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曲艺小剧场发展运营模式探析

2022-01-20 23:19钟渠泉
曲艺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剧场云海曲艺

钟渠泉

进入21世纪,曲艺小剧场已经走进全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农村乡镇,走近人民群众的身边,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广大曲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曲艺小剧场已经成为丰富曲艺演出市场、推动曲艺艺术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精彩曲艺欣赏体验的重要舞台。据统计,当前全国大约有500多家曲艺小剧场,各有各的发展思路,各有各的经营方式,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困难和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取得发展?山西大同云海曲艺社立足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曲艺小剧场健康持续发展的新路。

云海曲艺社的成立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得益于大同数来宝这门曲艺艺术的日益成熟和蓬勃发展。大同数来宝是由柴京云、柴京海兄弟二人创立和发展的一种使用大同方言表演的地方传统曲艺艺术,在大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兄弟二人的辛勤培育和精心耕耘之下,大同数来宝成为传遍三晋大地的一个新兴曲种,扎根百姓之中,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给大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作为大同数来宝的创始人兼代表性人物,柴京云、柴京海兄弟二人也有了“云中笑星”的美譽。

大同数来宝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为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为了不断提升大同的城市文化水平、丰富大同人民的文化生活、打造大同城市旅游新的增长点,大同市委市政府领导鼓励柴京云、柴京海兄弟二人成立一个民营演出团体,争取打造一个能够生动展示大同本土文化、为本地市民提供休闲去处、为外地游客提供旅游选项的文化乐园。经过认真地参观学习、调查研究、现场感受,柴京云、柴京海兄弟二人吸取众家之长、扬长避短,确立了曲艺社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切入点。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大同云海曲艺社于2015年12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初期,不贪多求大,先凝聚人气,选择同本地的一家茶楼合作,聚集起了喜欢大同数来宝和其他曲种的忠实观众,鼓曲快板声迅速从茶楼传遍四面八方。当时主要有14个演员,相声、快板和大同数来宝3个曲种,每周3场演出,每场观众100人左右,有时候观众多,还能卖点加座,大家看着都激动,观众热情高涨、演员演出卖力,久而久之就在大同百姓中口口相传,成为大同人民茶余饭后的必选场所。经过3年的发展,云海曲艺社影响越来越大,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场馆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很多观众反映抢不到票。在此情况下,经过认真研究,云海曲艺社于2018年决定在大同古城潘家园文化园区再开第二家曲艺社,依然坚持同样的经营思路。

经过6年的发展,云海曲艺社已经成为拥有两个小剧场,同时可容纳500名观众的曲艺表演场所。目前,曲艺社共有正式签约演员28人,演出形式以大同数来宝为主,同时兼有相声、快板、二人台、小品、太原莲花落等多个曲种,并打造了大量观众喜欢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创造了连续演出640多场、场场爆满的奇迹。云海曲艺社把小园子做成了大舞台,成为大同文化旅游的一张鲜亮名片,被山西省文旅厅和大同市文旅局授予“特殊贡献奖”,成为大同“大佛”“古城”“数来宝”的新三宝之一,不仅为曲艺演员创造了生存发展的空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大同古城旅游增加了一抹亮色,更为曲艺小剧场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新路。

云海曲艺社在成立之初,就设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力争将云海曲艺社打造成为传承曲艺艺术、丰富群众生活、彰显大同特色、传播中国故事的代表性曲艺场所,确保曲艺社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既能实现曲艺社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也能为提升大同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明程度作出积极贡献。

