴”“充而不实”的局面。如何进一步规划西部高等教育未来战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经历“外部输血—外输内造—内部造血”3个阶段,而目前显然处于“外输内造”的阶段,此时,外部“助力”与内部“自强”同样重要。有鉴于此,本次论坛围绕3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如图1)。
图1 第四届西部高教论坛内容框架
论坛从西部高等教育“振而不兴”的困境出发,从价值取向、政府层面、高校层面3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反思,以内部“自强”为目标,针对3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历史和域外经验为参照,为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助力”之策。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中央与西部地方政府以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要求为基础,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2021年年初,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发布有关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聚焦高等教育不平衡发展矛盾,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变,促进高校协同发展,服务能力提升。在政府、高校等多方施力下,西部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想从“输血”到“造血”,仍需要突破目前的现实瓶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强”。针对西部高等教育困境,论坛上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剖析,大致包括以下观点:
解决西部高等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近年来,中央政府及西部各地方政府均针对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进行政策干预,与会专家在论坛上对西部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目前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指引存在发展空间。
1.问题及需求识别精准性不足
由于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及发展要求的特殊性,西部高等教育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区域间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等教育基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与结构、文化传统和地方政府本身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的现实问题具有不同的表现,精准发现问题及识别问题成为一大难点。因此,地方政府需要不断提高问题识别和辨析精准度,否则政策难以持久稳定地发挥理想效果[1]。
2.政策工具选择及其结构精准性不足
新疆师范大学张钧对近20年来国家西部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与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强制型工具使用22次,占比39%;混合型工具使用21次,占比37%;自愿型工具使用12次,占比24%。张钧指出,当前西部高等教育政策工具选择及其结构精准性不足,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问题:(1)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失衡。从使用次数来看,各项政策文件中强制型工具使用次数最多,自愿型工具使用次数较少;从使用总体结构来看,强制型工具占主导地位。应加大自愿型工具和混合型工具的使用占比,优化政策工具运用结构。(2)政策工具使用不够丰富。近年来,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工具在使用种类方面不断完善和多元,但从整个政策工具分类体系来看,其总体使用情况种类还不够丰富,很多能对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没有使用。(3)强制型工具缺乏支撑。近20年来国家实施的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文件中强制型工具最多,但缺乏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支撑,常常导致这类工具内容较为宽泛,且执行难度较大。
3.政策内容精准性不足
在张钧看来,政策内容的精准度基于对问题的精准认知,各地应明确问题症结并在国家政策方向上精准施策。以重庆市为例,政府针对当地高等教育优质学科较少、高水平人才短缺、社会服务能力不足、源头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精准施策,颁布了《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2]。合理正确地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将有助于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西部高校内部改革全面施行,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一系列改革限制性问题。在论坛上各专家学者从内外部视角及价值取向方面对西部高校改革的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1.内部问题
(1)缺乏竞争与创新自信。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洪成文在论坛上对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西部高校在竞争时缺自信、在超越时缺自信、在创新时缺自信。西部高校在最应该“站出来”的时刻往往选择了“退缩”,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淡去。
(2)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就目前来看,西部高校发展主要是以政策为主导的“单杠杆撬动”,但光靠“单杠杆撬动”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问题属于社会问题,它往往牵动着各个社会子系统的发展与改革[3-5]。系统规划的缺失必然导致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激增,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田浩然在论坛上表示,西部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导致中西部大体量的高等教育培养规模与人才相对缺乏的现状格格不入。鉴于此,建立系统的战略规划是西部高校“迎头赶上”的必要措施。
(3)内部资源有限性。顾永安在论坛上指出,西部高校办学经费紧缺,校园及建筑面积、资产设备、信息化不足,迎评创建虽有所改善,但起伏大,反弹大,且高校主动争取资源不够。除此之外,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与发展资源不足、集成集约度低、经常错配且利用率不高。
(4)内部制度惰性。西部高校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依靠外部驱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剧了内部制度的“惰性”。顾永安在论坛上提到,西部高校内部缺乏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指标体系建设,只有建立健全符合“西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指标,才能进一步回答西部高校“应该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6]。
