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真香”“X不香吗”探析

2022-01-24 14:39
关键词:真香模因排骨

朱 敏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与国际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一、引言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指出,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1]。从1995年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开始,26年来,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日益壮大,网络语言也变得日益丰富起来。这些网络语言,根据其生命力发展态势,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随着使用频率的大幅度提高被大众所认可、接受并广泛使用,已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入,成为新词,如由于新技术新情况的出现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新造词“点赞”“截屏”“团购”“北漂”“二维码”“给力”等。第二类,随着使用频率的大幅度降低渐渐被人们遗忘,已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如人们在学习和吸收他国语言时按照新的编码方式制造的字母或数字组合“GG”(哥哥或表示性别为男)、“MM”(妹妹或表示性别为女)、“7456”(气死我了)、“3166”(再见)等。第三类,一些新兴的网络词语或句式正处于被大众知晓并传播的过程中,它们脱离了原先具有的含义,因其表情达意的独特性与巧妙性而受到网民的认可,成为网络流行语,它们的使用范围逐渐从网络拓展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本文要讨论的“真香”“X不香吗”就属于第三类情况。

《现代汉语词典》中“香”作形容词有以下几种解释:(1)气味好闻;(2)食物味道好;(3)吃东西胃口好;(4)睡得踏实;(5)受欢迎,被看重[2]。本文要讨论的“真香”“X不香吗”的网络衍生义不能作上述解释,在人们的频繁使用中,它们被解读出了新的含义。孙可心发现随着“真香”自2018年被网民广泛使用以来出现了词汇化的倾向[3],费毅诚总结出“真香”有“物廉价美、性价比高”的新引申义[4],税小利认为进入“X不香吗”中的“香”的描述领域由气味域扩展到其他领域[5],但学界鲜见将二者相联系的联合分析。“真香”“X不香吗”是如何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演变出新意义的?新意义有怎样的特点?如何解读这两个与“香”有关的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其共同语素“香”在这两个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语义表达的变化?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作出解释与分析。

二、“真香”的网络衍生义

(一)网络流行语“真香”的由来

成为网络流行语的“真香”出自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一位来自城市的少年因嫌弃农村的物质条件差而拒绝吃饭,后来饿极了,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说“真香”。说话人发出的感慨“真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香”作为形容词的第2种解释“食物味道好”,说话人的本意也并没有脱离“真香”本来的含义。可节目播出后,“真香”却因为网友为此制作的各种表情包而蹿红网络,被网友们解读出了“说话人的言行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意味。由于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真香”的这种新的网络衍生义开始逐渐被人们接受,用来评述某人违背自己当初作出的决定,自己打脸的行为。

(二)“真香”的句法语义分析

通过大量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从句法层面看,“真香”已经从述谓功能衍生出修饰功能和指称功能。

(1)罕见妥协?美国最终还是选择进口华为P30,真香!(《科技日报》,2019年4月17日)

(2)去年同事在追这部剧的时候全程被我鄙视脑残,结果今年自己亲身经历了真香全程,不经意手机浏览看新闻时跳出的剧情片段,瞄了几眼竟觉得还不错,就搜了下全剧,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了快10集。(豆瓣电影网,2019年5月13日)

(3)星巴克猫爪杯抢购潮是一次大型真香现场,一方面一个理智的声音在说,一个杯具而已,另一方面却因为它的萌态颜值不断让理智让步。(网易新闻网,2019年2月27日)

例句(1)中的“真香”作评述的独立小句,在句中表述谓,讽刺美国之前抵制华为产品的行为与最终选择进口华为产品的行为自相矛盾。此时的“真香”中的“真”作副词修饰形容词“香”,在句法上保留了“真香”本来的偏正结构,在说话时“真”要重读以示强调。(2)(3)“真香”作定语分别修饰名词“全程”“现场”,按照汉语韵律“后重”的自然属性,此时的“真香”重读“香”字。(2)是说话人对自己原先鄙视同事追剧、可后来自己也去追剧的自我调侃,(3)指有的人提出一些对星巴克猫爪杯的负面评价,给出了不买猫爪杯的充分理由,可当猫爪杯上市时,却加入了购买者的排队行列。在表言行不一的“真香”作述谓的功能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后,“真香”的网络衍生义[+前后不一][+出尔反尔]就被人们直接用来作定语,修饰形容言行不一的行为,后可接陈述事件发生的名词,如:

真香行为 真香现象 真香经历 真香现场 真香闹剧 真香组合

这种短语构成方式突破了“真+adj.”不能修饰名词的句法限制,成为一种构式“真香NP”。构式中的“真香”并不具备形容词的描摹功能,语素“真”和“香”并不能表达“真香”的字面含义。试比较:

排骨真香 *真香排骨 *真香的排骨 事件真香 真香事件 真香的事件

当“真香”与“排骨”搭配时,表示味道好,可进入主谓结构,描述“排骨怎么样”的问题,此时的“真香”具有描述性,被描述的对象是具有“香”这个特征的物品。而当“真香”表“前后言行不一”之义时,具有评述性、修饰性和指称性。“真香”既可以作为谓语进入主谓结构,对某一事件加以评价,如“事件真香”,也可以作为定语进入偏正结构,构式“真香NP”是对前后言行不一行为的一种陈述和概括,“真香”具有修饰性,而当“真香”出现在名词的后面时,它就具备了对语境中涉及的前后言行不一事件的指称性。如:

(4)我家就有大型的真香现场:家有宠物狗约克夏。当初母亲说“我对狗毛过敏,你要敢抱小狗回来,我就敢给你扔了”到“我家狗狗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孩”仅仅是一刻钟的事。我一度想,多亏了母亲的“真香”才有了与宠物共处的乐趣。 (《齐鲁周刊》,2019年1月21日)

(三)“真香”的语用认知分析

1967年,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H. P. Grice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包括四个方面: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6]。在第四条“方式准则”中,Grice认为说话不仅要简要,还要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真香”以其精简的形式表达出了丰富的内涵意义,符合“简要”的要求。从说话人的表达意图来看,“真香”可分为“表示违背承诺的评价”和“表示否定预期的判定”的两种情况。

1. 表示违背承诺的评价

说话人使用“真香”对评价对象违背当初承诺的行为表示调侃。按照行为发生的逻辑顺序,先有事情的发生,然后才会对事情加以评价,此类“真香”可称为已然“真香”,常后接表示事件完成意义的“了”。

(5)盲盒这种收智商税的东西,我怎么可能买呢?真香!(《意林》,2019年第23期)

(6)万万没想到,我对这部沙雕古偶剧真香了。(腾讯网,2019年7月17日)

(5)(6)均属于网络文章标题,(5)文章内容描述了消费者先是评价购买盲盒就是交智商税,后来又争相购买。媒体对此发表评论,调侃消费者这种言行前后不一致的行为。(6)对自己先说不喜欢沙雕古偶剧后又被剧情所吸引的行为表示自嘲。这种文章标题用自黑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万万没想到”体现了说话人对自己前后不一的“真香”行为并无预期,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从说话人调侃的对象看,既可以是对他人的调侃,也可以是对自己前后不一言行的自嘲。

2. 表示否定的预判

说话人除了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作出“真香”的调侃式评价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未发生的事情作出否定性预判。此类“真香”可称为未然“真香”,可在其前加表示事件未发生的“会”。试比较:

(7)我一开始连预告都不想看,后来看了,还是觉得不想看。但是相信我,你绝对会真香的,看了你绝对不会后悔。(《语言文字周报》,2019年8月28日)

(8)小王发誓减肥,结果晚上就跟朋友们大吃大喝,第二天小王又发誓减肥,朋友们说:“真香!”(知乎网,2020年5月24日)

(7)是某微博用户对某电视剧的评价从“不想看”到“绝对不会后悔”,他向观众推荐这部剧并预判“会真香”,“绝对”意味着他预判观众在看了这部剧之后一定会否定起初负面意见的确定性。而(8)中朋友们根据小王之前立下誓言又做不到的表现,自行得出对小王第二次减肥誓言可以实现的否定预期评价,此时小王第二次立誓减肥的行动还未开始,是“真香”的未然预判。由于人与生俱来的趋利避害性,这种对未然事件表否定预判的对象往往是他人,而非自己本人。

