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东英/张洪涛/于 光/边 凌/张弦清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83;3.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8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自然资源部,明确自然资源部承担“维持和改善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做好“规划、政策、法律法规落实和监管”的法定职责。几年来,自然资源领域不断深化改革,迈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坚定而扎实。实现自然资源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要体现“科学+高效”,其中构建自然资源“分类体系”是最基本的逻辑前提。但是迄今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公认的、权威的分类方案,而我国学术界对自然资源分类的认识则复杂多元、见仁见智,政府治理主体的职责也往往相互交织、界限不清,有关部门、有关领域专家所提出的分类方案也存在很大差异,尺度和范围往往不统一、不规范,与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是无法对接、对应。本文通过梳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7个重要国际组织已有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方案,分析其逻辑关系、治理脉络并进行优劣对比,去粗求精,探索性地提出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全国统一的、与国际规则融通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及其实现路径,尝试从“他山之石”角度为我国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分类体系的科学构建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方案。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其中包含了天然存在、具有利用价值、自然物质等几方面的含义[1]。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是根据自然资源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归类,对自然资源的分析分类,主要是服务于对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价、确权登记、开发利用、监管保护等。目前国际上对自然资源的分类主要从学理、法理、管理三个角度出发。
从学理上看,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自然资源分类的思路,一般都有可以溯源的理论依据和完整分类体系的描述,一般都选择一个角度展开,如自然资源是否探明、是否可再生、资源集中程度等。为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自然资源分类的内部完整性,少有综合各因素进行分类的,尽量避免可能存在的分类交叉,缺陷是缺乏综合性。
从法理上看,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会在宪法(宪章)中对自然资源进行列举,列举形式往往“粗细不一”且不够完整,有些相关度不高的资源未被包含其中。另外,有的国家为强化资源的有效管理(治理),会对某一领域的资源进行进一步分类,这种分类更加细致,使整个分类体系缺乏完整性,甚至漏项。
从管理上看,可从各国政府对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中能够解读出其分类思想,从管理的层级结构提取出自然资源的分类结构。一些专门国际组织则在大多数国家方案的基础上,致力于寻找一个整体的、笼统的、基本可以覆盖大多数国家的国际划分标准与架构,并以此标准为基础,指导各国依据其实际情况予以次级分类,提出并实行最适合的行政分类与操作性方案。国际组织视角下的自然资源分类原则、方法、结果,从架构上更加值得中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建设参考借鉴。
对于全球自然资源治理,国际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联合国系统的组织最为重要,一些专业性机构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也因为涉及自然资源(及其相关的经济价值)往往扮演提出与实施分类方案的重要参与者[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UNEP)是联合国系统内最早成立的专门处理环境问题的机构,并且为在全球层面上处理环境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空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虽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分类方案重点是“环境规划”,但其学理基础依然是自然地理学,并强调必须“能够被人类利用”,即: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矿产物质、能量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开展生产活动时可利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分类方案(表1)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其对自然资源的一级分类为“原则分类”,直接分为有机类(生物性)和无机类(非生物性)两大类;二级分类为“注释性分类”,虽是粗略,但意义明确;三级分类才是我们通常熟识的“地理分类”,易理解、易操作。
