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州,350004)
糖尿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也逐年升高,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主要患病群体,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本文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3.26±2.18)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85±0.49)年;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2~86岁,平均年龄(73.57±2.29)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94±0.68)年。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入院后均接受血糖检测,明确诊断为糖尿病;2)病患年龄均在60周岁以上;3)对本研究的目的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参与[2]。
1.3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2)合并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者;3)基本资料缺失,或中途退出研究者[3]。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关于糖尿病的相关控糖方法,指导患者的饮食行为,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遵医嘱指导患者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1.4.2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 观察组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1)环境干预:针对患者反映的环境、湿度、光线、噪声、陌生感等影响睡眠的因素进行干预调整,保持住院环境合适的湿度,注意病房采光和遮光,保持病房环境安静,介绍病房布局和设施,减少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2)心理护理: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多对血糖波动表现出担忧情绪,比如担心治疗费用以及病情给其家庭成员带来负担,因此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的心理忧虑,为患者建立充足的心理支持,使患者保持较低的心理应激水平,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生理因素干预和用药干预:针对患者存在的日间活动较少、皮肤干燥、肢体麻木、日间睡眠较多等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增加患者日间活动时间,进行针对性的皮肤护理,嘱咐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减少日间睡眠时长。由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同时向患者和家属说明使用降糖药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在护理过程中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4)睡眠护理[4]:保持患者病房的舒适和安全,日间适当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散步或伸展肢体,调节机体内的糖代谢,同时,合理安排睡眠时间,让患者每日夜间9点前做好入睡准备,并通过播放广播和音乐的方式让患者放松心情,缩短入睡时间;5)饮食护理:嘱咐患者合理饮水,逐步提前晚餐时间以适应患者饮食习惯,逐步减少患者饮食中碳水和盐的比例,给患者适当的适应过程,减少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良情绪。
1.5 观察指标 1)采取问卷调查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5-6];2)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7]。
2.1 分析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 经调查,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饮食因素均会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产生睡眠障碍。见表1。
表1 老年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例(%)]
2.2 比较护理前后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 护理前,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并且观察组护理后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分)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患者长时间受到疾病影响,接受降糖治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的产生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于出现了睡眠障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了解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模式,可以体现出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积极性[8]。
本文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因环境、心理、生理和饮食等因素而产生睡眠障碍[9]。而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睡眠障碍,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这主要是因为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让患者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明确服用降糖药物的重要性,从而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提升睡眠质量[10]。
综上所述,环境、心理、生理和饮食等因素均会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质量,而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