3. 小结

说话人使用“真香”来表达自己对某事件或某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表已然评价的“真香”是在表达一个人下定决心做或不做某事而最后的行为却截然相反的情况下使用。表未然预判的“真香”是基于说话人对某人的某种计划作出一种否定的预期评判。二者的差异性如下表:

表1 已然“真香”与未然“真香”的差异性

英国语言学家G. N. Leech在《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7]。Leech认为“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其中“赞誉准则”要求说话人应该:a.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b.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说话人无论使用已然“真香”还是未然“真香”,都包含对某人某事否定、讽刺的主观意图。如何让这种负面评价变得委婉温和?带有调侃、嘲讽意味的“真香”让讽刺的程度大大降低,显然恰好符合了“赞誉准则”的a项,使得掌握了“真香”网络衍生义的说话人乐于选择它来进行相关语境的表情达意,让负面评论既不显得太过突兀出格,又能恰到好处地表示出自己的否定意味。

三、“X不香吗”的网络衍生义

(一)网络流行语“X不香吗”的由来

“X不香吗”最早的语料是“排骨它不香吗”“猪肉它不香吗”。由于2019年初国内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大家都表示不能像以前那样高频率地买猪肉吃了,用“排骨它不香吗”“猪肉它不香吗”这样的句式来表示对于排骨、猪肉味道的怀念,表达无法经常食用排骨、猪肉的遗憾之情。后来,抖音一个很火的视频中有句“那100块钱拿来买排骨吃它不香吗”,告诫孩子们挣钱不易,不要轻易浪费。随着“X不香吗”使用频率的提升,当人们想表达出钱出力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时,就会感慨“买排骨它不香吗”。意思是与其费钱费力做这件没有结果的事情,还不如把钱拿来买排骨吃。此时,这句话原来“怀念”“遗憾”“告诫不要浪费”的意味被削弱,字面上看是对排骨味道的认同,其实言下之意是对上下文中提到的事件持不认同的态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种表达说话人认为某事不值得去做的“买排骨它不香吗”便有了用武之地。久而久之,“X不香吗”成了2020年最火的网络用语之一。

(二)“X不香吗”的篇章语义分析

在最初的“猪肉它不香吗”中采用“名词+代词”复合指称的方式标示主语,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它”字可以省略不影响说话人的语义表达。“香”为形容词,意思为食物的味道好,谓语部分“不香吗”则用反问的方式对主语提出的话题表达自己旗帜鲜明的观点“很香”。但整个句式的含义却不局限于表达“猪肉很香”这一字面意义。通过语料对比发现,和上一节中所述“真香”既用于书面语又用于口语不同的是,“X不香吗”多用于口语而少见于书面语。下文所用例句也多来自生活对话,不再标注出处。

当“X不香吗”表达对X这一事件或事物(下文称之为“事件X”)持[+认同][+划算][+值得]之义的同时,也表示出对前文或后文所提之事Y(下文称之为“背景Y”)的[+不认同][+不值得]之义,含有强烈的对比意味。

(9)背景:游戏充值抽装备或抽奖时,抽到自己不想要的物品。(Y)

朋友调侃:拿这钱炖排骨它(X)不香吗?

(10)谈什么恋爱(Y),吃玉米它(X)不香吗?

(11)背景:某人目前所做的A工作月工资5000块,朋友推荐的B工作月工资8000块。某人不想离开A工作熟悉的环境(Y)。

朋友建议:一个月多赚3000块钱它(X)不香吗?

(12)周末爬爬山(X)不香吗?干嘛天天窝在家里(Y)?

