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时期利用主旋律电影加强对当代艺术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2-01-21 10:25武班笑薇
上海视觉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爱国主义疫情

武班笑薇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距离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暴发已有近两年的时间,在这近两年中各行各业皆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城市影院不仅失去了2020年春节档的卖座时机,更失去了此后大半年的营业收入,中国电影家协会统计,全国电影票房在2020年一季度比2019年一季度下降了88%,约为22.38亿元。有2000余家影院没有熬过这场疫情灾难,只有60%的影院艰难地从中幸存下来,直到2020年7月份,各城市影院才得以“重生”[1]。(图1、图2)

图1 往年春节期间电影院人山人海

图2 疫情过后电影院进行及时消毒

2020年8月21日,一部关于淞沪会战的历史战争片《八佰》在各大影院上映,上映一个月突破28亿票房,总票房超过31亿,成为2020年我国票房第一。它是在疫情过后第一部上映的大制作主旋律电影,人们在经历了疫情的恐慌不安与全民一心的协同战疫之后,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民族认同感、集体荣誉感与心系一处的爱国主义精神。在2020年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争中我们发现,尤其是对于全体青年学生来说,只有在如此动荡局面给大家带来恐慌和损失之时,能让他们更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是无法剥离的,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国家和平安定、民族紧密团结,个人才会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与机会,只有将各个民族紧紧团结一起,我们才会有信心战胜各种困境。也正是在此时,像《八佰》《夺冠》《金刚川》这种主旋律电影显得格外符合这个时代的呼唤(图3、图4)。

图3 后疫情时期主旋律电影《八佰》

图4 后疫情时期主旋律电影《金刚川》

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一直是一个重点。但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真正意义上达到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艺术类高校,学生们通过网络所接触到的新思想越来越多。电子设备、自媒体平台占据了学生们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仅靠照本宣科的教育很难达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而主旋律电影能通过更直观的视觉感受给予青年学生精神上的影响[2],本文将浅析我国新冠疫情背景下,主旋律电影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对艺术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影响。

一、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现状

疫情暴发之前的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电影点燃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且不同类型的故事丰富了主旋律电影的类型[3]。如《烈火英雄》聚焦消防队员的伟大,《决胜时刻》再现国共和谈。主旋律电影搭乘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东风,表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以及历经风雨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红海行动》以“也门撤侨”事件为真实背景;《烈火英雄》以“大连7·16油爆火灾”为原型;《我和我的祖国》选择以原子弹研制、女排夺冠、香港回归等新中国的历史性时刻为切入口;《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片的大门,2020年10月,该片在“2020国防军事电影盛典”系列活动中,被选送为2021年全民教育重点影片,推荐社会大众特别是基层官兵、高校学生观看(图5)。

图5 电影《流浪地球》斥巨资打造了恢弘的视听效果

如今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将全明星阵容和大场面视效制作作为吸引年轻人的手段之一。从《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到《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群星闪耀成为了主旋律电影的一大亮点,吸引了更多“追星青年”(图6)。而正是在这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余热还未在观众心中散尽之时,疫情的突然暴发更是将全民一心的民族团结推上巅峰。全国人民每天守在电视电脑前时刻关注着疫情发展,看着一个又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医护工作者昼夜不停的工作甚至倒下,又看到在后疫情时期我国疫情控制成效与国外控制成效形成鲜明对比,相信大家都会切实地感受到这个伟大国家的力量。

图6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众星云集

在国家的特殊时期里,在全民一腔热血沸腾时,主旋律电影的上映不仅给观众们带来一次爱国情感的感召,更是一次正能量的洗礼。就主旋律电影本身的发展方向来说,即使受到了短视频和自媒体文化的冲击,高校学生的观影欲望仍然高涨,其中科幻类、军事类的题材需求占到了六成以上[4]。

二、当代年轻人爱国主义情怀的展现

疫情的宅家时光里,高校艺术生们跟所有国民一样,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与各类防疫新闻,在这些新闻故事中,不难发现,不仅是无数经验丰富的“老”医护人员奋斗在一线,还有许许多多的90后、00后也已经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扛起来了关系祖国的安危的重担(图7、图8)。如疫情前期,南京市中医院驰援武汉方舱医院的六位护士,平均年龄为27.5岁,除组长外都是90后;仅江苏支援黄石的医护人员中,90后就超过了五分之一;1月底,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原定于春节期间举行婚礼的11位90后医护人员,均不约而同地返岗待命;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中有23名“00后”战士,最小的还不满19岁,他们在抗疫一线,不分昼夜抢运物资,连续奋战了40多天;2000年出生的刘家怡随广东医疗队驰援湖北,一直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工作,她的工作是帮离开方舱的医护人员脱防护服,而这项工作是把好感染风险的重要防线,刘家怡说:“我要守好这一关,让大家安全走出这个舱。”

图7、图8 参与战“疫”的90后、00后医务人员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这些年轻人义无反顾地走到了“抗疫”的前线。有人说:“他们只是一群孩子,学着前辈的样子,成了年轻的守护神。”这些年轻一辈的奉献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艺术生的价值感悟。在那段最灰暗的时期里,大家被一个个无私奉献的身影打动,渐渐走出了恐慌和不安。也许高校艺术生能为这场“战争”做的直接贡献很少,但他们可以把内心的这团火与自己的专业相融合,在上半年的网课期间,艺术生们纷纷通过自己的所看所想,把疫情中的故事转变成了自己的绘画作品、雕塑作品、舞蹈作品、歌曲、短视频等等(图9、图10)。他们在极力向社会证明:艺术生不是差等生,而是同样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国家之热爱的可爱的青年一代。

