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鸥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农村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各区域转变特色农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特色农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对应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农副产品,增加产品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农产品的效益。
财税政策和金融制度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推动社会供需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化发展。在经济萧条时期使用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缩小供需差额;在经济过热时期,则采用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提高存贷款利率,减少投资、需求,达到供需平衡。我国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也必须从这2方面入手,财政政策和农村金融相互配合,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同时注意税收政策对财政、金融的影响作用,创新、协调、灵活地搭配财税、金融政策,提高政策效益减少政策时滞是新时代发展特色农业的最佳选择。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一个生态和人居环境都较为特色的省市,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少数民族自带的特色文化,为其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先天优势。
贵州是一个气候宜人的地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一些特色自然资源的生长,地区资源也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近些年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提升。其中,中药材、蔬菜、铁皮石斛、茶等产品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2013年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为117.54千hm2,到2019年为止,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到219.99千hm2。在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县当中,中药材种植数量将持续稳步增加。贵州省有40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蔬菜和茶叶的播种面积也稳步增长。产量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贵州省2018年的蔬菜产量为2613.40万t,2019年为2734.84万t。同2018年相比,蔬菜产量有所增长。茶方面来看,贵州2013年茶的产量为8.94万t,到2019年为19.78万t,贵州省茶产量呈上升趋势。贵州省在2018年为了深入了解茶文化和推动茶企业发展,举办“一贵州省一茶一会”活动,入驻的茶企业164家,中日韩企业展开交流,推动茶叶贸易,促进茶叶茶产业链发展,形成中小茶企业加工群。通过举办茶会等大型交流活动,提升贵州茶叶的名声与知名度,占据更多的市场。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注重,人们对烟的需求减少,贵州烤烟产量由2013年41.79万t减少到2019年21.58万t。就目前而言,烟的产量明显减少,价格明显增加。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贵州省近7a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表
从总体上来看,贵州的特色农业发展较好,省办公厅也推出一系列政策,推动贵州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自身优势资源入手,利用本省良好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发展地区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一个完善的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链条。逐步改善贵州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逐步协调贫困地区人口、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和农业发展。以市场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向,发展贵州省地区独有的特色农业经济,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以政府为辅,帮助农民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地发展中药材种植、蔬菜、铁皮石斛、茶叶等产业,按照高标准、高要求,严格把关质量问题。形成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的特色产业链条,全面深入发展特色农业,把贵州特色农业拉升到一个新台阶。
在财政政策方面,贵州出台的23条农业农村价格支持政策,涉及了农产品、交通运输等8个领域,以此助推贵州按时高质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农产品领域,出台了2条支持政策,即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价格监测平台和农产品成本收益信息发布制度,以便推送贵州省的农产品生产成本、批发、零售价格及整体收益等信息,帮助贵州省农产品供销链的完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及2021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实施的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民的收入渠道。同时,贵州省近几年的财政支出也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4003100万,占财政总支出的12.99%,到2020年的10243109万,占财政总支出的17.85%。
在税收政策方面,我国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针对农产品的相关企业而言,企业所得税方面,从事农业项目的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免征或减征的政策。具体包括对于从事花卉、茶(包括其它饮料作物)、香料的种植等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从事其它农业项目的所得,免征所得税。在国际竞争方面,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政策,对于出口农产品采取5%和13% 2档不同的出口退税率。对于规定范围内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各种类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针对农产品生产者而言,增值税方面,对于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其它税种优惠政策,对于直接从事种植、养殖、饲养的专业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金融业通过其特有的资金调配功能,配置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农村金融也发挥着合理、高效整合乡村零散、闲置资源的作用。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脱离金融支持后,也无法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但由于农村经济存在着分散、低效等特点,使得农村金融面临高风险、低收益的困境。可见靠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并不足以应对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需要政府合理运用财税政策对农村金融加以调控。本文主要对贵州本土银行贵州银行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贵州银行的贷款总额是逐年增加且不良贷款比率是逐年降低的。
表2 2015—2019年贵州省贵州银行贷款情况分析
从现状分析及贵州省的地理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内多为喀斯特地貌,多高山陡坡,耕地土层较薄,土地分布零散,交通不够便利。这些脆弱的生态环境及薄弱的基础设施导致贵州省的特色农业难以形成规模化,也不利于其农产品的销售服务;贵州省内山地较多,交通不便,山里的人接受教育较为困难,且从表2可以看出,贵州省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在近几年才有所增加的,因此其正当年的劳动者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从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中也可以得出,贵州省内共有38.06万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其中9.36万的年龄在35岁以下,23.52万的人年龄在36~54岁,仅5.18万人年龄在55岁及以上,可以发现,农业生产经营现阶段的主要劳动力还是教育水平较低年间的那批人。而在这38.06万人中有12.44%的人从未上过学,48.31%的人为小学学历,还不足农业生产者的50%,有35.18%的人为初中学历,3.27%的人为高中或中专学历,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仅为0.80%。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省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大都处于小学和初中水平,不利于贵州省特色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在财税方面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但由于贵州省自身基础薄弱及分税制的历史遗留问题,财税政策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不高。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大,“土地财政”成为了近年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以一次性收取土地出让金为主的“土地财政”模式极大破坏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不利于新兴农业科技化产品的使用,生产效率提升缓慢;由于农村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较低,对税收优惠政策并不能完全理解运用。且农业相关企业对优惠政策的理解也不全面,导致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享受税收优惠,降低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效益。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贵州自身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村金融的发展效益较低,需要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税收协调、整合才能持续、高效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2015年贵州的农林牧渔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0.22%,近2a虽有所上升,但上升并不明显,直至2019年上升至0.95%,可见农村金融对农村闲散资金的调配效益之低;农村贷款较难,且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较高。虽然近年来,贵州省农业贷款额持续上升,但依然存在着一部分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得不到贷款的难题。既有农村金融机构商业运行机制的问题,又由于政策限制,农户在借贷过程中缺少可担保抵押的财产。此外,还存在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有着比城市经营更高的系统性风险。
加强财税政策的因地制宜,合理运用财政支出。面向不同主体综合实施定向委托、直接补贴、以奖代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手段,强化补贴政策的实际效果和针对性。面对贵州省这种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路面,方便机械进入,购买小型农机,适应不同地貌需求,增加农机购置补贴等。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创办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等机构,增加劳动者的相关技能。同时,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相关鼓励。如,对中介机构举办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对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服务等给予相应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鼓励相关的农业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运用,积极引导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对农业的增产、提质、开发、应用等开展研究。对科技人员创办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农业科技人员转让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成果所得、特许使用权所得给予所得税优惠。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明确规定,进一步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减少土地资源配置中政府的不当干预,以推动土地的流转集中规模化利用,方便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先进机械设备和先进技术,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成本投入,增加收益,增强农业对资金、人才的吸引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缓解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问题,中央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调整相关税收的分成比例,帮助地方政府发挥地方特色,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体税种,如以对房地产保有环节征税为主的房地产税或者下划消费税等。
完善农村金融的发展。鼓励带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机构和小额农业贷款机构的发展。同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给予农业贷款者及贷款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农村进行金融教育,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为农村的发展增加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借助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农副产业,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增加就业渠道带动农民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