(一)始终把创作放在首要位置

云海曲艺社全体创演人员始终牢记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经典节目是曲艺表演场所的灵魂。作为云海曲艺社的主要负责人,柴京云、柴京海兄弟俩始终高度重视曲艺作品创作。他们认为那些迎合低级趣味、赚取廉价笑声的时代早已过去,要更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取材大同市民日常生活,紧跟当下时代脉动,多排演经典的传统节目,多创作适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节目,倾力打造了一大批饱含时代气息、富有艺术魅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经典作品。如大同数来宝《夸大同》《婆媳之间》《望子成龙》《隔辈儿亲》《亲子鉴定》等,这些作品针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剖析,在幽默中批判和讽刺,让人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思考,极易产生共鸣,很好地发挥了寓教于乐的作用,吸引广大观众成为云海曲艺社的忠实粉丝。目前,云海曲艺社作品原创率达到70%,这些优秀作品为曲艺社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经营主体取得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管理科学有效,经营主体就能良性运行、长足发展;管理混乱无序,经营主体就会矛盾丛生、经营困难。云海曲艺社以柴京云、柴京海为主导建立起来,演员大多是兄弟二人的徒弟或好友,容易形成“柴家班”的班社式管理。但一开始他们就摒弃了家族式管理的模式,更不搞家长制、一言堂,而是积极推行“科学管理、文明管理、民主管理”的管理模式,突出绩效管理,用制度管理人,用效益激励人,做到办事有计划、工作有指标、行为有规范、奖罚有依据,确保账务公开、收入公开,师徒同酬、奖罚分明。曲艺社形成了“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行为有规范、场场演出有点评、件件工作有落实”的良好管理机制,营造了尊师爱徒、比学赶帮,风清气正、和谐上进,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和发展趋势。

(三)精心服务观众安排合理档期

云海曲艺社始终坚持观众至上的宗旨,把服务观众放在核心地位,在档期安排上认真考虑观众的需求。曲艺社充分考虑观众的工作生活节奏,把每周六的休闲时间作为固定演出时段,方便观众轻松愉悦地观看演出。在每周的固定演出时段之外,充分利用好每年的节日假期,做好衔接服务。比如,“春节”“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观众有团聚进行文化消费的习惯;“情人节”“圣诞节”是年轻人的节日,到曲社听相声也是一种时尚体验;“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护士节”“教师节”等是特殊人群的节日,相关单位有包场需求;“寒假”“暑假”“转山节”“旅游节”等是学生的快乐时光,络绎不绝的学生、游客都成为曲艺社的潜在观众。云海曲艺社提前统筹考虑全年节假日时段,根据单位、个人的消费需求和表达方式,精准灵活地安排好演出档期,抓住文化产业的链条,满足观众需求,推动曲艺社更好发展。

(四)灵活多样合理统筹票务销售

在拥有了精彩的节目、有效的管理、优秀的演员之后,票务销售就成了曲藝表演场所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同市不同于发达的大城市,流动人口少,消费水平低,观众买票进行文化消费还没有成为习惯,政府机关也缺乏足够的资金开展文化惠民的购买服务。因此,单依靠窗口卖票仅够维持小剧场运营,但是要想保持曲艺社长期健康发展就比较困难了。因此,云海曲艺社设立灵活票价机制,在日常窗口售票之外,设置了“单位团体票”“旅游团导游票”“亲友粉丝推广票”“宣传广告置换票”等,有效开拓观众市场,在既不扰乱自己票务市场的基础上,又在特殊领域发挥到灵活杠杆的撬动作用,扩大了观众市场。正常情况下,每场演出会有三五十个观众在窗口购票,基本上保证了曲艺社的稳定收入,再加上每场的“团体票”,达到场场爆满也就轻而易举了。

(五)注重曲艺艺术的传承发展

云海曲艺社不同于其他曲艺小剧场的地方,在于它依托自身优势,把曲艺社发展和大同市曲协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共建,起到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它在成立之初,就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所,更是一个曲艺传承培训基地。每场演出结束后,演员们都要集中在一起进行点评,指出演出中存在的不足,找准进一步提高的方向,成为提高年轻演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云海曲艺社也作为大同市曲协的活动场所,无偿为曲协会员开办曲艺班提供场地,云海曲艺社二楼的四个大教室和露天书场都是孩子们学板儿、唱曲儿的活动场所,曲艺社的舞台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云海曲艺社还安排演员到大同一职中、大同职业教育基地等学校开办曲艺班,传授曲艺知识,为大同曲艺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6年多的发展运营,云海曲艺社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也创作出了一大批经典曲艺节目,培养了众多忠诚的曲艺爱好者,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我们希望在总结分析云海曲艺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认真归纳梳理其取得成功的经验做法,为全国曲艺小剧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和方法。

(一)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赢得政府机关和市民游客的高度认同

云海曲艺社始终把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着力打造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精神文明、塑造城市形象的城市文化新地标,以绿色文明、风趣幽默的演出形成了独特风格,绝不因一时的经济利益牺牲作品品位格调,得到了大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云海曲艺社进行调研指导,组织全市干部职工到云海曲艺社观看节目,在干部职工中广泛推广优秀传统曲艺节目;也得到市民游客的广泛赞誉,赢得了良好口碑和高度认同,成为了大同市新三宝“大佛”“古城”“数来宝”等靓丽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坚持曲社经营和协会发展共建,发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特殊作用