(13)坐飞机旅游(X)不香吗?我可不想把假期时间都浪费在火车上(Y)。

(9)--(11)都是先叙述背景,后得出结论。(9)中说话人对把钱花费在充值游戏装备这件事上持不认同的态度,认为还不如把钱拿来买排骨炖。(10)中采用“V+什么+NP”的形式对背景Y谈恋爱这件事加以否定,认为还不如把谈恋爱的时间拿来吃玉米。(11)中说话人倾向于推荐朋友选择B工作,理由是B工作每个月可以比A工作多赚3000块钱。“香”在(9)--(11)中都属于[+划算][+值得]的意义范畴。

(12)和(13)都是先给出结论,再与其他行为作对比。(12)先给出爬山这一含有[+运动][+积极生活]意义的建议,再对比否定“窝在家里”这一[-运动][-积极生活]的行为。“香”在这里属于[+合适][+积极]的意义范畴。(13)则是先认可旅游[+高效][+省时]的出行工具是飞机,再与说话人不认可的[-高效][-省时]“火车”这一交通工具作对比。“香”在这里属于[+效率][+省时]的意义范畴。

从(9)--(13)例可知,“X不香吗”句式中的关键词“香”因具体语境的变化而产生了意义上的泛化。这些泛化的语义的共同点是说话人主观立场中所持有的[+积极]的观点。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香”的语义泛化及加强反诘语气的反问句式的使用,使得“X不香吗”句式被说话人大量复制引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愿或建议。

(二)“X不香吗”的语用认知分析

在别人做了一件自己不赞成或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情时,“X不香吗”常被用于对这一事情的调侃式评价。这种评价带有说话人明显的态度倾向,从语义强调重点的角度观察,分为强调否定、强调肯定以及否定与肯定同时并重三种情况。

1. “X任意不香吗”凸显评述性,表达对背景Y的强烈否定

“X任意不香吗”句式的反诘语气从语义上看是强调对事件X的肯定,但实际上说话人更想通过对事件X的肯定来对比否定背景Y,表达出说话人对背景Y强烈的不认同感。如(9)(10),说话人想要表达对背景Y“游戏充值抽奖”“谈恋爱”的不认同态度,此时的“X任意不香吗”中的事件X可以替换为任意说话人认为比背景Y“游戏充值抽奖”“谈恋爱”更值得的事。也正因为“X任意不香吗”凸显的是句式的评述性,所以这句话的听众不一定具备唯一性。也就是说,说话人既可以对某一确定的听话人发表评论,表达自己对该听话人的行为强烈的否定意味,也可以对自己所见的某一现象(即背景Y)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时可以没有确定的听话人,得到说话人观点的受众可以是任何人。

(9’)你竟然掺和游戏充值抽奖的事(Y),拿这钱去游乐场它(X)不香吗?

(10’)谈什么恋爱(Y),做奥数题它(X)不香吗?

显然,(9’)(10’)中的事件X已经发生了改变,但这并不影响说话人对于背景Y的否定。至于说话人在面对游戏充值抽奖、谈恋爱的背景Y时究竟建议听者“炖排骨”还是“去游乐场”、到底是“吃玉米”还是“做奥数题”都无关紧要,此时的事件X只是做了对比因子,我们将对比因子X称为X任意。X任意是说话人随意选择的一个对象,从逻辑语义上讲,和背景Y的关联性不强。因说话人的表达重点为凸显对背景Y的否定,具有明显的评述性。因此,背景Y作为凸显对象必须出现,否则就会让读者无法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含义,并且在叙述背景Y时说话人倾向于使用表达[+意外][+否定]这样意义范畴的词语来凸显对背景Y的否定意味。

2. “X唯一不香吗”凸显推荐性,表达对事件X的强烈肯定

当说话人利用“X唯一不香吗”句式来表达自己对事件X的强烈推荐时,句式整体凸显的就是事件X本身。也正因为事件X成为说话人要表达的焦点,事件X必须具有唯一性。不仅如此,说话人需要凸显他对事件X的肯定,那么从逻辑语义上来说,背景Y和事件X一定具有关联性,这样二者才会形成意义上的对比。而背景Y在此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背景”,是会话双方都已知的情况,即使省略,也不影响说话人对事件X的强烈推荐这一意见的表达。

(11’)一个月多赚3000块钱它(X)不香吗?

(12’)周末爬爬山(X)不香吗?

(13’)坐飞机旅游(X)不香吗?

(11’)--(13’)都是说话人针对某一听话人给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不仅事件X具有唯一性,说话人面对的受众也具有确定性。

3. 否定背景Y的同时肯定事件X

说话人在否定背景Y的同时给出了自己对某事件的看法,“X不香吗”中的X即为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接受或采纳的建议或意见。说话人用否定背景Y的方式来衬托对事件X的推荐,形成强烈的对比。此时的背景Y和事件X从逻辑语义上来说是有关联性的,背景Y和事件X都具有唯一性,都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观点所在。

(14)一个风扇3500(Y),空调(X)不香吗?

