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我们都被裁了,部门不存在了。”接到裁员通知的那一刻,吴月整个人都蒙了,呆呆地看着微信上外单位合作伙伴对接业务的信息,她只能实话实说。合作者们也是一片震惊和无措。
爱奇艺裁员比例20%~40%,快手大幅裁员30%,百度直播业务裁员90%……在媒体的报道中,这些只是数字,理性且冰冷。将这些数字落实到微观,是一个个面临失业的个体,无论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还是正面临互联网公司“35岁危机”的中青年,2021年底突如其来的裁员对他们的人生都是一次不小的冲击。
在大厂蓬勃发展的那些年,从中关村到西二旗,互联网的世界充满了成功者的传奇,这些传奇似乎烧热了每个人的脑袋。一个受访者说,在大厂待过的人都有个感受,就是leader特别喜欢招人,别管有没有业务,只要能申请下来Hire count,先把人招来再说,因为成功的人离不开杠杆,靠投资的用钱做杠杆,对大厂管理者来说,用人做杠杆。底下人越多,相对来说出成果的可能性越大,业务的产出也就越大。
于是出现一个怪圈,开会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多没有用的需求被创造出来,一个又一个拍脑袋的项目无疾而终,各种内部平台建了拆拆了建,每个人都很忙,都加班到老晚,每天不是在沟通,就是在沟通的路上。一大堆奇奇怪怪的产品线被开辟出来,“共享经济热”“区块链热”“元宇宙热”……宁愿试错也不肯被落下。很多互联网大厂的新业务线,似乎成了顶着大厂名号的创业公司,只要无法实现盈利,就得倒下裁员,赚钱的其他业务线并不会因为同属一家公司而拉你一把。
于是,泡沫般的Hire count被源源不断推出来,很多人被裹挟到错误的位置上,去做那些市场上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看,大厂增速放缓,为过去的错误买单,轻装上阵,将力量重新聚焦到核心赛道上来,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那些因潮落而受到波及的个人,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个机会,及时止损,从内卷中解脱出来,重新到市场中尋找真正创造价值的位置。
稿子发表后,和猎头李飞又闲聊了几句,受互联网这波裁员的影响,有些猎头已转行,他丝毫没有这种想法。他不觉得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他认为这个行业是进入了一个更冷静更平缓的发展期,在各方都已经冷静的前提下,发展和需求反而更加合理,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求职者,一个冷静的行业无疑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童小小:虽然不是互联网行业里真正的码农,但我的工作也与软件相关。文章里说的大厂倾向于校招我在最近跳槽的时候也发现了,好多岗位都是只要校招生。这可能变相反映出当前岗位的可替代性强。说实话今年25岁的我在公司里看不到太多中年人,会让我对未来职业发展产生很大的焦虑,想不到5~10年后的自己会干吗。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人们似乎都在强调着方方面面的客观理由,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站在斑海豹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