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驰
小雪是冬天的问候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今日小雪,天晴日朗,未见雪。
小雪像是冬天的开场舞,地寒未甚,酷寒不足。小雪温雅,洁净舒朗,有冰清玉洁的风姿,一个“小”字,透露出了几分调皮的可爱,搭上雪,变得雅气,诗意了起来,让冬日多了些许温暖的底色。
小雪节令是冬天的美人痣,俏皮迷人,动人的净和寥廓的寒,借着风气,瘦了寒树,空了大地。记得儿时,和母亲去姥姥家,姥姥家在淮河边,要走大坝,坐轮船。小雪时节,我和母亲走在空寂的大坝上,干枯的芦苇在寒风中起伏,水拍堤岸,鹤声嘶厉,我看见自己弱小晃荡的影子在莽撞向前,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芦花,挥舞着。走过一个个水闸,细数着。天空阴沉,寒冷无比,想早点到姥姥家,摆脱这无孔不入的寒风。到了渡头,过了河,很快就到了,船在河上渡人,迎风斩浪。在船上,仿佛有一片雪花落在我的手上,抬头看天,灰暗的天空中似乎有几朵漂浮的雪花,娇小,孱弱,怯生生地打探着小船。我喊道:“下雪了!”带着一点疑问和不确定感。这是雪吗?我想得到大人们的肯定,生怕自己的喊叫把雪给吓跑了。船夫说:“河上飘雪了。”小雪天,在船上看雪,仿佛意境深远的样子,“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想起唐人陈羽的《夜泊荆溪》,朵朵飞舞的雪花,在寂寥的河面上,勾勒出一幅船瘦水寒的写意水墨画,留在记忆深处。
小雪,我照例会买一棵大白菜,煮一顿火锅,小雪节令的大白菜最甘醇爽口,干干净净,一清二白。火锅里配上豆腐,羊肉,任凭它们在锅里咕嘟冒泡。孩子趴在窗前,似乎期盼雪来。“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寂寥小雪闲中过……”像诗人徐铉一样,小雪这日,看菊花,看最后的大雁飞去,看云霞惹眼,吃一顿暖心暖肺的火锅,在闲适中,为冬日积攒一些温暖的力量。
小雪天,孩子们是爱雪的,雪来了,冬天就来了,那新年也就立在眼前了,盼来了新年,好玩好吃的,漂亮的新衣服也会一起盼来的,那雪呀,就像是新年的炮捻子,一经点燃,便爆开了孩子们雀跃的心,急不可待。农人们盼雪,“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雪覆大地,为麦苗们盖上棉被,麦苗会更加茁壮盎然。这是农人藏了一冬的心事,灌满了来年一年的好心情。诗人们念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雪花飞舞,落于窗前,一片片雪花是一份诗意与问候,倾覆了尘嚣,带来素净纯洁。
小雪的雪,轻,瘦,生涩,一落地,便消散无迹。童年,清雪冷风里,我隔着窗户玻璃看阴雪天,听风,读诗,在文字里发呆。母亲在偌大的院子里,扫落叶,唤鸡鸭,厨房里,烧红薯的香味扑面而来,院落一角的菠菜,长势极旺,映绿了窗台。“小雪初晴,画舫明月,强饮未眠。念翠鬟双耸,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小雪透着柔情,让人追思过往,念一人,想一情。光阴浩荡,温情绵绵,在这小雪里,愿等的雪会来,念的人如至,所有的美好,都会翩然而来。
大雪的期盼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早晨推门一看,天地上下一白,满世界的粉妆玉琢。茫茫大雪中,万物沉睡其中,雪后的阳光照耀得睁不开眼,空气清冽甘醇,那墙角的梅花,独傲雪头,红的诱人,显得十分洁净雅致。
天寒白屋贫,这是奶奶家老屋的景致。童年在奶奶家,大雪后,老屋覆满厚厚的一层雪,院落里白茫茫一片,水缸里不见水,全是雪,做饭用的都是雪水。奶奶在屋里燃起了炉盆,木炭在盆里吱吱作响,红心闪闪,火盆里有时放几个红薯烤熟,那是最令人期待的美味了,大人们围着炉盆而坐,孩子们在屋中玩耍。大人们聊的无非都是和雪有关的话题,大雪下得好,田里的麦子有福了,暖暖地度过寒冬。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到了大雪节气,家里要腌制咸货了,父亲买回了鱼肉,洗净后,一层肉一层盐地放进大腌缸里。盐码匀,肉放平,放好后用石头压住。等上一两个星期,卤水出来后,拿出来,挂在屋檐下晾晒,阳光下,极其诱人,咸货备好,就等着过年了。