表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然资源分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一直致力于土地利用评价和规划的研究和实践[3],无论是对土地利用的评价与规划还是对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都需要将自然资源进行类型划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自然资源分类原则是:凡是与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相关的自然资源,乃至形态、功能等要素一律纳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分类方案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牧地饲料资源、野生动物资源、鱼类资源及种质遗传资源等[4]。
联合国粮农组织特别指出,依附于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法律、环境等,在本质上、物理上、生态上和法律上与其相互联系的所有要素也应视为“(泛)土地资源”。土地和土壤支持人类和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的方式有:作为个人和社区的财富储备;作为人类基础设施的基础;作为食物、纤维、燃料和其他材料的来源;作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作为全球能源的共同决定因素平衡和全球水文循环,包括洪水调节和水净化;作为矿物仓库,包括碳封存;作为气候调节器;作为文化遗产;作为污染物的缓冲、过滤或改进剂。
联合国粮农组织还指出,森林资源覆盖了全球约30%的土地面积,是陆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撑,并且支撑着超过16亿人的生计,森林资源管理必须考虑森林产品的范围,即木材、燃料木材、食品、药品、饲料和建筑材料[5];治理安排必须考虑使用者是大型经营者还是小型经营者、获取森林资源以维持生计的使用者,还是分布于森林中的社区;监管机构必须平衡创收和生计支持的重要性与保护资源及其一系列环境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未来用途;还必须考虑到林区对当地和土著社区的文化、社会或精神意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强调,水资源对人类健康和生命至关重要,对水生生物和环境至关重要,水也提供经济效益。水生生态系统是动植物生存(包括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运输、娱乐、能源生产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具备净化生活和工业污废水功能。
显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分类方案侧重于“功能性分类”[6],虽然不够全面,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尤其是三、四级分类层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的宗旨是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虽然没有形成自然资源的系统分类方法,但曾按资源类型设置了为期六年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研究计划,所划分类型包括地壳及其矿产和能源资源、自然灾害、水资源、海洋及资源、海岸和岛区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城市系统和城市化、自然界的产物及环境教育和信息等[8]。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分类方案的基础也属于“地理分类”。
联合国资源分类框架(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lassification ,简称UNFC)是一个基于项目和原则的资源分类系统,用于确定开发资源的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方面的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8]。联合国资源框架分类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框架来描述项目未来生产数量的可信度(表2)。这些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水力-海洋、生物能源、注入储存、碳氢化合物、矿物、核燃料和水,是资源项目的原料,可以从中开发产品。这些资源可以是自然状态,也可以是次生状态(人为来源、尾矿等)[9]。项目的产品可以被购买、出售或使用,包括电、热、碳氢化合物、氢气、矿物和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项目,如可再生能源项目,其产品(电、热、氢等)是由政府提供的。
表2 UNFC基础分类[6]
联合国资源分类框架是一个基于原则的系统,资源项目的产品是根据三个基本标准进行分类[9],一是环境-社会-经济可行性(E),二是技术可行性(F),三是估计可信度(G)。估计可信度(G)使用数字编码系统。这些标准的组合形成了一个三维系统(图1)。如果需要,类别(如E1、E2、E3)在主分类之下可进行进一步细分类,在子分类与主分类之间用一个小数点分开,如E1.1。这种情况下,主分类之间就需要用分号分开,以区别由编码整数所代表的不同主分类,如1.1;1。其中1代表由E1.1、F1和G1定义的子集。
图1 资源项目的产品三维系统分类图
联合国资源分类框架方案的特点是侧重于“学理”分析,在法理上也相当严谨(有利于分国别予以对比),有其科学性。无论主分类还是细分类,联合国资源分类框架都强调了数字化方向。但是该分类方案在应用、操作和成果表达上都相当繁杂,在自然资源管理中不易普及推广。
为了使全球交流更加清晰,在次级分类所提供的全部细节基础上,定义了额外的UNFC次级分类,如表3所示[6]。
表3 UNFC次级分类
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联合主持制订发布了经济核算体系中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内容,是一种以经济核算为目标的综合分类方案。