2.外部问题
(1)区域环境限制。邱艳萍在论坛上强调,西部经济发展、教育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服务等方面一直比较薄弱。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社会子系统影响,区域环境是制约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由“西部身份”导致的发展缓慢“合理性”。宋亚萍在论坛中表示,由于政治经济发展、地理区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特殊性,西部地区逐渐因其独特的“西部身份”形成了固化的“西部意识”。“西部意识”指的是人们受制于西部特殊的社会发展水平而形成的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思维认知[7]。这种固化思维束缚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创新意识与竞争自信。
云南大学的李保玉从价值取向出发,为分析西部高等教育困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李保玉从经济学的“梅佐乔诺现象”(1)梅佐乔诺现象: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存有一种自我维系的恒定力量,这种力量使得落后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既难以自拔也很难依托他力而解脱,即便在某种外力的推动下,落后地区一度摆脱了初始的均衡状态,但总是有一种内隐力量将其拉回到原初的均衡上。出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这种发展悖论,西部高等教育正日益成为中国版的“梅佐乔诺”。西部高等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西部高等教育自身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范式的问题。西部高校在追求价值增量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跳进了他者营造或自我编织的“价值陷阱”,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教育投资风险,并以最小的教育成本获取最大的教育收益,教育组织及其管理者往往因缺乏坚定的价值信念和明确的价值目标,选择盲目效仿他者,跟随潮流。然而事与愿违,伴随盲目从众而来的是教育投资成本逐步升高、教育价值增量不断减少、教育价值取向逐渐迷失等问题。
云南大学董云川在论坛开幕式中强调:“西部高等教育想要振兴,不能光靠别人的经验,最重要的是靠自己探索。”在对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作了充分讨论后,与会专家学者纷纷针对西部高等教育“自强”建言献策。
李保玉认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首先需要走出“价值陷阱”,破除“西部意识”对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思想束缚,其发展路径是“内卷—躺平—进化”。内卷对应的是西部高等教育的退化,是“作茧自缚”;躺平状态象征着目前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颓化”之势,是充而不实、振而不兴、得过且过的牢笼;未来发展方向是“进化”,是未来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蜕化”过程。要想“破茧成蝶”,西部高等教育需要立足本土,激发动能,从多个方面让本土的新生力量迸发。
1.西部应用型本科:西部本科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顾永安认为,如果以地方性为核心定位的、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及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的西部应用型本科“不振”,必将使“振兴”成为空谈。目前西部应用型本科存在区域环境制约、办学条件受限、资源配置不足等九大困境,要走出以上困境需从4个方面出发:(1)把准西部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的方位大势。顾永安对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国家方案及省域行动进行了梳理,认为西部应用型本科已经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已经形成。(2)构建西部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的办学体系。高校应根据其西部地方特征,从办学理念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大学文化体系等11个子体系的建设重点发力。只有以系统化的思维、体系化的设计,抓好以应用型为核心特质的顶层设计和内涵建设体系构建,才能促进其高质量发展。(3)制定西部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战略。应用型本科需要结合西部特殊的地理区位实现特色发展,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新理念、选择适合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战略。(4)抓好西部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例如加强审核评估、一流应用型大学对标建设,创新教科融合、校城地共生等机制体制,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基地。对标建设强调高校发展的重点目标与前进方向,体制机制创新是为了进一步维护与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而基地建设则是为了进一步优化西部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平台。
2.西部职业教育: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安徽大学刘梅强调西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西部经济持续发展的双向作用,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区域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推动西部区域内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西部区域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扶持作用,满足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土地、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和目标,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源。因此西部职业教育与西部经济发展呈“互助互推”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良好循环体系。然而,目前西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西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博弈失衡”“关系割裂”以及“封闭单一”的障碍,针对这些障碍,需要建构主体之间的“互惠共赢”关系、建构主体内部的“目标一致”关系、建构主体发展的“开放多元”关系。
3.西部民办高校:西部地区“无形资产”建设的重要场域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陈青云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对西部民办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建设进行了研究。民办高等学校无形资产指的是学校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为学校带来利益的资源,主要包括著作权、版权、文学产权等,具体可分为知识产权类、声誉类以及人力资源类三大类型。他从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机构建设以及品牌文化建设4个方面分析了目前西部高校无形资产建设状况,为西部民办高校建设“无形资产”提供了4点建议:改变经营管理理念,重视无形资产建设;学校无形资产建设要作为长期投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待遇;重视品牌文化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东西部高校无形资产数量与规模差距逐渐扩大。对于西部高校来说,无形资产的建设是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缩小东西部高校建设软实力差距的重要举措。