雪停了,日光晃晃,我和哥哥跑到院落里打雪仗,奔跑追逐,偶尔用铁锹在厚厚的雪地上拉雪橇,乐此不疲。跑热了,衣服随手一甩,挂在了院角的桃树枝上,继续堆一个大大的雪人去了。有了雪,仿佛永远也不觉得累,积攒了一年的力气都要在这大雪天用完似的。
雪,素洁清雅,白居易唤其为玉尘,“漠漠复雰雰,东风散玉尘”,美妙贴切,如玉般莹亮剔透。“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飞舞中的雪花,罗贯中说像是玉龙,的确神似,且画面感极强。“粤犬吠雪非差事,粤人语冰夏虫似。”把雪说成犬吠的,恐怕只有杨万里了吧,这雪是何其的大呀。大雪,古往今来,人人爱之,早在《诗经》中,就留下了雪花的身影,“上天同云,雨雪雾雾。”大雪日,择一老屋,坐看青竹变琼枝,在心中为雪留一席地。
无际的大雪,洁净,清丽,澄澈美好,意境悠远,“燕山雪花大如席”“风雪夜归人”,漫天飞雪,诗意绵绵。张岱痴迷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整个世界上下一白,万籁俱寂,一叶扁舟,去湖心亭看雪。在湖心亭,偶遇同样痴雪的金陵人,舟子喃喃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茫茫光阴,赏雪痴人心境澄明。
大雪天,在同里古镇退思园看雪,园中水池白雪轻扬,凝结成轻浅的薄冰,池中央,雪融成水,留下一处罅隙,一群红鲤浮上水面,宛如轻巧的丝绸,幻成红色的影子,游动水面,红鲤小嘴噏合,淡淡然。看红鲤闹白雪,极妙,为雪中的退思园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雅致。
“冰雪聪颖”“雪肤花貌”“冰雪聪明”“冰魂雪魄”,人們爱用冰雪来形容聪颖美丽的女子,以雪喻人,表达出人的品质纯洁高尚。“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曹雪芹说林黛玉是“咏絮才”,说的就是能诗会文的温婉女子。下雪了,大雪纷扬,在雪中,人们期盼“瑞雪兆丰年”,想的不仅仅是收成,还想着孩子们的日后成才,大人们在院子里堆一个大大的雪人,映照到书屋里,学“孙康映雪”的故事,借雪光读书,日后定能成才。大雪,是人们对美好、对未来、对高洁的向往与期盼。
孤花破小寒
家中的水仙花开了,飘逸着仙气,“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黄庭坚都说水仙花如仙子,像是来自天宫的花。小寒时节的花信风,吹开了水仙花的轻亭玉立,冬日的家里养一盆水仙,整个人都风雅了起来。
“花外东风作小寒,轻红淡白满阑干。春光不与人怜惜,留得清明伴牡丹。”元朝诗人张昱,真是着急,小寒的景物还没赏够呢,就想着春天的牡丹了。我喜欢小寒节令,没冷到极致,带着适量的冰冷和微微的温情。这时若去田野,看到的是了无生机;蛙声四起的荷塘残荷万丈萧条冷落了,热闹的天空,没有了鸟雀和蜻蜓的身影了,像是失了魂一般;脱光叶子的老树,只有孤零零的一个鸟巢在风中发呆……小寒,苍凉都苍凉得这么风华绝代,不留痕迹,任曾经的喧嚣过耳,而今就是小寒的天下,有着一种绝世的寂清和薄凉。
走在小寒的路上,河水茫茫,树木荒草万籁俱静,只有风的声音,河边的一排排柳树,脱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条,肃穆安静,弥散古意。这种荒凉的味道让人着迷,这是冬天的筋骨,皲裂,黝黑,如老旧的画作,历久弥藏,看得让人发呆。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这是古人给小寒把的脉象。在雁、鹊和雉们的眼中,他们不信“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谚语,他们深谙自然的章法,小寒拖起了大地的阳气,透露出了春的生机。
小寒的大街上,烤红薯的摊贩一下子多了起来,烤出的红薯心红肉甜,买了一个,一边焐手,一边吃,一口下肚,甜的腻心,眼前的红薯,似乎少了烟火气的味道。想起儿时,每到天寒地冻的冬日,吃完晚飯,母亲总不忘在火塘里放几个红薯,待到晚上玩饿了,从火塘里刨出来,轻轻地在地上摔掉火灰,一点点地撕开红薯片,露出红灿灿的红薯肉,香气扑鼻,那满足感不言而喻,吃了烤红薯后睡觉,做的梦都是甜的。