(15)买票蒸桑拿(Y)?躺在家里吹着空调看线上云展(X)不香吗?

(14)中的Y单独使用时只是对风扇价格的客观说明,但用在(14)中暗含说话人对风扇价格“太高”的评价,说话人在表达风扇购买行为不值得的同时表达出购买空调更划算的意见。(15)中说话人用反问的方式对背景Y表示了强烈的否定评价,同时给出事件X更舒适、更适合做的建议。

4. 小结

说话人使用“X不香吗”来表达具有强烈倾向性的主观意见:既可以作为评论,强调说话人对于背景Y的否定;也可以作为建议,凸显说话人对听话人提出推荐;还可以在否定背景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三者的差异性如下表:

表2 “X不香吗”三种分类的差异性

四、“真香”和“X不香吗”的模因现象分析

(一)模因理论与网络流行语

“模因”(meme)本是文化传递的一个单位[8],由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提出。Dawkins指出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9]。在复制机制的作用下,社会文化在文化自身因素的彼此竞争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模因”(meme)可解释为文化中通过非遗传方式,尤其是模仿而获得传播的基本单位。何自然将以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模因称为语言模因[10]。胡培安指出,当流行以语言为载体,而且具有语法组合或语义组合等的创新时,就形成了流行语[1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衍生义别具一格的新词语大量出现,正是在语言模因的作用下,这些网络衍生义以其新奇、独特的风格在交际过程中被网民认可、接受,经过语言文字的模仿复制,随着人们高频率的使用在网络中被广泛传播,语义及表达形式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指称新概念、表达新事物的需求,还使得个人表达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体现出语言的时代性特色。

(二)“真香”和“X不香吗”的语言模因现象分析

1. “香”在两个网络流行语中的语义趋同现象

“真香”和“X不香吗”由于使用语境的不同,最初在网络衍生义上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二者的核心词语都是“香”,我们发现在人们日常的频繁使用中“香”的语义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中“真香”的语义逐渐从表示“对言行不一行为的调侃”发展出表示“说话人对评述对象的肯定与满意的评价”之义,而这种表达[+满意][+积极评价]的语义恰好与“X不香吗”中的“香”语义趋同。

(16)小时候死都不吃五花肉,现在,真香!(《语言文字报》,2020年4月1日)

(17)这么一折腾,把一个4.78元才能回本的股票,变成了有1 000元收益,这差价做得也真香。(腾讯网,2020年12月2日)

(18)手机行业确实很久没有给人带来过“真香”的体验了。尤其是那些最直观、最惊艳、最具颠覆性的“创新惊喜”确实已经消失太久了。(知乎网,2021年3月15日)

(19)性能更强的A13处理器、拍照更好的三摄镜头以及果粉们期待的全系标配双卡双待,相对于前两代来说,iPhone11系列都值得我们喊一句“真香”。(CSDN博客,2021年1月9日)

(20)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哈弗H2真的是哪哪都香!(河南汽车在线网,2020年5月15日)

(21)背景:疫情时有个别人因为妨碍公务,扰乱社会秩序被拘留。

网友:老老实实在家不香吗?何必没事找事呢!(新浪微博,2021年3月10日)

(16)中的“真香”一方面还保留着五花肉的味道“香”的本义,另一方面传达出说话人对五花肉的心理感受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转变之义。(17)--(19)中“真香”已不再具有“违背当初决定的打脸行为”之义,文中没有调侃他人或自己的意思,“真香”传达出说话人对描述对象的肯定与赞美之义。由于其在流传过程中普及面还在不断扩大中,很多使用者在使用“真香”时都会在句中作出相应的解释。(17)中的“真香”表示说话人对“股票差价赚了很多钱”这件事很满意,(18)在后句中指出“真香”对应的解释为“最直观、最惊艳、最具颠覆性的‘创新惊喜’”,(19)中说话人之所以认为iphone11可以评价为“真香”是因为具有“性能更强的A13处理器、拍照更好的三摄镜头以及果粉们期待的全系标配双卡双待”。除了沿用“真香”的语言编码之外,这里的“真香”已经不再是“言行不一”的“真香”,(17)--(19)三例中的“真香”具有表达说话人[+满意][+积极评价]的观点之义。