1.加强干预,精准施策
(1)加强干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云南大学的刘徐湘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强干预”与“弱干预”的概念引入西部高等教育的研究,认为“能够实现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差距的干预对策是‘强干预’,反之则为‘弱干预’”。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西部地方政府及西部高校都加大了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其特征是行政主导、政策驱动、重点扶持、以点带面[8]。东西部高等教育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量”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质”的差距反而在拉大,因此之前的政策干预只能称为“弱干预”。西部地方政府以及高校需要改变“弱干预”的思路和对策,不能只是对西部进行照顾性的政策支持,更需要以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干预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
(2)精准施策:政策工具的创新选择。首先,在政策制定环节,需要准确地识别问题并选择适切的政策工具。张钧在论坛中对未来西部高等教育政策工具的使用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工具创新。首先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势特色的教研平台以及相关福利待遇;其次应采取强制型和权威型的政策工具对西部高校目前人才市场无序流动的乱象加以立法管理;再次利用西部高校自愿型政策工具充分激发内部潜能。二是东西部对口支援政策工具创新。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的自愿型和混合型特点制定相关政策或措施,将西部地区的民办高校纳入对口支援计划中,以此不断扩大东西部对口支援计划高校的数量以及受众范围。三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政策工具创新。首先,中央及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混合型政策工具的倡导使西部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产出。其次,西部高校必须在自愿型政策工具的指导下,提升对已有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能力。四是凝练区域特色的政策工具创新。首先,西部高校应把外在的各种优势转化为内在特色教育潜质,创新符合西部发展人才需求的特色教育政策。其次,西部政府及高校应加强特色学科群建设,在自愿型政策工具指导下服务于西部发展。
2.连横合纵,高效循环
(1)连横合纵,协同治理打造共同愿景。宋亚萍在论坛上指出,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版图中的重要区域,需要强化区域内外部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对话和交流机制,弥合西部组织成员的价值冲突,谋求共同发展。首先,从横向关系网络看,应积极与东部及境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关系,以强扶弱,以弱促强;其次,就纵向关系网络而言,西部组织成员应积极同上级主管部门及下属部门建立联系,以协同治理、合作共赢的方式“借力使力”,弥补资源缺陷。这需要发挥组织领导者的作用,使振兴内化为广大教职员工的行动目标和共同愿景。
(2)高效循环,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庆大学蒋华林在论坛中基于“双循环”格局对西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全新解读。他认为西部高等教育要想适应“双循环”格局,除了需要完善自身循环体系建设,还需要增强内外循环连接建设。一是内循环,建设高质量内部循环体系。西部高等教育内部要紧密联系、有机协调、系统集成,实现“内部协调化”。二是东西循环,深化东西部互动合作。西部高等教育应打破“块块分割”的局面,进一步深化东中西部高等教育互动合作,积极推动和深化省际互动合作,“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三是外循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西部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搭建开放载体,创新开放项目,打造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平台,深化国际开放合作内涵[9]。四是供需循环,打通供需梗阻。分析西部高等教育的供给结构和供给能力,发现供需矛盾,从而“号准病脉,摸清病情”,对供给侧进行精准调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五是造血循环,创新扶持支持方式。政府需要为西部高等教育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建立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化、体系化建设的高层协调机制,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防止“零和博弈”“囚徒困境”,形成良好的“造血循环”。西部高等教育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高效循环为手段,促进西部高等教育良好生态的发展。
3.生态为基,特色发展
(1)生态为基:基于教育生态的路径选择。在论坛上,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陈巴特尔、王琺基于教育生态的视角,为普及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提出了民族高等教育需要遵循的发展理念。他们构建了由观念生态、质量生态、就业结构生态和制度生态组合、交织而成的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生态系统模型,认为普及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3条可能的路径:一是建立以适应当地就业结构为基本目标的高等教育生态预警监督机制,走教育经济振兴之路;二是建立民族地区师资培养与保障机制,走“先富带动后富”的学科联动发展之路;三是建立以维护弱势受教育群体权益为目的的包容性教育制度,走教育公平发展之路。同时,王琺在论坛中强调,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不是某种单一理念,而是“效率诉求”和“公平诉求”双理念相互交织、以制度创新和高校实践维护公平、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趋势下逐步实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创新发展的一种“理念体系”。
(2)特色发展:基于西部独特的资源优势。西部高等教育目前处于“依附性发展模式”,只有利用好西部独特的地理优势及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特色发展[10-11]。宋亚萍在论坛中指出,特色发展首先要明确“何为特色”;其次应该立足实际,加强基于西部特色的学科群建设;最后,在特色学科初步建设成型后,需要抓住重点突围,集中资源,专项突破,实现“点面结合”的特色发展模式。邱艳萍在论坛中同样指出,西部高等教育需要找到属于西部的特色发展道路,创新发展理念,开展特色办学。应自觉树立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多元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品牌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西部高校应始终保持自立自强精神,找到并坚守适合自身发展的“适性之道”。