1993年,联合国与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等联合制订发布了第一版《国民核算手册:综合环境和经济核算(临时版本)》,并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NA1993)引入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简称 SEEA1993)[10],这一方案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分类基本格架上,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随着各国环境经济核算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联合国又分别在2000年、2003年、2012年发布了针对前一版本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版SEEA2000、SEEA2003、SEEA2012。每个版本在结合环境经济核算实践和理论最新进展的同时,目标定位都有所调整,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资源分类体系有一定的调整[11]。
经济核算体系中包含对自然资源的资产核算,SNA2008将自然资源单独作为一项资产纳入表内,且在表中的地位颇为重要,通用格式将自然资源分为土地、矿产和能源储备、非培育性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五大类。SEEA2012分类框架中共有七大类自然资源,包括矿产和能源、土地、土壤、木材、水产、水资源及其他生物资源(木材和水生资源除外)。框架在七大类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次一级资源类型,如矿产和能源资源包括煤(泥炭)、石油、天然气、非金属矿和金属矿资源。SEEA2012对每类资源的范围进行了说明,例如森林被视为土地覆盖的一种形式,林业是土地利用的一个类别。森林通常主要是以木材资源,即现存木材的数量来看待的,但森林被用于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因此森林和木材资源不应等同起来[12]。木材资源不仅存在于森林中,而且在许多国家,其他类型的土地覆盖物,例如其他林地,也含有木材资源。
国际矿产储量报告标准委员会(T h e Committee for Mineral Reserves Internation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CRIRSCO)成立于1994年,是由国家级别的代表性组织共同建立的非官方性质国际组织[13],具有独立、自愿、非营利的性质,主要负责报告矿产资源情况,旨在为矿产储量报告制定国际标准。
CRIRSCO的成员是NROs,即负责制定矿产报告准则的特定国家机构。主要的国家报告组织有澳大拉西亚(JORC)、智利(Comision Minera)、加拿大(CIM)、欧洲(PERC)、俄罗斯(NAEN)、南非(SAMREC)和美国(SME)。每个NRO有两名代表,委员会目前有14名代表[14]。必须满足以下标准的NRO才能被接受为CRIRSCO成员资格:
(1)编制并负责维护一个与CRIRSCO的报告模板兼容的报告标准,该标准被认为是公开报告的标准,或得到其国家或地区的公共报告标准专业机构的广泛支持。
(2)在对其国家或地区报告标准进行修改之前,同意与在CRIRSCO中有代表的NRO进行国际磋商。包括可信的、自律的、提供纪律制度和道德准则的专业机构,按照这些制度和准则管理着合格人员的行为或按照模板中所定义的那样管理。
国际矿产储量报告标准委员会的目标是通过协商和合作,促进国家和国际报告标准的统一性、卓越性和持续改进,代表国际矿业处理资源和储备报告问题,包括与其他国际组织讨论、协商和合作,以及出席国际会议和提供书面意见[15]。
矿产资源是指在地壳内或地壳上集中出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固体物质,并有最终经济开采的合理前景。矿产资源位置、数量、等级或质量、连续性和其他地质特征的确定是根据具体的地质证据和知识,包括取样。矿产资源按地质置信度增加的顺序再分为推断、指示和测量类别。矿产储量是指在经济上可以开采的部分,它包括稀释材料和损失的备抵,这是在材料被开采或提取时可能发生的损失,它由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水平确定[16](图2)。
图2 矿产资源三维系统分类图[17]
国际矿产储量报告标准委员会是迄今国际上最权威的矿产资源评估机构,世界所有主要证券交易所都接受基于CRIRSCO标准的国家/公司的矿产资源报告。纽约证交所、伦敦证交所、香港证交所、TSX、澳交所等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矿业和勘探公司普遍采用CRIRSCO标准,占矿业上市资本的80%以上[17]。
《联合国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框架》(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lassification for Fossil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1997年采纳并建议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联合国《固体燃料和矿产品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修订版,是迄今最权威、最灵活的分类标准系统,其通过三位数字代码(商业存续性1、开采可行性2、地质认识3)来标示市场条件下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该分类框架为有利于兼容和对比,允许引入历史上已经存在的术语和定义,基本满足了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应用要求,在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中已成功应用[18]。更重要的是该分类框架与石油资源分类SPE/WPCIAAPG、铀储量/资源IAEANEA、CMMI/CRIRSCO相互兼容,如表4、表5所示。
表4 煤、铀和其他固体财产的UNFC矩阵表
表5 石油UNFC矩阵表[19]
我国在推进矿产资源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进程中,大力深化改革,推进储量标准与国际规则对接,最大限度降低社会认知和信息交易成本,将固体矿产勘查四阶段简化为“普查、详查、勘探”三阶段,将储量分类分级简化为资源量和储量两大类。其中资源量按地质可靠程度由低到高分为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探明资源量三级[20];储量按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结果划分为可信储量和证实储量两级。自然资源部于2020年正式提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油气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最终批准,并于2020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改革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巨大关注[21]。