云海曲艺社把做好自身经营发展,带动大同整体曲艺事业发展作为己任,坚持曲艺社经营和协会发展一体共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大同市曲协无资金、无编制、无场地,开展活动困难,曲艺社仅仅依靠小剧场不能广泛开展工作,两者一体共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曲艺社就是曲协所在地,也是曲协会员活动场所,大同曲协会员有了共同的家。曲艺社从营利中拿出相应资金支持曲协开展活动,举办会员学习、培训、交流、展演、比赛等,有效推动了曲协活动开展;曲协则发挥了团结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优秀的曲艺工作者加入曲艺社的表演实践,也可以更好地组织兄弟省市的曲艺名家到曲艺社进行交流演出,有效地扩大了曲艺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优势互补作用。

(三)坚持曲艺演出和传承培养并行,实现舞台实践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云海曲艺社在着力提高舞台演出水平的同时,也投入很大精力进行曲艺的传承培养。他们始终把提高曲艺社演出质量作为中心任务,一方面强化作品创作,提高作品质量,另一方面根据演出情况不断总结提高,每场演出后都总结得失,讨论节目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场观众反应对演出节目进行修改完善。为了进一步传承发展曲艺艺术,培养优秀曲艺人才,云海曲艺社分5批招收37名徒弟进行曲艺艺术传承。无偿为曲协会员开办曲艺班提供场地,在周末白天曲艺社没有演出的时候,进行曲艺人才培养,其中培养相对成熟的人才可以登上曲艺社的舞台演出,实现了舞台实践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既推动了曲艺社的舞台演出水平,也为曲艺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

(四)坚持名人效应和企业效益共赢,促进曲社发展和社会企业的战略合作

云海曲艺社注重发挥曲艺名家的名人效应,全方位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为曲艺社的发展寻求支撑和助力。柴京云、柴京海是大同市家喻户晓的曲艺名家,在当地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兄弟二人利用自身优势,同当地企业家开展广泛合作,积极为企业商户进行策划、宣传、代言等,也积极担任税务、消防、戒毒、预防艾滋病等政府公共单位的“形象大使”,不仅为企业商户的发展起到广泛的宣传和促进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了曲艺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合作很好地实现了双赢,既为企业商户带来利益,也有效解决了曲艺社场地租金和基本观众保障问题,保证了曲艺社的营利能力,提高了演员待遇,也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关于云海曲艺社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启示:

(一)加强横向交流

同行之间进行交流观摩是促进小剧场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曲艺艺术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地域小剧场演出的多样性,各地域不同的小剧场开展观摩交流,能够给当地观众带来新鲜感,也能激发不同地域不同小剧场演员的较劲心理,在舞台上更好地发挥、提高技艺,同样也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扩大市场。今后云海曲艺社要进一步加强同全国各小剧场的交流联系,推动云海曲艺社和其他小剧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扩大对外宣传

云海曲艺社目前在大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在做强云海曲艺社品牌上还不够,同时在全国的影响力也需要进一步扩大。今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以抖音视频等形式,制作特色鲜明、韵味十足、群众喜欢、易于传播的宣传视频,扩大辨识度和传播力,让云海曲艺社成为大同新三宝“大佛”“古城”“数来宝”等文化名片的有效载体,同时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开发相应的产品,如卡通的面人形象、能留作纪念的曲艺道具等。

(三)深化有机融合

曲艺要发展壮大,必须借力借势,拓展与旅游、文创等的融合。云海曲艺社的演员通过现编、现演、现挂等方式,在灵丘县的花塔村,面对全市30多家官媒和自媒体,介绍乡村旅游,推销当地农副产品,取得了一些实效,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今后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同相关地区部门合作,深化有机融合,取得共赢。对小剧场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与职业高中联办的形式,使教学与演出兼容,为学生提供舞台,以演促教、以教带演、教演相长,扩大云海曲艺社的活动空间。

当前,全国曲艺小剧场的经营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民营曲艺小剧场如何才能经得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同时,又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不做市场的奴隶,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云海曲艺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模式,不仅成为大同古城的一道亮丽风景和文化名片,也为全国小剧场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初步探索。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小剧场云海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云海畅想曲
云海餐厅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发呆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