从编码形式上看,表示[+满意][+积极评价]的评述义主要由“香”来承担,“真”表达程度义修饰“香”,在表达评价时作为附属意义可以不出现,如(20)通过前后句的语义对比,我们很容易获得说话人对哈弗H2的评价是功能齐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1)说话人认为疫情期间恰当的行为是“老老实实在家”,为了加强毋庸置疑的语气,便使用了“X不香吗”这种反问句式来表达他对听话人提出的“老老实实在家”的建议。至此,“真香”“X不香吗”中的核心词语“香”的语义趋于一致,所描述的对象从具体的实物扩展到抽象的观点或心理状态,均表示[+满意][+合适]的积极评价义,如表3。

表3 “真香”“X不香吗”中语素“香”表达效果趋同的表现

2. “香”的语义复制过程

Francis Heyligen认为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12]。“真香”和“X不香吗”中“香”的语义复制过程同样经历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的四个阶段。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对某事物表达积极、正面的评价,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当网络中出现用“香”来表达[+满意][+合适]的积极评价义时,很容易引起广大网民(即宿主)的注意,为宿主所理解而接受,进而完成同化反应。加之生活中表达积极评价是非常常见的应答反应,当宿主听到周围的人在“真香”和“X不香吗”中使用“香”来表达积极评价时,很容易引起宿主的共鸣,先前同化的“香”的新义就会被强化记忆。当宿主在某种语境的作用下需要表达积极评价时,“香”的新义被激活,供宿主自主使用,于是宿主或直接引用表达为“真香”,或根据具体语境重新编码“X不香吗”。接着,“真香”“X不香吗”的各种具体运用在网络中大量传播,表达积极评价义的语素“香”被更多的宿主所理解和接受,从而逐步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3. “香”的语义传播类型

当语素“香”在人们的大量使用中获得了表示[+满意][+积极评价]的评述义后,可以频繁地出现于表达合适、恰当、满意的句子当中。何自然指出,不管语言模因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其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基本上是重复和类推两种[13]。重复,即直接套用或使用相似方式进行复制,“真香”系列都属于这一类情况。类推,则是说话人对原有语言模因进行适当变形,保留框架而添加特定的新内容,从而产生新的语言模因,之后通过表达新的语言模因变体进行传播,“X不香吗”因其特有的框架模式,无疑可以归入此类。在语言模因机制的作用下,说话人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或通过模因重复的方式在陈述句中使用“真香”,或通过模因类推的方式在反问句中使用“X不香吗”,都是用含有表积极评价义的语素“香”表达自己对某事物、某行为的积极评价。

五、小结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依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刘金、曾绪[14]认为,经创造和传播的网络新词如果得到网民们的一致认可,被普遍接受,这个词语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从而类推、仿制出更多的词语,那么,该词语可被称为成功的语言模因。“真香”和“X不香吗”是近两年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短语,人们使用“真香”来表示对前后不一行为的调侃和嘲讽,使用“X不香吗”来表示对于某些自己不认可的行为的否定或对自己认可的行为的肯定。在网络交流的频繁使用中,“真香”和“X不香吗”逐渐变成网络流行语,并以固定的编码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二者的核心词语“香”的语义逐渐趋同为表[+满意][+合适]的积极评价义。于是,在语言模因机制的作用下,“真香”和“X不香吗”从最初各自不同的网络衍生义逐渐转变为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物或某行为的肯定、积极的评价的陈述形式和反问形式。从“真香”和“X不香吗”的语言模因现象可知,网络流行语在产生、发展、流行的过程中,究竟是否能够存活下来,其语义内涵如何,取决于大众的认可接受程度及其自身的语义表达意图。

猜你喜欢
真香模因排骨
机智套话
流行语“真香”语义、句法功能探析
你被“真香定律”过吗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可乐排骨制作秘籍
排骨焖面好味道 香气四溢味独特
Slap Bash
排骨炖鸡香喷喷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