特别要指出的是,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是公认的风险行业,环境(ENVIRNMENT)、社会(SECIOTY)、治理(GORVENCE)三大要素(简称ESG)在投资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ESG评价不仅包括传统的普查详查勘探、储量评价、经济评价,还与气候变化、环境、水资源等与人权、消费者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员工、薪酬、社区劳动等社会问题密切相关,从全产业链出发,对矿产资源的评价、开发进行ESG评估是大势所趋,其分类标准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为ISO)是标准化领域中的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组织。ISO 14000系列标准是一个以环境管理为内容的多标准组合系统。
《环境管理-确定环境成本和效益的指南》(ISO 14007)标准为组织确定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环境成本和效益提供了指南。它还涉及一个组织对环境的依赖性[14],例如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以及该组织运作或所在的环境,标准中规定为保障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落实,需要进行自然资源评估和环境成本效益分析。该标准的发布有助于获取透明、准确的数据,明确对不同环境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
《环境影响和相关环境因素的货币估价》(ISO 14008)标准规定了环境影响和相关环境因素货币估价的方法框架[13]。环境影响包括对人类健康、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关环境因素包括向空气、土壤和水的排放,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使用。标准中的货币估价方法也可用于更好地了解组织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性,但自然资源的货币价值是在替代资源分配之间进行权衡时应用的经济价值,而不是绝对价值。另外,标准中没有对自然资源的货币估值进行分步说明,因为自然资源的货币估值比较复杂[14]。
自然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方向是全球范围的标准化。第一次贸易全球化的特点是成品交换,当前则是中间产品贸易,而数字化将给进一步全球化带来动力,在此基础上自然资源的跨界评估、实时数据传输、供应链的全天候治理将成为可能。只有通过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的标准化,吸引资本流入和“双碳战略”实施才有可能[15]。
国际组织偏重找到一个整体的、笼统的、基本可以覆盖各国的划分标准与体系,让各国以此标准为基础,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的分类与依据。例如前文所述的不断更新的UNFC分类体系[16],它旨在成为能够被广泛接受并应用的油气田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标准化核算体系,所以要与现存的大部分分类体系保持兼容,同时还会随时依据国际及各个国家资源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各个国家也将依据国际组织的相关标准,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断进行更新。若直接使用国际标准,则无本国的特色;但若没有国际标准作为原则,分类方法过于繁多,很难确立一个统一标准,分类的更新会过于频繁。所以,秉持着为组织服务、为国家服务、为全人类服务的目的,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组织与各个国家之间都要相互沟通。各国政府以国际组织为基石,国际组织根据各国提供的最新情况不断拓展与更新,共同努力构建更适合的划分体系。
国际组织的分类主要服务于自身需要,往往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对于农业资源可以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物质属性“专项分类”方法,分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牧地饲料资源、野生动物资源、鱼类资源及种质遗传资源等[17],其实用性、适用性、可量化的特点非常明显。涉及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资源可以参考联合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委员会等国际组织联合主持制订和发布的SNA 2008和SEEA 2012中的分类方法。SNA 2008、SEEA 2012是基于联合国设立的适合有关国家国情的自然资源属性+经济属性“二元分类”方法[18],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有一定借鉴意义。对于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可以参考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分类方法,采用自然资源基础储量+查明储量+可利用量的“三元分类”架构,突出矿产资源评价的风险性。
本文认为,无论何种分类体系,最关键的是遵循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在此基础上再考量人类对其可利用性。SEEA 2012[19]提出矿产和能源、土地、土壤、木材、水产、水资源及其他生物资源(木材和水生资源除外)七大类资源及其基础上的次一级分类[19],虽然没有充分考虑各国国情,但它仍是迄今各类自然资源分类方法中比较权威的国际分类。而其局限性体现在:一方面,这一分类主要考虑经济核算;另一方面,各国的自然资源资产分类方法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储备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重点不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 14008中明确了环境因素的定义[20],标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对环境影响和相关环境因素货币估价的认识、可比性和透明度,展示了货币估价方法给用户带来的好处。该标准中定义自然资源为“为人类提供利益或支撑人类福祉的自然部分”。在具体估价时,认为“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动植物、人类及其相互关系”。自然资源与空气、水等属于同一级关系,而不是归属关系。目前自然资源分类在“矿产资源”方面相对成熟,但这种划分方式具有局限性[21],不宜简单地套用在自然资源的“自然”部分。