图9、图10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在疫情期间创作的短剧、舞蹈作品

新时代的艺术生拥有大量的课外时间,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掌控。而电影因为融合了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刺激了受众的感官,让大家能够自觉地融入到电影中去,与传统的说教方式相比,影视教育更能激发艺术生的兴趣,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能使他们通过视听语言提高思想政治认识[5]。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与重要性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通过传统授课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许多不足。传统授课方式特点是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能动性和差异性,忽视了不同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教育成效,但很难对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影响,并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前,整个社会都处于全媒体环境中,学生随时都能接受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思想的冲击,接受更为多元化的价值观。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如果高校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考虑学生当前的教育环境,其所得到的教育成果将会非常有限。另外,教师在对艺术类高等院校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忽略了艺术类院校学生崇尚艺术和个性的特点,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其次,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建设还不完善。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同时考虑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教师个人因素对队伍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前社会已经有多种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对于学生而言是散乱的、不系统的,且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学校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前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队伍的建设,将学校最为优秀的教师投入到爱国主义教育队伍的建设上,这些专家学者往往具有非常高的理论素养,但利用生活实际案例和全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能力较低。

另外,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较多地采用单纯说教方式将爱国主义知识片面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仅仅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字词,爱国主义教育书本化、单一化、机械化和形式化。教师在进行教育时,缺少创造性的教育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到的爱国主义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知识和实践分离,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书本上,对爱国主义还存在片面的理解[6]。据统计,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8.5亿,手机上网人数已经超过了99%。而艺术类高校学生接受到的思想更为多元化,而其中很可能包括一些文化糟粕。

最后,当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高校大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当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为历史知识的回顾,而这脱离了高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7]。当今,整个社会都处于信息化环境中,这些历史知识无需老师阐述,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自己习得。艺术类高校学生所需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贴近自己生活、符合自己成长环境的教育。而当前艺术类学生往往是迫于学分的压力,被动地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都无法发挥出来,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较差。

对艺术类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存在教育的优势,又存在挑战。优势在于艺术类高校学生富有个性,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高。挑战在于全面信息化的环境带来了多种文化思潮,这些思潮将会对艺术类高校学生产生更大的冲击,一部分学生将会受到其中糟粕文化的影响,其情感价值观、理想信念将会出现偏差,无法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甚至对爱国主义教育存在排斥,因此增强艺术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迫在眉睫。

四、利用主旋律电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主旋律电影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首先,主旋律电影本身即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媒介。当前艺术类高校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一概念缺少清晰的认知,因此在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让其明确爱国主义这一概念,深入地了解祖国,明确祖国当前的繁荣和强大离不开人民英雄的艰苦奋斗。而主旋律电影恰好能够通过再现空间、时间的方法,通过银幕上的艺术场景、形象,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过去,甚至想象未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情感态度观。其次,主旋律电影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预期目的是一致的,它在电影的创作、拍摄、发行等各个环节都以人民的喜爱为导向,时时和群众站在一起,充满着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等积极的价值观,并且浸润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外,主旋律电影拓宽了讲课渠道、提供了人物和情节讲授案例的同时,组织学生观影等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也有利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发行,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高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上发挥着协同作用。

2.利用主旋律电影可更好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根据当前的教育环境对思政课堂进行改进,使思政课堂更有针对性和亲和性,更好地融入到高校学生成长和生活情境中。高校教师要抓住时机,把爱国主义教育从“枯燥”中解放出来,比如以当下最受关注的疫情局势为切入点,引起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利用当下新闻故事,用真实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案例进行教育。

多媒体设备已经进入到高效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已是高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思政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进行主旋律电影的播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思政教师还可以将这些主旋律电影作为课堂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不同年代仁人志士的浩然正气,激发其爱国热情。

3.科学把握主旋律电影的选材使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俱进、深入人心

对于主旋律电影的题材选择要丰富多样。从细节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视听语言所带来的真实感受,使他们确信银幕上出现的一切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可以通过电影《焦裕禄》将党的方针政策传递给大学生,让大学生体会当代的幸福生活来自于共产党员的艰苦奋斗;可以通过电影《烈火英雄》这种奇观化的拍摄手法,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其民族精神,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又如《八佰》中导演最终也没有让“老算盘”(图11)这个角色英雄化,而是一路怂到底,在那个地狱般的场景中,这种贪生怕死小人物的刻画比一味的英雄主义显得更加真实,更容易把观众带入剧情中去。

图11 电影《八佰》中“老算盘”一角

高校电影鉴赏课应该选择既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又具有积极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放映名单应该在每个学期开学前列出计划表并做好科学预案,并需要结合不同时期疫情防控形势或国家重要时事节点适时更换。例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文中心在2020年10月以“四史”教育为主题,在影视观摩厅放映《红海行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机长》《集结号》《我和我的祖国》等八部主旋律电影,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与好评。

4.利用主旋律电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高校创设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多地花费到手机上,线上观影已经成为其主要的课余休闲活动之一,尤其是在防疫形式比较严峻的时期,学生们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增多,爱国主义教育也应与专业科目的线上教学一样,做到科学指导、有效掌控。需要警惕的是,线上电影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一些充满腐朽文化的影视作品,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思政教育者可利用线上教学时机或多媒体教学模式开设电影鉴赏课,指导学生从众多的影视资源中挑选出充满正能量、有益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电影作品,以线上热点话题讨论、校园辩论赛或创建读后感交流平台的方式带动观影热情,保障教育实效,在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创设出积极进取的教育氛围。

五、结语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不论是面对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下暗流涌动的世界格局,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对中国年轻人冲击的一座坚实屏障。在多难兴邦的2020年,高等院校应该借助主旋律电影,通过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握这一教育的时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其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爱国主义疫情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战疫情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