在乡下,小寒一到,母亲就念叨着:“三九四九的天,冻死人不偿命。”菜园里的青菜挤挤挨挨,长势喜人,蒜苗排排站立,绿得透亮。寒冬腊月,母亲最喜欢擀面条,吃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撒上菜园里新薅出来的菜蔬,面白菜青,色相诱人,小寒时节,呼啦啦一碗下肚,暖心温胃,吃完后手脚暖起来了,无比满足。
小寒遇上腊八,奶奶一早起床,给大家熬一碗腊八粥。奶奶会提前准备好食材,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之类做粥,外用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数颗葡萄,以作点染,工序复杂,但奶奶年年乐此不疲,甚为隆重。腊八粥做好后,她先盛一碗,端在堂屋大桌上,放在爷爷的遗像前,让爷爷也喝碗腊八粥,这样在地下也不会苦寒。人人一碗腊八粥,热火一整冬。
小寒初渡梅花岭,在梅前,我想到了张大千的画作《红叶白鸠》,稀疏清净,“静言自索萧骚意,暮叶偏怜斗艳江”。孤芳耐寒的梅花,像极了小寒的性格,“万壑千岩背人境”,小寒节令,踏雪寻梅,留将一面与梅花,在辽阔的小寒里。
大寒的底色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这是大寒的底色,大雪铺地,冰凌肃杀,冷硬到了本真,没有脾气,没有念想,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地万物,淡泊素净,棱角分明。
大寒,四野空旷,无遮无拦,站在辽阔的湖边,冷风扑打而来,衣服拉扯得变了形,啸过耳畔,灌满一身寒气。我像是满湖的枯荷,萧萧林立,在大寒,迎风冒雪,让飘浮的思绪,在凌寒中历练。
极寒大寒,山淡水瘦,寒风哨过山峦,枯枝大树瑟瑟抖动,烈风号怒,卷起千堆雪。寒晨早起去上学,走在半路,冷的无奈,和伙伴们窝在干枯的水渠里,背风处燃起一堆枯草,火焰噼里啪啦地起升,大家围在一起,小手往火上凑,搓揉着,祛除一身冰寒,火快燃尽,把脚也搭上去烤烤。趁着一丝暖意,飞也似的跑向学校,挤进暖暖的人群里,和同学们在墙角玩起了“挤油油”的游戏,边喊边挤,“挤、挤、挤油油……”挤出满身热气,额头冒汗,直至上课铃声响起,才回到座位,这或许是儿时冬日最温暖的游戏了。
大寒时节的雪,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莽撞,惊艳,玉山亘野,琼林分道,压低了树,填满了河,天地一白,在雪的世界里,人也变成了雪人,满头满身的雪。枯草抱着最后的种子与希望在雪下窃窃私语,麦子盖上雪被在安然的梦想中,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雪条,风吹过,噼里啪啦落满一地。
寒窗听雪,让人神怡心宁。红泥小火在炉中冉冉,慵懒地看会书,听飒飒落雪声。读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真妙,简单的三言两语,如雪般纯净,古时的帖像是现在的短信,一句问候,一句挂念。但帖来得更率真,更意切,这是生活的日常与烟火,读来有股贴心贴肺的暖。“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我明年麦。”冷热寒暑,各美其美,寒雪滋润了麦苗,丰盈了土地,冻死寒冬中挣扎的害虫,这是农人丰收的希望。冬天,万物藏起来了,把大地还给寒冬,让寒冷来得更加彻骨。
大寒是岁尾年终,年味渐浓。年货大街铺满了春联、糖果和大大的福字,喜庆热烈。父亲写得一手好字,邻居拿来红纸,请他写对联,忙碌欢喜。屋檐下,老树上,挂满了腌好的腊肉、腊肠、腊鱼、腊鸡,在暖阳下油光闪烁,馋得小猫咪左右徘徊。此时最为期待的是家里的父母了,孩子们在外漂泊了一年,要回家过年了,回家是大寒节令最喜色的主题,炊烟在,父母在,家就在。一家人围在一起,蒸馍,炖肉,炸圆子,温馨绵长。
大寒是谦卑的,人们爱用“寒士”“寒儒”称谓读书人,也爱用“寒门”“寒舍”自谦家舍,“寒窗”是对学子读书艰辛的表达。寒,自知,是内心的抵达;是万物安好,我在其中;是繁花落尽,与花心的温柔对视。大寒不寒,人马不安,临窗凝望,日光粲然,万物萌动,节令走进了新的轮回,立春就在不远处,带着春天的神色,露出春暖花开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