从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角度来看,我国自然资源核算起步很早,改革开放后就已按照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要求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探索,但是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却起步较晚。目前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统计试点时,仅核算土地、水、林木3种自然资源资产。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出发,建议补充“矿物和能源资源”,相应地将自然资源资产分为四大类:土地、林木、水、矿物和能源资源。
从资源管理角度来看,自然资源部承担国家赋予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从资源治理的角度出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分类体系的一级分类应侧重于数量的对应,即与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7类自然资源分类对应;二级分类应有利于质量的评价,将具有相同或相似质量分类评价要素的归成一类;三级分类应与权属相联系,有利于管理应用[22]。
资源供应与实际产出水平和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①自然资源投入的“重要性”;②在最终产出的生产中,不可再生资源和其他投入之间的可替代程度;③技术进步的速度和偏向。也就是说,如果不可再生资源在生产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可再生资源和劳动力不容易被替代,节约资源的技术进步进程缓慢,那么,资源基础的缩小或资源成本的上升将对最终产出的水平和增长产生剧烈的影响。在相反的情况下,不可再生资源成本的增加将对最终产出产生影响。
除现有的基于不同分类标准的多级分类体系外,可借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三维结构的理念,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实际情况,构建三维坐标(图3)。
图3 我国自然资源实际情况三维坐标图
如图4所示,不同的等级用数字来表述,更加便于理解。例如:E1:D1:S1就用数字111来表示[23]。E轴表示自然资源的能量,数值低表示人类主要利用物质本身,数值高表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产生的能量,且产生能量的效率越高,数值越高。D轴表示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数值低表示该自然资源以保护为主,且数值越低,越需要保护;数值高表示该自然资源以开发为主,且数值越高,表示目前的开发程度越高。S轴表示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数值由低到高,表示自然资源垂直方向的空间分布。
图4 我国自然资源实际情况三维数字坐标图
《自然资源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23]明确,自然资源部主要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在自然资源部2020年1月印发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中明确,自然资源部职责涉及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七类自然资源,同时指出阳光、空气、风等其他自然资源待条件成熟时开展调查[20]。以上述两文件为基础,提取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海洋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根据资源性质将其置于三维分类框架中(图5)。
图5 资源性质三维分类框架图[24]
图5展示的自然资源三维分类框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多尺度量化:能量、开发程度、空间分布每一个坐标轴内的层级关系都是相对的,比如从空间分布看,风能和太阳能是否归于同一层级取决于度量尺度的差异,而度量尺度的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自然资源分类需求[24]。
(2)动态调控: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种自然资源的三维坐标数值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地热能,目前开发程度比较低,可以预测随着对地热能的研究深入,开发和利用程度提高,地热能在D轴的层级会得以提升。
本文借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采用的对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三维框架理念,结合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和管理需求,构建了我国自然资源分类三维框架。相比于传统的表格呈现的多级分类,分类三维框架将不同属性的自然资源更直观地呈现在一个坐标系中,同时可根据不同分类需求及资源的变化进行动态调节。这样分类不仅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与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和采用的自然资源分类衔接,构建以国际组织视角出发的中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