在论坛上,除了对于“自强”的路径讨论,与会专家学者还带来了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这些外部经验为论坛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西部地区汇聚外部动能,“助力”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王运来在论坛上分享了历史上金陵大学的“治校法宝”,从制度方面为西部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1.完善聘任制度,打造造诣精深的师资队伍
王运来以金陵大学颁布的具体规章制度为例,分别展示了其职务聘任、导师制度、晋级调薪、学术休假等方面的制度规约,体现了其重视成果但不唯成果、教学与品格并重的高校管理理念。金陵大学通过细致、完备、权威的管理制度,培养教师研究学问、服务社会、文化交流、治理学校等方面的能力,以延揽和培养学贯中西、造诣精深的师资队伍。
2.推行“主辅选”制度,培养“博雅精专之士”
金陵大学采用学分制,学生修读的学分分主修、辅修和选修3种,在统一规约允许的范围内培养学生兴趣[12]。高校课程设置更加多元灵活,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与传统进行课程的设置,学生可通过“主辅选”制度选择适合其身心发展及个人兴趣的课程。学校致力于培养“博雅精专之士”,以制度方式对学生的“行”“仪”作出了严格规定,促进知情意行协同发展。
3.实行“三一制”,授人以“养鱼”之法
为进一步落实产教融合,实行教学、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规章制度至关重要。在研究方面,加强高校学术研究职能,如此“教学始可日新月异”,“推广方有实际材料”;在教学上,应以西部特殊地理区位及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推广上,应将研究成果加以推广及应用,且由专业推广人员执行,以适应当地发展需要。王运来认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推广三者“互呈连环,缺一不可”,当前西部高校需要采取措施对三者加以相应的“制度规约”。
浙江大学魏丽娜在论坛上分享了加拿大西部高等教育转型的成功经验。她认为在大国的贫困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孤立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加拿大西部高等教育在历经了“扩张—调整—创新”3个阶段的发展后成功转型,虽然如今的加拿大仍然在探索西部高等教育有效治理的途径与对策,但其历史经验可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提供参考。
1.扩张阶段:加快发展社区学院与职业教育
首先,加拿大在此阶段大规模建立社区学院和继续教育学校,如阿尔伯塔大学在此阶段得到快速发展,为后期的特色发展与区域振兴奠定了基础。其次,加拿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社区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的特色发展。20世纪中叶,加拿大西部大学的扩展部门助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同时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又倒逼联邦政府和省级政府推动社区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的特色发展。
2.调整阶段:优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构
在“量”得到显著增加后,加拿大西部高等教育开始向“质”的提升过渡。一是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20世纪中期以来,加拿大西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多元。二是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西部高校和社区学院开展了广泛而灵活的非学位和学位学分相结合的项目。三是服务西部地区产业经济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加拿大西部高等教育的重点是满足地方经济与产业的需求。在这段时期,加拿大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13]。
3.创新阶段:坚定特色化、内涵化发展道路
在“量”与“质”都得到了相应保障后,加拿大西部高等教育开始汇聚动能,重视突破与创新,以特色化、内涵式发展为目标进行全方位革新。首先,形成了清晰的分类体系;其次,综合运用财政划拨、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工具大力发展教育;最后,逐渐形成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加拿大给予西部高校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方面的高度自由,地方政府引导和鼓励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特色化发展,加拿大西部高等教育沿着特色化、内涵式道路发展。
从加拿大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到目前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子。魏丽娜进一步指出,虽然我国与加拿大国情不同,但通过加拿大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4个方面启示:一是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围绕地方经济产业进行发展。首先,要有西部高校重视并积极参加的、由行业组织主导的“专业认证”;其次,要引导高校科研工作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最后,要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和管理机制,围绕自身优势进行高质量转型。西部高校要基于自身办学的实践和经验,回归大学存在的原初意义及西部教育的现实境域,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资源配置机制。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西部高校特色发展。从政府层面来说,地方政府应加大所属高校经费投入并健全投入机制;从支持对象来说,要加大对西部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西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基础研究和特色研究项目。四是完善协同治理模式,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支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合力;其次要引导高校进行改革,提高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最后要发挥西部高教委员会的作用,注重信息调研和行动反馈。
董云川在论坛总结时指出,西部高等教育必须正确认识、理性作为、单刀独进、异峰突起才是实在的作为方式。西部高等教育应避免“单打独斗”,在立足于西部特色的基础之上推进集群建设,以促进高质量发展。教育从来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因此第四届西部高教论坛中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问题。在目前以质量为先的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如何突破高校与学科发展失利、人才引进与流动秩序失当、教育经费供给结构失衡等发展瓶颈,依然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探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